第278章塞人 - 清穿甜崽胤礽直播间 - 花下千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78章塞人

这几人之中,只有黄勇是相州本地人,其他三人都不是,甚至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

黄勇自打年轻的时候就是拐子,这两年想停手,但又舍不得其中的利益,所以找了陈二做接班人。

陈大有和他媳妇是相州隔壁地方的,两人没有孩子,没有过继的明路,所以想买一个。

搭上黄勇这条路子后,他们听到黄勇的报价,心动不已,半威胁半纠缠搭伙一起。

为了牵制这两口子,黄勇又叫上了想买媳妇的三子,并且给三子送了一个媳妇——陈小妹。

陈小妹是黄勇很早就从别的地方拐卖的人,一直放在身边打掩护,毕竟谁会怀疑一个带着孙女的老头呢。

来京城,也是一步险棋。

因为有富贵人家想要儿子,还想要那种出身教养好的小孩,给的报酬也很丰盛,一个小孩三百两。

两个小孩,就是六百两。

黄勇打算做完这一单,就金盆洗手,这笔钱就是他的养老钱。

他们去了好几处,都没有得手,那些富家子弟出门都带着一大堆的人,根本近不了身。

那群杂耍的人完全就是个意外,他们先是盯上了三兄弟,意外发生的时候,他们便大喊大叫,围观的人都慌了,他们浑水摸鱼,把人给抱走了。

捂住口鼻,用刀子威胁、肆意打骂都是惯用的震慑人的手段,都是孩子,这种法十分有效。

往常一得手就出城,三子贪心不足,想着来了一趟,顺手抱了个孩子。

他们出了人群,挑着偏僻的路朝着城门口赶去,多费了些时间,等到了城门口的时候,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黄勇心中有点慌乱,但是他是个老江湖,当即就朝回赶,怕节外生枝,给所有的孩子都灌了蒙汗药,放在井里。

没想到,还是栽了,栽得彻彻底底。

九门提督把事情调查清楚后,就张贴了告示,说明这几人所犯之事,另外一个小孩的家人更是添油加醋,让所有人都知道人贩子的可恶。

当然,并没有说明其他被拐之人的身份,大家都猜测肯定是有权势的人,不过官方之人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暧昧的态度给人无限地想象空间。

除了京城,这几个人的信息还被通报给了各省份,一段时间内,不少丢了孩子的父母都齐聚京城,希望能找到自己孩子的下落。

当然,结果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出了这种事情,出宫肯定是不可能的。

莫说几个妃嫔了,连康熙都不放心他们出宫,所有人的活动范围都被限在了宫中。

上次跟着出去照顾人的侍卫也跟着遭了无妄之灾,受了或大或小的惩罚,就算李礽的脸皮再厚,也没办法闹着要出去。

倒是胤禛特意跑过来问二哥以后还愿不愿意带自己出去,李礽点头,说等过些时候吧。

出不了宫,李礽全心全意放在了农学杂志上,如今刚刚出了第一期,此时正逢农收,便教了收获和选种,以及粮食的储存办法。

对于农耕,李礽是一窍不通,但是他的直播间有农学博士,让他们帮忙看看,修修改改,终于成型。

康熙翻看了一下,里面说得头头是道,还有主编胤礽、索额图,撰笔人也有两三个,还有一个文华殿农事处出版,像模像样的。

“我让人去文华殿问过,没啥人愿意,只有几个寒门出身的学子答应了,我都给要过来了。”李礽说道。

他没有对外宣称是自己要人,不然蜂拥而至的都是一群拍马屁的人,这些祖宗他可都要不起。

康熙当然知道这个事情,梁九功当时还问要不要暗地里提点那些人一声,担心保成因着无人主动加入而心里难受。

但是,康熙觉得这事儿本就是给保成练手的,由着他去就成,况且保成故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肯定是打着别的主意。

“你是故意的,能怪得了谁呢?”康熙说道。

“当然是故意的啊,我只想要能做实事的人,不会种地,不知百姓疾苦,只会玩弄权术的人,大清也不需要啊。”李礽说道,国家富强可不能只靠技术改革,吏治清明才是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

“他们就是你眼中能做实事的人?”康熙问道。

“也不算是吧。”李礽想了想说道。

“哦?”康熙问道,“你都把人钦点了,还不认为他们是能做实事的人?”

“他们会种地的话,日后可以做个县令,管管百姓农桑,但是人心会变的,会种地的人,不一定不会贪污,所有他们的品德还需要经历时间的验证,经历律法的考核。”李礽说道。

历史告诉大家,多少农民的儿子最终成为了农民的爹,鱼肉百姓,横行乡里。

所以,现在愿意来撰稿也只是说明暂时的情况而已。

康熙说道:“那\8\8你怎么阻止人心变化?”

“这不是我该操心的事情呢。”李礽摇头道。

康熙以为他又要说“这是汗阿玛的事情”呢,结果小崽子话题一转,“这是他们问题,要如何在这物欲横流之中保持初心是他们该考虑的问题,如果他们保证不了,那他们就会被律法惩罚。”

康熙点头,很好,没有把这个问题丢给自己,他随即愣了愣,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要求这么低了?

不过,康熙还是大笔一挥,把诏令给批了,第一篇《农事杂谈》发往了各处。

各地的百姓们看到这东西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觉得这个玩意儿说得有多对,或者说得哪里不对,而是太子爷为啥要搞这个?

在老百姓的眼中,太子爷那日日得张嘴燕窝、闭嘴参汤,穿金戴银,看的都是国策学论,聊得都是政治纲常,如何能与种地联系在一起?

也有个别看得细致的人研究了一下诏令上的内容,发现还真有可取之处,劝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当然,不少细节都是高科技时代的历史结论,不仅有实验数据的支撑,还有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实践,在如今用起来肯定是有效的。

不过,这都需要时间来让百姓们验证,都是后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