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相亲
被阿松的到来打乱了计划,李礽干脆直接回宫,顺便把人参精给了康熙,这东西他也用不着,放在康熙那儿,谁需要救命的,也方便取了。
让李礽好奇的是,他去而复返,康熙竟然没有再提婚姻的事情,也是奇了怪了。
不过,不提是个好事儿,他也不会犯贱地去问一嘴,只盼着康熙最好能忘记这件事,永远的忘记!
当然,康熙没提他的亲事,纯禧的亲事还是记挂着。
根据荣宪这个八卦畅通之人所说,康熙召见了好几次纯禧,询问她的想法,但纯禧对此根本没有任何的想法。
康熙倒是一片慈父心肠,但奈何没用对法子。
李礽叹气,“汗阿玛,您这样问是不行的。”
康熙不咸不淡地瞥了他一眼,“怎么就不行了?”
“她又没和那些人接触过,如何知道谁是好,谁又不好呢。”李礽道。
就算是相亲,那不也得双方了解之后才能看对眼呀,没听说媒人一介绍就立马同意这门亲事的。
“那依你所见,该当如何呢?”康熙耐心询问道。
李礽思索片刻,道:“这样吧,组织一场秋猎,咱们都去参加,有这么一段时间的相处,总能看清楚一二的,到时候纯禧姐姐心里有数,您再询问她也不迟啊。”
康熙一想,也不是不可以,他随即又想到,果然是有心仪之人的人了,这方面倒是也能出点主意,他又问道:“你可有没有其他要带着一起的人?”
什么人?
“人也不要太多了,乱糟糟的,要是闹出点意外就不好了,咱们这次就是为了纯禧姐姐相看额驸的,可不能出差池。”李礽认真道。
接触了这个时代已经有段时间,他对大清公主嫁往蒙古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这并非从前那种把公主嫁过去以谋求和平的和亲,例如昭君出塞。
事实上,在大清和蒙古看来,这更像是一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公主们是国主之女,自然该嫁给首领的儿子。
但,蒙古也确实远了点。
一旦嫁过去,山高水远的,再想见面就没那么容易,况且离家远,水土不服之事常有发生,要是受了委屈,也无处诉说,自然不如留在京中。
当然,嫁不嫁也不是李礽能说了算的,眼下,纯禧只有这一种选择,除非她现在立马就能找到一个喜欢的人来,说不定康熙会同意这门婚事。
但,明显纯禧就不是那样的人,她向来循规蹈矩,就算是放肆也是收着的。
所以,李礽希望她就算要嫁给蒙古的王子,也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日子那么长,总是需要点动力的。
既然康熙也赞同这个法子,李礽就开始张罗了,他选定了景山这个地方,也不全然是狩猎,还可以搞搞烧烤秋游之类。
毕竟这些蒙古的王子们几乎个个能拉弓射雕的,全部都放在林子里,都能跑得没影儿了,那还玩个屁。
相亲仪式也不好大张旗鼓,不然双方都十分的尴尬,于是李礽只邀请了几个适婚的蒙古王子亲王,自己这边也差不多的安排。
公主们只有纯禧、荣宪、端静,皇子们则是李礽、胤祉、胤禛,李礽还叫了张宗仁、察岱几个哈哈珠子。
荣宪一看就三个女孩子,立马又叫了女学的几个人,算起来,也有一二十人。
再加上侍卫,这个队伍也不少了。
景山离京城也算不得远,康熙偶尔出宫狩猎散心,这里便是来的次数最多地方。
里面的动物除了自然存在的,也有一些人工投进去的,比如从其他地方捕捉一些野生动物,再放生在林子里,确保猎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到了景山,个人分配到住处,李礽还让人扎了一顶大大的斗篷,方便到时候围着一起吃烧烤喝酒聊天。
虽然是相亲,但李礽也没有安排介绍的环节,按照他的想法,这些人倘若真心求娶纯禧,总是要自己表现一番,得要积极主动。
况且这些蒙古人爽朗热情,也不需要李礽跟个媒婆似的上赶着撮合。
到的第一天,李礽没安排活动,而是让大家自行活动,他要等胤褆回来,娘家还缺个能打架的好手呢,这样才能撑得住,不至于到时候被蒙古王子亲王们按在地上摩擦。
果然如同李礽所料,这些蒙古贵族们一到这里,就嚷嚷着要到林子里热热身,说是在京城憋坏了,难得有这样的活动。
李礽看着一张张兴奋的脸,在心里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这个活动到底选择得对不对,怎么这一个个不像是来相亲的,反倒是像来打猎的?
不过,他也了解一些蒙古族的习俗,知道在他们的眼中,能打到最多猎物的,或者能打到最大猎物的,就是最厉害的勇士。
只有最厉害的勇士才能配得上公主。
所以,这些人一进林子就是一整天,李礽也没有觉得意外,他带着胤祉和胤禛两人去了山坡后面,那处康熙曾经带他和胤褆去的地方——歪脖子树。
这是出宫之前,康熙交代的任务,类似于爱国教育。
“我第一次来这儿的时候,汗阿玛就带我来这里,说是要时刻警醒崇祯皇帝之死,”李礽指着那棵树道。
又过了这么久,这树看起来更沧桑了,上面的锁链又断了些,有的落在地上,被荒草掩盖,有的悬在书中,风吹过,叮叮当当作响。
所有的皇子都听过崇祯皇帝的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来实地考察过。
胤祉一双眼睛胡乱瞟着,心里乱慌慌的,二哥说要带他去个好地方,他就来了,早知道在这里,他还不如在屋子里待着呢。
对比起来,胤禛就镇定多了,他看了看,道:“所以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呢?”
胤祉惊讶地看了胤禛一样,似乎不知道他为何会问出这样的话,手摸了摸脖子,用气声道:“自缢啊。”
胤禛……他当然知道死法,只是好奇为何会到那一步,算了,就当他没问吧。
“原因很多,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大势所趋,你们都听说过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吧?”李礽道,“王朝的灭亡原因肯定不会因为是哪个皇帝特别昏庸,而是社会问题的累积,比如说天灾导致粮食减产,食不果腹,再比如说土地兼并导致百姓无地可耕,国家无税可收,这些原因都可以去探索,而不要人云亦云。”
“咱们有解决之法啊,察岱表哥不是说现在盐碱地也可以种水稻了吗?还有咱们的玉米、红薯……”胤祉抓住一个重点道,所以大清肯定不会像明朝那样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