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桂花糖一回生,二回熟。
第102章桂花糖一回生,二回熟。
当年云府大小姐云子衿出嫁时,史如意年纪还小,甚至还未到厨房帮工,自然也无缘与其相见。
大小姐虽为千姨娘所出,但系全府唯一一位女郎,昔时在闺中也颇为受宠。听府里老人讲,姐弟三人,都是一视同仁,由云老爷手把手的启蒙识字。
云子衿十三岁订下婚事,又跟着太太曾氏学了几年家务管事。
千姨娘是个温柔周到,万事不争的,大小姐不肖其生母,倒学到了曾氏的几分脾气,胆大心细,颇有几分女中豪杰的意味。
史如意还记得某年云府人仰马翻,闹的动静极大,全因这位大小姐养的猫不知怎的跳到了树上,又怕人,缩成一团,谁叫都不肯下。
云子衿趁人不注意,自个儿飞快地爬上树,把猫哄劝着抱到怀里,要下时木梯子才由下人搬了来,吓得曾氏和千姨娘在下面站都站不稳,脸上还一派笑嘻嘻的。
当年云老爷疼爱大小姐,并不想着要将女儿高嫁,去干那攀权附贵的事。陆家门楣比云家略低些,却也是常州世代耕读的读书人家,又有云府做后盾,云子衿一嫁过去就能当家做主。
但也正因如此,云府出了风波,陆家怕是也使不上多少力气。
按律法,娘家犯事,罪责一律不及外嫁女。云子衿本可以躲在陆家,继续安安稳稳地做她的当家夫人,说句难听的,即便她赶回来也没用。但亲人入狱,安能不顾死活地冷眼旁观?有没有用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又是一回事。
史如意从前和云佑闲聊,分明冷俊的少年,提起自个儿阿姊,面上却总忍不住带了轻松的笑,语气怅然又怀念。
如今那人既然沦落天涯不知……对于他的亲人,史如意总忍不住爱屋及乌一些。
“如此,便先妥帖安置人住下——我二楼的那间屋空也是空着,临窗正对江面,风景又好,娘亲你让大小姐她们安心住了,不必担忧。只对外不好泄露身份,只说是娘亲侄女投奔来罢。”
史如意如此写完,来回检查几遍,这才满意地将信笺折起。
又打开紫烟托来的小包袱,里头是一封信,几只细绳绑着的长方纸包。
阿珍一看便笑起来,拈起那纸包,道:“这是桂花糖呢,宝源兄弟上月成亲,我们都赶着去吃席了,在场人人都得了几包。想是紫烟姑娘虑及女郎们不在,也想让小娘子沾沾喜气,一块儿乐一乐。”
史如意嘴巴微张,惊喜道:“当真么?真真是喜事!快快,拿去给翠丫和香菱也分一分。”
一包里装着共六个色的糖块,面上还印有元宝福字,阿珍伸出手指一一点过,给史如意介绍,“虽说都叫‘桂花糖’,是不同花叶做的——黄的是桂花,红的是玫瑰,白的是玳玳花,绿的是薄荷,黑的是乌梅,蓝的是靛青花[1]。
虽说只是几颗糖,要经采摘、分筛,捣汁、印制、收干,里头工序可多呢。许婶子她们全家前后忙了一个月,这才赶上了。”
史如意小时候也吃过许婶子家做的糖,只没这么多色,她最爱乌梅糖酸甜,捏在指尖停留片刻,会染上一抹淡淡的紫色。
这糖都是人手工制作,和后世粗劣的色素糖精不同,细细含在嘴里,仿佛真能嗅到一股山野花香。糖身质地冰凉微硬,化出的甜水却香浓,叫半大的孩童怎么吃都吃不够。
史如意一边吃着颗糖,一边翻包袱里紫烟送来的信,五页的纸,有四页写的是铺子状况,菜品花样,盈余开支,行行列列极为详尽。
酒楼里新置的那批铜锅,反响很是不错,客流翻了几番。
甚至有不少客人试探着问工匠铺子,也想照图样打几个锅回家,石英没得她们发话,自然不会做这单生意,紫烟也拿不准主意,便来问史如意的意见。
史如意却想得开,这火锅做了出来,就算一开始难被其他工匠模仿,多试几次总能制出个大概来。
像传家宝那样藏着掖着实在没有必要,若是单靠个锅子吃饭,后世技术那么发达,也没见家家火锅店都生意兴旺。千年积累下来,各地特色丰富的汤底、蘸料、涮食……这些才是专属于她的致胜法宝。
考虑到这层,史如意毫不犹豫地回信给紫烟,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把石英的铺子介绍给这些熟客。不仅向客人卖了个好,也能为石英招揽生意,一举两得的美事。
最后一封信包装得甚是精美,松脂火漆封缄,纸上暗纹勾勒,似乎还熏了香。
如此风雅又麻烦的事,史如意认识的人里头只有一个会做。
梅师傅先在信里跳脚了一番,批评史如意称呼颜松青为“师公”等胡言乱语,对史如意的好奇追问也不作回答,只在最后不情不愿地提了几句,颜掌院为可信赖之人,若真的出事,可向其寻找庇佑。
史如意看到这句,便知梅师傅和这颜掌院的事,十有八九是真的了。
不然梅师傅这么薄的脸皮,这般傲的性子,万事都不愿麻烦人的,该是多么亲近的故人,才能让她在信中流露诸多情绪。
史如意把几封信都仔细收进匣子里,问阿珍:“这回捎来的青梅酒有多么?再拿几罐柿子酱、几串腊味,送到坊间颜掌院颜府上……便说是弟子史如意敬上,不是甚贵重东西,自家做的小食,给师公尝个味道。”
这开店的事,一回生,二回熟。
史如意趁热打铁,隔天就让阿武给酒楼挂上了新招牌。
众人如今都对史如意有了一种盲目的自信,觉得跟着她做吃食,生意总会红火的。哪知这回境况却不一般,也许是初来乍到,也许是因着没有前期打下的口碑人脉,开店一旬,客人并不如想象中多。
香菱和翠丫都有些失望,尤其是香菱,如今后厨多由她掌勺,生意不景气,她便把锅都往自个儿身上揽,夜里哭得睡不着,问史如意,“是不是我功夫没学到家?如意你做吃食的时候,就没见过外头有空着的桌。”
阿武负责挑水、烧火、刷盘洗碗,奔来走去,比谁都勤快,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半用。
阿珍领着翠丫洗菜切菜、端盘上桌,在前堂招待客人,几日下来,也没见出一点差错。
史如意又笑又叹,反过来安慰她们,说:“你看看,又想多了不是。皇城根底下,这些京爷什么吃的用的没见过?敢吃螃蟹的人毕竟少,冷不丁冒出一家新店,卖的又是没听过的新鲜吃食,许多人瞧一瞧就走了,也是难免的事。
不过这也毋须担心,口碑是一点一点挣出来的……只要我们吃食做得好了,自会有客人替我们在外头宣传。终归做生意啊,稳扎稳打才是正经。”
史如意一番话下来,大家心中都安定不少。
趁着现在客人不多,正可以从从容容地研究火锅汤底蘸料。
粤式火锅喜欢吊清汤,汤底熬成,色泽清冽,不见一丝渣滓,味道香醇,犹胜过奶浓鱼汤。譬如那日长公主府里,史如意应比试做的那道开水白菜,便得了其中几分精髓。
涮品亦是花样繁多,什么海鲜火锅、粥底火锅、豆捞火锅、猪肚鸡火锅、潮汕牛肉锅……虽没有川渝的辣,没有北方的咸,没有云贵的酸,却多了股菜品天然原汁原味的香。
牛肉片、羊肉片、鸡肉片、猪肉片,这些都是客人下了单,在后厨现切的,保证新鲜地道。
那几样虾滑、鱼滑、牛滑,却都是听都没听过的,用羹勺下锅团成一团,蘸上酱汁,入口极嫩,又爽又脆,你道是怎么做的!价格虽定的高了些,来店的客人总忍不住点。
更别提那各式各样的脆骨丸子、汤丸子,一口下去,热热的汤汁便在嘴里迸溅开。外头天寒地冻的,吃上这口火锅,心里却如同开了花一般美。
如今往来客人虽不多,各个都是回头客,刚吃完上顿便开始想着下顿,目测还有稳步增长的空间。
晚上送走客人,大门一关,后厨还剩些什么涮品,统统都端上桌来,一锅大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