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这个“兴趣班”我不感兴趣
柳霞回到家,和郑秋拉开架势,打算认真地、委婉地谈一次。出乎意料的是,刚一触碰正题,郑秋竟然没有反对,反而爽快地答应了。也许是经历了之前的种种,他也意识到,换个环境或许是件好事。
郑秋顺利地转学到了施洋中学,成为了一名寄宿生。
刚开始的时候,郑秋还有些不适应,但很快,他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
施洋中学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老师们都很和蔼可亲,同学们也都很友好,郑秋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新的集体。没有了李平的压迫,郑秋感觉自己像一只放飞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了。
在施洋中学,郑秋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学会了与人相处。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令柳霞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郑秋开玩笑,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新的风暴又将来临。
施洋中学虽然没有强制补课,但每到周末,学校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美其名曰「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兴趣」,实际上就是变相补课。而且,这些「兴趣班」的收费还相当不菲。
郑秋对这些「兴趣班」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宁愿在宿舍里看书,也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课程上。
郑秋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数学老师汪开福的不满。汪开福是一个戴着厚厚眼镜,头发稀疏的中年男人,他教书多年,一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对待学生十分严厉。
汪开福发现郑秋不仅不报名参加「兴趣班」,上课还经常走神,这让他十分恼火。
「郑秋,你给我站起来!」
有一次,郑秋在上课的时候,思想开了小差,结果被汪开福抓了个正着。
郑秋慢吞吞地站起来,一脸的不情愿。
「你来回答一下,我刚刚讲的这道题,应该怎么做?」汪开福指着黑板上的题目,厉声问道。
郑秋看着黑板上的题目,一脸茫然,他根本就不知道汪开福刚刚讲了什么。
「怎么?不会做?上课不好好听讲,你在想什么呢?」汪开福的语气充满了嘲讽。
「我……」郑秋张了张嘴,想要解释,却被汪开福打断了。
「你什么你!我看你啊,怎么像来学校混日子的!我告诉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等着去扫大街吧!」
汪开福的话像一把利刃,狠狠地刺痛了郑秋的自尊心。
「我没有混日子!我只是……」郑秋涨红了脸,想要为自己辩解。
「这是什么?只是不想学习,只是想偷懒,是吗?」汪开福步步紧逼,丝毫不给郑秋留情面。
「你……你太过分了!」郑秋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怒吼道。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郑秋,他们没有想到,平时看起来温顺的郑秋,竟然敢当面顶撞汪开福。
「反了你了!你竟然敢跟我顶嘴!」汪开福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郑秋的鼻子骂道,「你给我滚出去!给我滚出去站着听课!」
郑秋咬着嘴唇,一言不发,他默默地走出教室,站在走廊里。
走廊里空荡荡的,只有郑秋一个人孤零零地站着。他感到无比的委屈和愤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他强忍着没有让它落下。
「凭什么?凭什么他就这样侮辱我?」郑秋在心里呐喊着,「我没有错!我没错!」
这时,郑秋的脑海里突然回想起俞老师的那句话:「现在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校只顾着追求升学率,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对!我不能就这样算了!我要举报他!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真面目!」郑秋握紧了拳头,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郑秋站在走廊里,心中燃烧着熊熊怒火。他本想冲进校长办公室,控诉汪开福的“恶劣”行径,但转念一想,这所学校,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升学主义氛围,自己一个学生又能掀起什么波澜?
想起上次赌气离开学校给妈妈带来的麻烦,不不得不回到教室,郑秋一言不发,耷拉着脑袋。
星期六放假回到家,郑秋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柳霞。柳霞听完,心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她心里有数,前几天数学汪老师打电话暗示过自己,叫孩子报个他数学补习班,可她因为“自愿参加”所有没在意。
郑秋看着妈妈愁眉不展的样子,心里更加烦躁,又不好释放情绪。他只得转身进房间关上房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再也不理睬任何人。
自此,郑秋在学校开始和老师消极对抗。他不再认真听课,也不再按时完成作业,每天回到寝室除了睡觉,就是偷偷抱着手机打游戏。
班主任老师向柳霞反映了郑秋在校低迷的状况,她尝试着和郑秋沟通,但郑秋根本不听,有时还和她顶嘴,说她根本不懂自己。
无奈之下,柳霞只好打电话向俞老师求助,希望俞老师能劝劝郑秋。
俞老师接到电话,长叹了一口气。他太了解郑秋现在的情况了。这孩子本性不坏,只是受不了传统教育的压抑,才会选择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反抗。
「孩子现在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责骂和逼迫。」俞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柳霞说,「让他先冷静一段时间吧,等他冷静下来了,我再去找他谈谈。」
就这样,郑秋在家里「自暴自弃」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里,他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几乎足不出户。柳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无计可施。
看着儿子日渐消沉,柳霞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她再次拨通了姐姐的电话,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疲惫:「姐,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秋秋这孩子,我已经管不住了……」
电话那头的柳芳沉默了片刻,语气坚定地说:「这样下去不行,我找个时间回新港市一趟吧。」
挂断电话,柳芳陷入了沉思。她知道,这次回新港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外甥这个个案的教育问题,更是为了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给更多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