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杜甫(5)
第47章杜甫(5)
正是因为作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良好的策略,所以,诗人在接下来的四句中,慷慨陈词,提出自己观点。诗人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所以,在能够保卫国家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动用武力,更不要靠自己强大的武力去侵略其他国家。有此可见,诗人的最终观点是既要拥有武力,又不能穷兵黩武,要以“制侵陵”为限,这样,才是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这首五律,诗人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写的,浅明有哲理,气势恢宏,充满正义之气。
后人点评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3。
丛菊两开他日泪4,孤舟一系故园心5。
寒衣处处催刀尺6,白帝城高急暮砧7。
【注】
1玉露:指秋天的霜露,霜露晶白所以把它比喻成玉。凋伤:指草木凋零。
2巫山巫峡:泛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山和峡谷。
3塞上:指巫山。
4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经历两个秋天,所以说“两开”。开,一字双关,既指菊花开,又指泪眼开。
5故园:指长安。
6处处:指家家。催刀尺:指赶制冬衣。
7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
秋兴八首(其一)9
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暂居夔州。生活孤苦飘零,诗人晚年又病痛缠身,怀才不遇,所以,心情孤寂、阴郁。在秋季里,不免触景生情,写下了《秋兴》组诗。本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在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季节和地点。寒冷的霜露打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呈现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诗人用沉重的笔触为整首诗渲染上了萧条肃穆气氛,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接着诗人的视线从峡谷转移到了江上。峡谷中的江水波浪滔天,气势汹涌;塞上风云阴沉浓密,好像要和地面接近。地上的江水“兼天涌”,而天上的风云“接地阴”,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天地之间混沌一片,天上地下,到处是惊涛骇浪,狂风阴云,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黯淡阴沉。诗人将自己心理的感受和看到的景色相连,这阴郁的景色,其实也是诗人动荡凄苦内心的反映。
诗人此时此刻在想着什么呢?“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原来诗人想到,秋菊已经两度开花,自己也已经漂泊在外两年之久,还没有回到家园,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老泪纵横,诗人的内心始终牵挂着故园,深深的思念,化作了无边的痛楚,煎熬着诗人。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开”字双关,既指菊花开,又指诗人泪眼开。“孤舟”二字流露了诗人漂泊孤零的伤感。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时分,诗人听到砧声四起,妇女们正忙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过冬御寒的衣服,而诗人孤苦伶仃、漂泊在外,谁又会给诗人制作过冬的棉衣呢?“催”、“急”既是对人们忙碌制衣的体现,也是诗人自己内心盼望早日回家的流露。这寒秋中的砧声让诗人更感孤单和忧伤。
诗人用雄浑的笔触使秋的气氛无处不在,笼罩全诗,秋中抑郁肃穆的气氛,萦绕在字里行间,挥之不去。
后人点评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曲江二首1
杜甫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2。
且看欲尽花经眼3,莫厌伤多酒入唇4。
江上小堂巢翡翠5,苑边高冢卧麒麟6。
细推物理须行乐7,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8,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9,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10,点水蜻蜓款款飞○11。
传语风光共流转○12,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
1曲江:又称曲江池,今陕西西安东南,是唐朝重要的游赏地方。
2万点:指很多花瓣飘落。
3经眼:从眼前经过。
4伤:忧伤。
5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句: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物理:事物的道理。
8朝回:退朝回来。典:典当。江头:指曲江边。
9行处:到处。
10深深:在花丛深处。见: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