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李白(5)
第36章李白(5)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诗人写到杨妃受唐玄宗的极度宠爱。这里“倾国”指杨妃,牡丹和美人两相映照,交映生辉,而使君王陶醉其中,频看不厌,这两句把牡丹、杨妃、玄宗融为一体,表明他们之间亲密的关系。“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正是因为上面牡丹美丽动人,所以让君王常常欢笑,也消解了君王的恨。这里“春风”,代指君王。而最后诗人点明,皇帝和杨妃赏牡丹的地点在沉香亭北,而“倚栏杆”三字结尾,为整首诗铺上了一层怡然自得而优雅的神韵。诗人从这首诗中将人们又带回了现实,正面赞美杨妃和唐玄宗,笔力洒脱空灵。这三首诗,用词清艳华丽,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杨贵妃的容颜和牡丹花的美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看花如见人,见人如见花,花容人面,浑然一体,完美天成。
后人点评
明人钟惺:太白《清平》三绝,一时高兴耳,其诗殊未至也。(《诗辩坻》卷三)
秋(后找)浦歌十七首(其十五)1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3!
【注】
1秋浦:唐代属池州,在今安徽贵池县。
2缘:因为。似个:这样。
3秋霜:秋季里的白霜,这里形容人的白发。
天宝末年,唐玄宗统治腐败,诗人对国家局势深感担忧。而此时的李白已经有五十多岁了,自己理想一直没能实现,又到处受排挤,内心压抑。种种感情交杂在一起,让诗人愁肠百结,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个时期。
“白发三千丈”,开头第一句就给人描写了一个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头三千丈的白发。三千丈用现在的长度单位来计量就等于是一万米长,头发哪里有那么长的,这里诗人就是用夸张手法,由此可见,诗人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和飘逸不羁。诗人起笔雄健有力,气势雄浑。
诗人紧接着写到“缘愁似个长”,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豁然明白了诗人的用意,诗人极言白发之长,是想突出自己的愁之深刻啊,诗人的愁闷也如白发一样有三千丈,白发因愁而生,而愁绪让白发越来越长,白发和愁交织在一起,白发就代表着诗人的愁苦,而诗人的愁苦体现在这三千丈的白发上。两相照应,使“愁”的氛围更加浓重。诗人极为夸张地艺术表现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这个“愁”,极具感染力。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看到这句话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是在自己照铜镜的时候,看到头上的斑斑白发才有上面的深刻感受的。诗人照着镜子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的白发,自己都怀疑起自己的头发竟然这样白,一个疑问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华已逝去的手足无措之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永恒哲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而青春已逝苦闷心情。这两句比开头两句在语气节奏上舒缓了很多,同时,感情变得凄怆。
这首五绝夸张和奇特浪漫的想象完美结合,短短二十个字,字字都凸显了诗人笔力之雄健,感情之深刻,极富感染力。让人读来,不禁为诗人悲伤,体现了一种壮烈、悲凉的情怀。因此,这首诗凸显了李白的浪漫而飘逸的诗风。
后人点评
李攀龙称李白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塞下曲六首(其一)1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2,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3。
【注】
1塞下曲:本是古时边塞地方的军歌。唐朝时,多数诗人以此题写边塞题材的诗,
2折柳:指折柳曲,是乐府横吹曲,多表现在外漂泊的者内心孤苦,乐曲凄婉。
3直为:只为。斩楼兰:出自一个杀敌建功的典故,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时,西域的楼兰国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平定楼兰国,后,楼兰国又反叛朝廷,傅介子用金帛诱杀了楼兰王,再次平定了楼兰。”
斩楼兰
李白作《塞下曲》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在塞外寒苦而紧张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气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两句点名了战士们身处的环境,“五月”,本应是繁花似锦的盛夏,但是,李白笔下的塞外五月,却是天寒地冻。天山孤挺在塞外边疆,常年被积雪覆盖。诗人接下来没有详细地描述边塞的寒冷之景,而是直接写感受“无花只有寒”,一个“寒”字,和上一句的“雪”相映衬,烘托了边地的寒冷艰苦,同时这句话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有丝波动。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不知道谁又吹起了凄婉的折柳曲,接着诗人写道折柳相送的场面在边塞里是看不到的,因为这里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人们只能从笛声中回味。诗人借折柳曲进一步渲染了边塞凄清苍凉的气氛。这两句话一句叙述议论,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接着诗人从苍凉的气氛中转移出来,开始写军中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意思是写白天在军乐雷鸣中和敌人交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睡。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呼应,概括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语气活跃雄健。“随”字体现了士卒们作战严守纪律,阵容整齐。接着一个“抱”字,生动地刻画了夜间士卒们警惕防备的状态。这两句集中展现了战士们饱满的作战状态,为最后诗人的抒情蓄势。
最后写的是士卒们的抱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诗人引用了斩楼兰的典故,表现了边塞将士们不怕牺牲,希望能像傅介子那样征战疆场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直”和“愿”语气肯定且强烈,集中突出了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内心的豪情壮志就在这两句话中喷涌而出,让人畅快淋漓,豪迈之气笼罩全诗。
这首五律充分语言平时无话,气韵浑厚,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苍凉的边塞大地和后半部分战士们英勇斗志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使条件再恶劣,战士们依然满腔爱国热情,突出了战士们昂扬的斗志。
后人点评
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送孟浩然之广陵1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2,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3。
【注】
1之:去。广陵:即江苏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在当时诗坛极富盛名,李白对他非常敬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长江大桥西,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故称。
3天际:天边。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离开故乡四川沿江而下,游历各地,在襄阳时,他拜访了隐居鹿门山庄中的孟浩然,两人志趣相投,遂成为至交。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听到孟浩然要去广陵的消息,于是,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见面。几天后,孟浩然乘船去了扬州,李白亲自到江边送别,看着朋友帆船远去,心中有所感怀,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其中少了凄凉惜别等情绪,也没有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对朋友深切的关怀。这首诗的离别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诗人的经历来看,诗人当时刚刚离开四川时间不长,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而孟浩然此去的是当时非常繁华的扬州,李白对向往扬州,认为去那里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诗人心中没有悲痛欲绝,反倒,认为朋友此行一定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点明了诗人和孟浩然分别的地点以及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简单明了。“烟花”二字,既点明了分别的季节是在烟花三月,同时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春风和煦,花儿争芳斗艳的绚烂场景,烘托了这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也暗含对扬州的向往。这两句意境优美,文字凝练精美。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到诗人远望朋友行船远去的场景,虽然孟浩然的行船已经走了很远了并逐渐看不见了,但是,诗人始终站立在江边远望着朋友。“孤帆远影”终于流露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深情。但是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看着长江水好像在天际间奔流,诗人内心也当是像滔滔江水一样内心,新潮澎湃,一时无法平静。诗人望着苍茫的长江水,内心有对朋友的留恋,同时也含对扬州的向往。诗人笔下的长江景色旷远辽阔,意境宏阔,充满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