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杜牧(1)
第100章杜牧(1)
诗人名片
杜牧(803-853)字号: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作品风格:豪迈俊爽,拗峭清丽
个人简介:出身官僚大庭。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为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方做幕僚,在朝中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等官。会昌年间,先后为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大中年间,为司勋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追求形式。他的诗作中,七律诗尤为凝炼、自然。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人号“小杜”,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八卷。
泊秦淮1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2,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3,隔江犹唱《后庭花》4。
【注】
1秦淮: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支流,穿南京市而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2笼:笼罩。
3商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4《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乐府新曲。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商女
这首七律诗是诗人在赴任扬州刺史时,路过六朝古都建康。虽然此时唐朝的都城不在建康,但秦淮河两岸,依旧酒旗招展,丝竹声声,一派热闹繁华胜过京城。
“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就写得非同一般,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意象和谐完美地溶合在一起,烘托了一种迷蒙清冷、柔和幽静的水边夜色。首句的景色应该是第二句诗人“夜泊秦淮”时所见,如果按顺序来写,应该是先有“夜泊”后又夜景,诗人巧妙颠倒顺序,先写夜景,有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之妙,给人强烈的吸引力。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为首句景色点明了时间、地点、使首句的景色更加鲜明、有独特。“夜泊秦淮”照应了诗题,“近酒家”有引起下文“商女”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的曲目都是由听者的趣味决定的。所以写商女不知道亡国之恨只是曲笔,而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欣赏音乐的达官贵族们。“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便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此曲是南朝陈后主创造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灭亡。而如今又有人在国家衰微之际,以听亡国之音取乐,而不关心国事,这怎么不会使诗人担忧历史重演呢。“隔江”二字,是承接上句“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列军江北,仅一江之隔的南朝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溺声色,不理朝政。“犹唱”二字,既指隋兵临江,陈朝的危急;又指当今沉迷声色的权贵;又表达诗人深切担忧之情,也有对诗人对当今沉溺玩乐的达官显贵的辛辣讽刺,涵义深沉,感情悲痛。官僚贵族们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填补他们腐朽空虚的灵魂,这不正是和曾经的陈朝现象一模一样吗!难道衰亡历史要重演吗?深深的担忧之情,跃然纸上。
整首诗表达委婉,情感悲怆。
后人点评
宋人何汶:《抒情诗话》云:杜牧之绰有诗名,纵情雅逸。金陵舣舟,闻倡楼歌声,有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风雅编缀,不可胜纪。(《竹庄诗话》卷二十)
赤壁1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3,铜雀春深锁二乔4。
【注】
1赤壁:在今湖北武昌赤矶山,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赤壁山。
2折戟:断戟。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3东风:赤壁之战中,东吴周瑜用黄盖火攻计策,趁东南风火攻曹军,取得大胜。周郎: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
4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铜雀台,高十丈,极为华丽。因楼筑大铜雀,故名。曹操把自己宠姬歌妓安置台中,以供娱乐。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大乔为孙策妻子。小乔为周瑜妻子。
这首七绝是诗人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怀古之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诗人开篇用古物引起对三国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从赤壁大战中留下来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层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还没有被岁月销蚀掉。如今被我发现,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是赤壁之战中的遗物。这件小小的器物,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动荡的年代,想到了赤壁之战,想到参加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主要靠火攻战胜了兵力远胜于自己的敌人,而他能用火攻,是因为在决战的那个时间,正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东风,诗人便把东风写在最前面,突出了东风在这次战役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东风诗怎样帮助周郎得胜的,而反面着笔:设想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利的就不是周郎了,而历史也因此而发生改变了。诗人假象,如果曹军胜利后的局面。但诗人又没有从正面写起,而只写“二乔”这两为东吴美女将要遭受的命运。而大乔是孙策妻子,小乔是周瑜妻子,那么两人被抢入魏,深锁铜雀台,就意味着吴国灭亡了。诗人构思巧妙,用形象思维,反映事件,意在画中,使人不言自明,非常独到。而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也失于片面,而诗人偏偏这样写,其中恐怕也含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吧。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唐诗别裁集》卷二十)
过华清宫三首(其一)1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2,山顶千门次第开3。
一骑红尘妃子笑4,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上,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簇拥着宫殿像堆堆锦绣。
3次第:依次。
4一骑:指一人骑马。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本书所选是其第一首。本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小事,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长安回望绣成堆”,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景色。诗人从远处回望长安,林木葱茏,花草繁盛,宫殿楼阁矗立其间,好像一堆堆的锦绣。“绣成堆”三字,一语双关。既指骊山两边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极力渲染了骊山的美不胜收。
“山顶千门次第开”,接着镜头逐渐向前,最后集中在了山顶上那座宏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紧接着,又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名使节风尘仆仆地从远处疾驰而来,身后尘土飞扬;宫内的妃子嫣然而笑。诗人描写了三个镜头,它们之间又毫无关联,诗文悬念重重,充满神秘气氛,接着最后一句“无人知是荔枝来。”揭晓了谜底,“荔枝”两字,委婉说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些镜头自然连在了一起,让人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