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贾岛
第90章贾岛
诗人名片
贾岛(779—843)字号:字浪仙
籍贯:范阳幽都(今北京市)人。
作品风格:奇僻寒峭
个人简介: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第。唐文宗时受诽谤,被贬长江主簿。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被称为“诗囚”。其与孟郊齐名,苏轼喻为“郊寒岛瘦”。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他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贾岛
剑客1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2。
今日把示君3,谁有不平事?
【注】
1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2霜刃:形容剑刃发出的金属光泽,寒冷如霜,表明剑十分锋利。
3示:给……看。
贾岛在这首诗中以剑客的口吻,着重描写“剑”和“剑客”,并托物言志,抒发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十年磨一剑”,剑客用十年的漫长时间精心磨制了这把剑。侧面衬托剑的非凡。接着,又从正面写剑:“霜刃未曾试。”“霜刃”,写剑刃白如霜,寒光闪烁,可见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宝剑。“未曾试”,写宝剑还没有发挥它的特点,这就为下边的剑客的话埋下伏笔。剑客在下句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意思是今天把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情?就告诉我。最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吐心中志向。此时,剑客想要大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跃跃欲试的神态,跃然纸上。
诗人以“剑客”自比,用“剑”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将自己十年寒窗苦读过程和自己想要施展才华的宏大理想,全部巧妙地融入到了“剑”和“剑客”的形象中,含而不露,表达自然,不落俗套,写得非常高明。
这首五绝小诗构思巧妙,语言平实自然,格调明快。
题李凝幽居1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2。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3。
【注】
1幽居:幽静的居所。
2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此指石根云气。
3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不负言:不食言。言,指期约。
这首诗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诗人开篇用简炼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诗人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他隐者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不安噪动,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诗人抓住这个典型的瞬间,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二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归路上所见。过了桥只见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天空中,云朵飘移,好像地上的山石也跟着移动。“石”是不会“移”的,但诗人把云飘反说成石移,别具一格。此时,这些景物在皎洁的月光中蒙上了一层清白的光辉,显出一种恬淡自然的幽美意境。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人写:我暂时离去,不久就会再来,不辜负一同归隐的约定。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心中归隐之志,点出了诗的主旨。正是前面描写的幽雅闲适的环境让诗人心生归隐。
诗人用草径、荒园等寻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环境,创造了非凡的意境。语言简朴,韵味醇厚。
后人点评
司空图评曰:“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疏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与李生论诗书》)
寻隐者不遇1
贾岛
松下问童子2,言师采药去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4。
【注】
1隐者:古代指不愿做官而隐居山野中的人。
2童子:小孩,这里指隐者弟子。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首句诗人仅是简单地写问,每有写出其中问的内容,接着童子回答“师采药去”,由回答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寻访者问的是师父哪里去了。接着诗人又把在何处采药这个问句省略掉,将这个问隐含在了童子回答中的“只在此山中”。最后寻访者发可能再次问在山中哪个方向,童子最后回答说“云深不知处”,同样诗人把问题隐含在了童子的回答中。诗人在整首诗中都使用寓问于答,将问答的所有内容都精练到回答中,仅二十个字,但字简意丰。
访友时,见到朋友没有在家,寻访者就询问童子,师父干什么去了,一般访友,见朋友不在家就回去了。但是,寻访者紧接着又追问童子,师父的去哪里采药,在山的哪个方向,简单的问答把寻访者焦急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中可见寻访者对隐者之间的深切感情。并且这三次答问,问题逐渐深入,情感也在不断变化。“松下问童子”时,心情愉快,充满希望,想着大概隐者没有走远,一会儿就会来;“言师采药去”,隐者采药去了,心情有些失落;“只在此山中”,童子这一回答,又让寻访者心生希望,他想还可以找到朋友;但最后童子说“云深不知处”,可见寻访者是无处寻找,心中顿时有惆怅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