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韩愈(1)
第77章韩愈(1)
诗人名片
韩愈(768—824)字号:字退之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作品风格:奇崛雄浑
个人简介:三岁丧父,由兄抚养长大。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曾当过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后又任监察御史,不久,被贬为阳山县令。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因随裴度征淮西平叛有功,升迁为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险些被宪宗处死,在大臣们的挽救下,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穆宗即位后,被召回朝中,历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长庆四年(824)病逝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反对骈文,提倡散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诗歌创作上力求独创,气势宏伟,风格独特。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和《外集》传于世。《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2,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3。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4,蛟龙出没猩鼯号5。
十生九死到官所6,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7。
昨者州前捶大鼓8,嗣皇继圣登夔皋9。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10。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11,坎轲只得移荆蛮○12。
判司卑官不堪说○13,未免捶楚尘埃间○14。
同时流辈多上道○15,天路幽险难追攀○16。”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17: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18,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
1张功曹:即张署,河间(今属河北),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和张署同时因进谏触怒德宗,同时被贬到南荒之地,二十一年,顺宗即位大赦,二人到郴州(今属湖南)待命,后因湖南观察使杨凭从中作梗,未能反京,二人被移到江陵(今属湖北),韩愈为法曹参军,张署为功曹参军。
2纤:纤细,轻薄。天无河:指不见银河。波:指月光。
3相属(zhu):相互劝酒。君:对张署的尊称。当歌:请张功曹颂诗。
4洞庭连天:洞庭湖水和天连相连,强调洞庭湖之大。九疑:即九疑山,又称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
5蛟龙:传说一种能发洪水的龙。猩:猩猩。鼯(wu):鼯鼠,形似松鼠,夜间活动。
6官所:指张署贬谪的临武。
7海气:瘴气,古时南方热带山林中因湿热产生的一种有害气体。湿蛰:潮湿。
8州前:官府门前。
9嗣(si):继承人。登夔皋(kuiyáo):任用贤能官员。夔皋,是传说中的尧、舜时期两名贤臣的名字。
10大辟:古时被判了死刑的罪犯。
○11州家:州官府。申名:上报朝廷被赦人员名单。使家:观察使,是朝廷派到地方巡查的官员。
○12荆蛮:指荆州官府所在地江陵,此地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域,楚国曾被称为荆蛮。
○13判司:曹参军的统称。
○14捶楚尘埃间:这里指曹参军职位卑微,有过失,就会受惩罚,甚至有时趴在地上挨鞭打。
○15同时流辈:一同被贬的人。上道:返回京城。
○16天路:进身朝廷之路。
○17殊科:不一样。
○18他:其他。他古音“佗”。
贞元十九年(803),天下大旱,百姓贫苦,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劝谏减免徭赋,触怒德宗,两人同时被贬南蛮。至宪宗即位,大赦天下,他们仍不能回京,被改调江陵(今属湖北)作曹参军。此诗便是,韩愈听到此消息后,心情复杂,借中秋和张署对饮赋诗之际所写,一抒情怀,并赠给张署。
本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赏析。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八月十五日夜两人对饮的环境。天高云疏,明月当空,凉风习习,万籁俱寂,在这样清冷寂静的月夜,诗人和张署两人举杯痛饮,心中是何等的凄凉。为了打破沉寂,韩愈邀张署诵诗。“一杯相属君当歌”句,引出了张署的悲歌。
第二部分(从“君歌声酸辞且苦”到“天路幽险难追攀”),写张署诵歌。首先总体评价了张署的歌声酸辞苦,使人“不能终听”就“泪如雨”。表明两人的心情是一样的酸楚。
张署的歌,首先写被贬南迁时遭受的痛苦,跋山涉水,山高水阔,路途遥远,蛟龙出没,野兽哀号,环境荒凉险恶,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贬所。而贬所环境也同样恶劣,整日“幽居默默”好像是个逃犯。下床畏毒蛇,下床都这么困难,更不用说远行了。食怕中毒,空气中弥漫着湿蛰腥臊的气味。这段叙述表明两人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语言悲伤。
接着笔锋一转,写到让人激动欢欣的大赦消息。宣布赦书那天,鼓声隆隆,“赦书一日行万里”的场面热烈,节奏欢快,体现出张署兴奋的心情。听到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使两人感到前途突然出现了光明,回京有望了。但是,诗情又一转折,虽然大赦令写得清清楚楚,但“使家”阻挠,他们还是不能回京。最后“移荆蛮”,“只得”,表现了两人心中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转移“荆蛮”,职“判司”小官,位卑人轻到受长官鞭打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处境,张署感叹道:“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这部分是诗文的主题,文势波澜起伏,震荡人心。
第二部分虽然诗人借张署的歌,抒发了自己愤懑不平之情。接着,第三部分(从“君歌且休听我歌”到“有酒不饮奈明何”)写诗人的议论。“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二句,自然转到诗人的议论。今夜明月最好,人生命运天注定,我们不能左右,值此良宵还是开怀畅饮吧。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宦海沉浮,难以掌握自己命运,于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天,自我排解,用酒消愁,暂时忘记烦恼。这三句话中深藏的苦楚,溢于言表,结尾看似旷放,也是深含无奈。“一年明月今宵多”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