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孟郊
第70章孟郊
诗人名片
孟郊(751-814)字号:字东野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作品风格:瘦硬奇僻
个人简介:早年曾隐居河南嵩山,贞元十四年(798)年登进士第。历任溧阳尉、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辞,元和九年(814),在赴任兴元军参谋的途中暴病而卒。
孟郊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和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有“诗囚”之称。现有《孟东野诗集》十卷。《全唐诗》存其诗十卷。
孟郊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1,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
1龌龊:指生活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
孟郊四十六岁时才考中进士,他以为从此以后,自己的命运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此之后,就可以大展宏图,所以,心情非常激动和喜悦,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诗人开篇就直接抒发自己快意的心情。诗人曾经两次落第,生活困顿,诗人整日愁眉不展,而现在金榜题名,他愁闷的心情顿时变得舒畅快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话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神采奕奕的神态,畅快淋漓地抒发了他欣喜若狂且洋洋得意的心情。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如何快意,而是把这种高兴的心情,用景来表现了出来。诗人策马周游在春花烂漫的长安街道上,春风轻拂,长安城到处花的海洋,一片欣欣向荣。但“疾”和“一日”都突出了快,而欣赏春色,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怎么会这样着急呢,其实,诗人这样写目的不是真的欣赏春光,而是要表现他内心的快意、得意。否则,长安街上游人众多,车马拥挤,诗人怎么能策马疾驰呢?那么大的一个长安城,到处都是春花,诗人又怎么能“一日”就能“看尽”呢?诗人写得有些荒唐,然而正是这看似荒唐、不合理的举动,却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情感,所以,反倒让人觉得不荒唐了。这里“春风”,既实写自然春风,也暗喻了皇恩。“得意”,既指诗人心情舒畅如意,也暗指中进士这件事。这简单的十四个字涵盖丰富的内容,让人读来趣味盎然,余味无穷。
这首七绝小诗,文笔流畅,感情准确畅达,内涵丰富。“春风得意”和“走马看花”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首诗中产生的。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写的是李白被召入京,两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但表现手法不同,读者可以参读体味。
后人点评
韩愈:“刿目钅术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胄贤”(《侦曜先生墓志铭》)
巫山曲1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2。
荆王猎时逢暮雨3,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
1巫山:在重庆东北部,地跨长江巫峡两岸。
2阳台:楚宋玉《高唐赋》序中载:“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便以“阳台”指男女约会之所。
3荆王:指楚王。
梦神女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巫山神女的传说。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这句话写行船中的诗人沿途见到的景象。行船沿江而上,入峡后,山峦重叠,江水曲折,最后,诗人眼前豁然开朗,著名的巫山十二峰终于映入眼帘。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复重”突出了山峦阻隔,江道曲折。“碧峭”二字,写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山峰碧绿的颜色,又展现了它拔地而起的秀丽姿态。在这十二峰中,最为神奇,令人心驰神往,就是云烟缭绕中的神女峰。神女峰的魅力,不仅是山峰的俊俏挺拔,还有关于神女峰的美丽传说。“阳台”二字便暗示了那个古老的传说,为下文诗人对传说的叙述做了铺垫。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这两句写楚王梦遇神女的古老神话。宋玉
赋中载,楚王游云梦、宿高唐而梦遇神女,而诗中写楚王是夜卧高丘而梦神女,这个该怎么解释呢?在本文注释二中记载,“高丘”是神女所居之处。诗人在诗中将根据想象把楚王夜卧的高唐换成神女所居的高丘,使场景集中在一处,这样就使楚王和神女相会这个情节更为集中。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接着诗人着重笔墨写神女。神女以的暮雨形式到来,以朝云的形式飞走,“轻红流烟”,写神女穿梭于飞花飘散和缭绕轻烟中,这写出了神女轻盈飘逸的姿态,同时“烟湿”二字,表明神女带着晶莹的水汽,这就和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个特征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最后这样一个超凡脱俗而又与众不同的神女行象便跃然纸上。神女没有人看到过,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将神女的姿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不落俗套,光彩照人,非常难得。神女随着行云渐飞渐远,最后消失在有点点稀疏星光闪耀的夜空中。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在美丽的神女消失的那一刻,诗人心中顿生失落惆怅之感,“目极”,写出了极力渴望再见的姿态,“魂断”二字,表现了和神女离别的痛苦。“望不见”,体现了极度哀伤的心情。这句话将诗人如痴如醉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笔下的神女飞走了,最后,空空的峡谷中只听得见猿猴的哀鸣,此时,羁旅的孤寂的心情、故事凄美的结局和峡谷中传来的哀鸣融成一片,使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古诗,成功地描绘了神女的形象,写得形象而又飘渺,用语恰当。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传说、峡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在行舟峡中的特殊感受。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魏泰: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临汉隐居诗话》)
游终南山1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
1终南山:又名太乙山等,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诗人置身在终南山中,眼中只能看见终南山,仰望终南山,它与天相连;环顾四周,也看不到其他的地方。最后,诗人便产生了南山塞满天地的独特感受。日和月从“石上生”,语出惊人,但是,这也是诗人游中的真实感受。诗人游在终南山中,四周都是高大的山石,他见日月从高山中升起,便有一种“石上生”的错觉。这和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感受相似。有人误解诗人同时写日月,是日月同时升起的意思,其实,诗人来到终南山多日,他把日月并写是朝暮之间,屡次看到日升,月出景象的意思。诗人虽然语言惊人、突兀,但却反映的是他的真情实感,很贴切,从中我们也看出诗人陶醉山间景色,兴味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