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韦应物 - 唐诗三百首鉴赏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6章韦应物

第66章韦应物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约792)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作品风格:恬淡高远

个人简介:天宝年间为玄宗近侍,后入太学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等职位,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并称“王孟韦柳”。今传有《韦江州集》十卷、《韦苏州诗集》二卷、《韦苏州集》十卷。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1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2,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3,残钟广陵树4。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5!

【注】

1扬子:指扬子津,在今江苏江都县南。校书:官职名。即唐代的校书郎,掌校书籍。

2亲爱:指好友。

3棹(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洛阳人:指去洛阳的人,这里是韦应物自称。

4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5沿洄:顺流和逆流,这里指人处境的顺逆。

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归洛阳,在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元大的惜别之情,而此时诗人刚刚离开广陵不远,他就写诗准备寄给广陵的朋友元大,可见两人的情谊非常深厚。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在广陵和元大分别,心情很悲伤。可船终究开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中,越行越远。“凄凄”表现了诗人离别时的悲伤心情。“亲爱”二字,体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亲密的情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诗人依依不舍地回望广陵,只见广陵城城外的树林变得越来越模糊,此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中的钟声又想起来了,一种不忍与朋友分离而又不得不离开的心情,和深沉悠长的钟声、迷蒙的树林交融在一起。诗人没有直言不舍之情,而是将这种心情寄托在了迷茫的景色和深沉的声音中,使这种不舍的情感更加具体生动,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了。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诗人想到在此一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再度相见。这样诗人心情非常惆怅。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最后诗人写到,人生世事就像是波涛中的行舟,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风中打旋,不能自己做主,怎么能停得下来呢?这一句既是自我慰藉也是在开导朋友。其中,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这首五律诗,写得波澜不惊,看似平淡,但内含情感深沉而又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唐诗别裁集》卷三)

滁州西涧1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2,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3。

【注】

1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山间小涧,俗称上马河。

2幽草:指生长在涧边幽僻地方自生自灭的野草。

3野渡:郊野的渡口。

滁州西涧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诗人任滁州刺史时期。诗中主要写了诗人在春游西涧中看到的景色。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写了诗人在春游时见到的春季里繁荣的景象,春季繁荣,百花争艳、百鸟争鸣,而诗人独爱生长在山涧边的悄然生长的幽草。“独怜”二字,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幽草的喜爱。深树中黄莺发出悦耳的鸣叫声,这和“幽草”甘于寂寞的品格形成了对比,表明了诗人恬淡的志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晚潮再加上春雨,水势更猛。此时,正是渡口上人烟熙攘的时候,但是,郊野渡口,本来就没有多少行人,此时就更无人,甚至于船夫都没在。空空的渡船停在水中,显得那样自在悠闲。“横”字形象地表现了船停水中任意飘荡的景象。然而在这悠闲的景象中,蕴含的却是诗人不为时用的无奈和忧伤。

纵观这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性高洁,向往恬淡的生活,但是,他又忧国忧民,有济世之志。可见,诗人内心是矛盾的。这中矛盾的心情在《寄李儋元锡》也有体现。

这首七绝小诗,寓情于景,使诗人心境恬淡,情绪忧伤的情态完美自然地表现了出来。语言平淡,表达含蓄,意蕴悠远。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此语自好,但韦公体出数字,神情又别。故贵知言,不然不免为野人语矣。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起更难似,故知作者用心。(《唐诗品汇》卷四十九)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1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2,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3。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

1淮上:指今江苏淮阴一带。梁州:今陕西南郑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