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李颀
第22章李颀
诗人名片
李颀(690-751)籍贯: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作品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
个人简介:少时家富,后倾家破产,李颀隐居颍阳(今河南省登封西)苦读诗书多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
他一生交游广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关系密切。李颀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诗内容涉及较广,他的边塞诗成就最大,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颀还善长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全唐诗》中存李颀诗三卷。
古从军行1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2,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3,公主琵琶幽怨多4。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5,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6。
【注】
1古从军行:“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因为此诗内容是当代之事,为避忌讳,所以在题目前加一“古”字。
2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燃起烽火表示国家边防出现战事。
3刁斗:是古代军队中一种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日里它可供人做饭,夜晚时,用它敲击巡更。
4公主琵琶幽怨多:典故出自汉武帝时,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担心她途中烦闷,乐工带上多用乐器供她娱乐,其中就有琵琶。
5“闻道”:这里有一个典故,据《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君有敢入者辄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战士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6“蒲桃”句:出自典故为,汉武帝为求得天马(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乱起战端,当时,和马一起被引进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种子,汉武帝将它们种满了离宫别馆。蒲桃,指现在的葡萄。
古从军行
该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去极大的痛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该诗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这里泛指边疆的河流。
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在注释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
诗文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诗人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诗人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接着“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各个痛哭,泪流满面。这里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诗人巧用“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该诗的感情色彩。
前文描绘了边陲环境的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顺其自然,就会想到班师回朝,可是一句“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的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注释中有详细的介绍。),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的,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的轻视将领的性命,他是怎样的草菅人命啊!
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诗人巧用叠词、对句等使整首诗节奏错落有致,在节奏鲜明的诗句中抒发了强烈悲壮的感情。
后人点评
明人邢昉:音调铿锵,风情儋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唐风定》卷七)
送魏万之京1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2,昨夜微霜初渡河3。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4,御苑砧声向晚多5。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1魏万:又名颢。诗人,肃宗上元年(760—761)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2游子:指魏万。
3河:指黄河。王屋山在黄河的北岸,所以要去长安就必须渡过黄河。
4关城:指潼关。
5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代指京城。砧声:捣衣声。
送魏万之京
【赏析】
李颀晚年隐居颍阳时,魏万要去长安,和诗人辞别,诗人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表达了对魏万的关心和勉励。
开头两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写诗人听说魏万在微霜初降的秋夜渡黄河去了长安。魏万的家在黄河北岸,所以想要去长安就必须渡过黄河。哀婉的离歌、凄寒的秋霜,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凄凉、哀伤。而诗人颠倒两句的顺序,突出离别,也表明了诗人和魏万之间深厚的友谊。
接下来四句,写诗人想象魏万去京城途中看到的景象。“鸿雁不堪愁里听”,秋去春来,往返奔徙的大雁就像奔波的游子,大雁凄哀的鸣叫让人不忍去听。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进一步渲染友人离去的哀愁气氛。“云山况是客中过”,更何况是身处云雾缭绕的山野中满腹惆怅的游子呢?他们坐在迷茫的云山中,身居他乡异常孤寂,前途迷茫,自然黯然神伤,就更不敢听大雁的鸣叫了。
漫长而孤单的旅途后,魏万就该到潼关了,“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意思是友人在黎明的曙光中向前走,越走越冷,好像是曙色把寒气催来了。长安城里,也许人们都换上了厚衣,家家户户忙着捣衣,准备过冬,这样的情景更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催”表明天气越来越冷。“砧声多”既衬托身处繁华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独居异地他乡的凄凉。这两句蕴含了诗人深沉情感。想当年,诗人曾经在长安历尽辛酸,追忆往事,不由发出感慨。“催寒近”和“向晚多”也暗示时间飞逝、人生苦短,为结尾两句诗人对友人的劝诫作铺垫。
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诗人对魏万的忠告。他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城内行乐的地方,沉溺其中,白白地让大好时光流逝,应该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一个“莫”字不容友人置疑,表现了诗人的长者风范。一个“易”字体现诗人语重心长,感情真切。这两句情调沉厚悲凉,但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