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肢体语言密码中NO的含义(3) - 口才三绝:会赞美 会幽默 会拒绝 - 盛安之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2章肢体语言密码中NO的含义(3)

第32章肢体语言密码中no的含义(3)

从对方背后更容易拒绝

在饭店、酒吧等地方独自一人就餐的女士,无意间与邻座客人的视线相对后,往往吃饭动作容易变得生硬起来。平时说话滔滔不绝的人,一旦站在大众面前,就容易说话结结巴巴,甚至出现忘词儿、不知所云的现象。

总而言之,一个人只要意识到别人的视线,就会感到不安。在心理学上,以一个人站在舞台上会感受到的不安为代表,称之为“舞台恐惧症”。所谓的“舞台恐惧症”,就是害怕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尤其是追光灯的情况下尤其的显著,会出现出虚汗,脸发白等一系列虚脱前兆。站在一大群人的面前会出现紧张等现象,也是源自这种舞台恐惧症。

还有,除了有意识地望着别人的眼睛说话或倾听的时候之外,通常而言,一个人也会因视线的交错——即视线对视线的碰撞而引起不安的感觉。一般认为,以自然的状态交谈时,人总是习惯望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们在倾听时有75%的时间在注视说话者,而在谈话时人们会有41%的时间在注视对方。而且,平均每次注视用时2.95秒,而实际视线的交错时间是1.1秒,仅占整个交谈时间的10%~30%而已。研究表明,在这个范围的目光交流是安全适度的。

英国心理学家麦凯尔·阿吉尔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报告,那是针对一个人因和听众接触时的条件的差异,于是有不同程度的不安感而进行的调查。最为沉着的,第一是站在听众的背后时;第二是戴上黑色眼镜时;第三是站在稍远的地方时;第四是普通的状态;第五,最感到不安的是戴上口罩时。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当被别人注视时,而且是自己的眼睛被注视时,会产生不安感;当站在别人背后时,因自己的面部表情还有眼睛都未被看见,所以能处于最安定的心理状态;而戴上黑眼镜时次之,因为别人看不见自己的眼睛;戴上口罩居最后,则可能是由于只有眼睛被别人看见的原因。常听说外科医生的眼睛很具有权威性,大概也是因为口罩把眼睛强调出来的缘故。

此外,眼睛对上或者视线相对,还会令人有一种双方都在向对方积极采取主动的感觉。同时,正如所谓的“眼睛是心灵之窗”,两眼相对,意味着双方间积极的交流和接受。这件事,对于说“不”时具有重要意义。即说服的一方,当然热心地看着你的眼睛寻求碰上你的视线。他想借此透过眼睛把自己的要求送入你的心中。正如“注视”这句话代表着热心,你将因注视对方的眼睛,把自己暴露在可能接受对方谈话内容的危险中。所以,如果你想要说“不”时,应该尽量避免与对方的视线相接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何把难以启齿的“不”说出来的智慧。不妨抓住一个机会,比如一面递茶给对方,一面从背后或旁边开口说“那件事实在有点……”如此一来,“不”就很容易脱口而出了。举个例子,如果要拒绝搓麻将的邀约,与其从正面,倒不如从背后拍一下对方的肩膀说:“今天很抱歉……”,这样,不但容易拒绝,也不会给对方不悦的感觉。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的背部没有长眼睛的事实,来将你的“不”字说给对方听。

置身于对方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外表示拒绝

在运动场上,每当取得胜利的时候,队友们总爱拍拍手,甚至亲切拥抱,借此相互激励斗志,争取更大的胜利。而一旦出现失误时,队友则会悄悄拍拍你的肩膀,表示对你最真诚的谅解和安慰。

关于人的身体,尤其是女人的身体,有一个既美妙、又危险的秘密,那就是人对于“触身”的抵抗力很弱。身体稍一被触摸,就会不知不觉间立即和对方产生共同的感受。就会下意识的依恋和期待,尽管在理智上大脑里并没有对那个人有什么好感,但那是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应。尤其是女性,比男性更经不起“触身”。某演艺界的星探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子不是用说服的方式劝她走入演艺界的,要’触‘使她自动产生想走入演艺界的念头。”因“一触即发”而被迫答应的危险,女性占的比率较大。

业绩优秀的推销员的推销秘诀之一便是边介绍产品的特征,边轻触对方身体。举个例子,推销员一边说“这种衣服(可以是车子、玩具等物品)的特征是——美女……这个质地——请看看”,一边轻触女顾客的身体。当然,这种通过碰触对方身体赢得对方的共同感觉,进而成功地让对方说“是”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销售领域。这种方法在其他人际关系交流中同样适用。

当然,这种触摸要找准机会,选准场合,力求自然。碰触太用力会招人厌恶,而碰触太轻则对方没有什么感觉,自然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无意识地、恰到好处地轻触对方身体,这是决定你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

越是卓越的推销员,越是会寻找机会——从原先是面对面的位置转移到对方的旁侧去,这主要是为了增大触摸的机会。因此,为了顺利地对对方的要求说“不”,避免让对方碰触就成为重要的条件,即处于可能被触及的距离之外,从有利的位置谈话,才是说“不”的有效手段。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触身效应有一丝发挥作用的机会。

有专家指出,人之所以经不起触摸,是缘于所谓的“印记”——动物(包括人类,人类是一种高级动物)先天与生俱来无法消除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学者称之为“印记”。康拉特·劳伦兹,奥地利人,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在他的著作《所罗门的指环》一书中谈到孵化出来蹒跚走路的小雁鸟,把当时最靠近的罗连兹视做母鸟,一直追随左右的例子。身为小雁鸟“妈妈”的罗连兹则必须每隔几分钟就得学母雁鸟叫上两声,即使夜里也得这样。所谓“印记”,指的是出生前一刻或刚刚出生时所获得的反应。

根据近年流行的学法,人类的印记是在母亲的胎内时获得的。比如,触身之所以变成印记,也是由于受胎期中,母亲经常抚摸自己的腹部,人便在胎儿时期就以身体铭记被抚摸的舒适感。而且,这种被“印”上的感觉,是具有不可逆性的。这种情形就好比是无法消除的文身一般,终其一生都受到缠住不放的强力支配。我们必须记住,把自己置身于对方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便有可能陷入无法对对方要求说“不”的泥潭之中。如果打算拒绝对方,尽量置身于对方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外。

说“不”时,关系亲近者在远处,不亲近者在近处

有一种说法是:“和他交往要保持距离”“和他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除了用比喻的方式表示交往的亲密度之外,也同时表达了两者间的物理距离。这种距离的大小,可以表示主观上想侵犯对方身体领域的程度,从而能判断出他的一些内心想法,知道他想干什么。

比如,男女间的亲密度,也可依两人并行时的距离来推测一个大概。刚相识的一对恋人,是有旁人一眼就看得出的明显距离的,但是随着约会次数的增加,恋爱的感情萌芽之后,两人间几乎成为亲密状态了。一对以身相许成卿卿我我的恋人,即使在很宽阔的沙发里,他们必然也会靠近对方的身边坐下,这当然并不是没有足够的空间,而是反映了他们如胶似漆的心态。像这种情况,如果是你身边的一对情侣,如果你不想让人烦,你就识趣点儿,给别人留一点空间,走开。

又如,在大学的教室里,如果有学生想积极参与讨论,这些学生大多数会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上,反之,有些学生不常来上课,占用上课的时间出去打工,他们一定会坐在教室后面的,对于本科目不感兴趣的人,也会选择坐在教室后面。

座位的物理距离表示着跟对方的心理距离。美国的文化人类学者荷尔博士,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物理距离分为四类——密接距离、个体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这四种距离的空间范围分别为:0~0.5米、0.5~1.2米、1.2~3.5米、3.5~8.3米。理所当然,亲密度越低,距离就越大。

所谓“密接距离”,指的是爱情关系、亲友关系、孩童缠住双亲或兄姐的关系,其距离总是很贴近,一般以0.15~0.4米居多。这个距离,就是上述关系人彼此间所具有的距离,是别人不可侵犯的领域。人与人之间,依其所处之状况,自然而然有一定的彼此间的距离,比如工友间的距离当然密接,总经理和一般员工间的距离通常都比较疏远。

因此,有一种做法,就是有意地瓦解这种在社会上习惯化了的正常距离关系,以非正常化的方式加以使用,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予以非正常化——即传达“不能接受”的心意。陌生人在1~1.5米之间,而朋友则在0.3米或0.5~1米之间。如果你更靠近些,则是表示敌意或者亲近。如果你拉开距离,你是在“说”你意识到对方在身旁,但是不愿意和他交流,自然,对对方的请求说“是”就更别提了。

一个关系亲密的人要拜托你一件难办的事情时,当然会采用“我们见面详细给你说”的方式。对方是想乘机建立亲密关系来让你入套,你必须反其道而行,用心理上、物理上都较远的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说“不”。相反地,总经理的命令,多半都会从远方的总经理室间接地传达下来的。这时,你若遇到无论如何也得说“不”的情形时,你不妨越过以往的社会距离,改取密接距离,直接走入总经理室去见他,把你之所以对命令说“不”的原因直接陈述给他。

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需要随着心情而改变。比如,感到愤怒或压力很大时,个人空间会增大,通常情况下很舒服的距离也变得令人不安。个人空间也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印度人、法国人、西班牙人、俄罗斯人和拉丁美洲人的个人空间通常要小于北美人的个人空间,喜欢与别人靠得更近一些。阿拉伯人实际上根本不需要个人空间。他们面对任何人都像我们对待亲近的人那样靠得很近。对于他们来说,感受对方温润的呼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一位电梯设备承包商向朋友抱怨道,无论是顾客,还是邻居,和他在一起时总是很烦躁,每次在他说话的时候都要往后退。于是他再向前靠近一点,希望跟对方保持合适的距离,可是对方又会再次后退,感觉就像他在满屋子追赶他们一样。他还补充说,即便每天刷4次牙也毫无作用。他说这话的时候,朋友也向后退了点距离,试图躲开他的“追赶”。朋友告诉他,他自己以为社交和商业上合适的距离对很多人来说,都已经是亲密距离了。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他最终学会了让自己站在距对方1.2米之外、让对方来决定站在哪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