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意料之中,韩见晴在去找刘小悠的时候,她正在外联部的活动上。
外联部不愧是外联部,在这样学习氛围那么浓烈的情况下,这个部门是举办活动最多的,也是最热闹的。
韩见晴逛了两圈终于看见刘小悠正摆弄着一张桌椅。
“小悠!在干嘛呢?”
“见晴快过来快过来,我们部门今天和外交部那边的人有交流活动!”
“外交部?”韩见晴惊得睁大了眼,她小心翼翼地问,“是……那个国家的嘛?”
刘小悠狠狠地点头,“是啊是啊,据说是一个很厉害的外交部的人员。他要来我们学校进行交流!正好是我们部门进行迎接。”
“那他们等会儿要干嘛?是演讲嘛?”
刘小悠摇头,“不是,据说只是参观,但到时候会在大礼堂讲话,而且……”说到这,刘小悠凑近韩见晴更加小心地说,“我听说外交部这次除了来参观,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来物色人选的!”
“物色人选?外交部来物色人选?”
“是啊,我是听他们说的,据说是里边的人传出来的!”
韩见晴不太相信,“那你知道他们物色什么人选吗?”
刘小悠摇摇头,“你觉得呢?你觉得他们回来物色什么人选?”
“我也不知道。反正不可能是外交官,找工作人员。”
刘小悠听着瞪圆了眼睛。
韩见晴心底突然觉得很荒谬,“难不成有这么传过。”
刘小悠缓缓点头。
韩见晴无奈道,“你放心吧,绝对不可能,就算真的是物色人选,那也不会是选择工作人员,那里毕竟是外交部,怎么可能这么简单让你进去呢,这样的话,那外交部早就是关系户的天下了。”
刘小悠已经被说服了,“那他们会来挑什么人选呢?”
韩见晴摇摇头,“对了,这次外交部的来,你那个学新闻的朋友会来?”
“你怎么知道?”
韩见晴眼神示意那群拿着相机或纸笔的人,“喏,那些应该都是新闻专业的吧。”
“对啊,你眼神也太好了吧。”
“G,不过这次外交部的过来不是说不让声张吗,新闻的来就来了,怎么还扛着相机!”
韩见晴刚想再说几句,余光却看见一个架着相机的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就是韩见晴要找的嘛。
韩见晴便找着机会到那些搞新闻的同学面前去,最后随着他们一起到了这些专业记者面前。
果然就像韩见晴猜测的那样,他们需要拍照写稿去给清大宣传,当然更多的也是宣传外交,韩见晴还在这场行动中嗅出一个更激动人心的事,没错,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不是一下子就决定的,在这之前政府肯定会做出一定的试探,那么这一次的外交部的活动很大可能就是一次政府的试探,就看这一次采访就知道了。
韩见晴也跟着一行人一起,她还想见证着这一变革的起始呢,再说了,罗天华之前说过,他想从政想从事外交的工作,这正好就是外交部,所以韩见晴对这次的活动也特别期待。
这次外交部来的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叫王民望,他戴了副眼镜,看起来很是斯文,但他说起话来却非常幽默,不仅幽默还对答如流,反应特别快,尤其是在大礼堂讲话时,他宠辱不惊淡定的模样真是让韩见晴激动不已,就有种以后国家肯定不会差肯定扶摇直上的感觉。
韩见晴一向特别崇拜这些人,他们巧舌如簧,就像以前的人舌战群儒。
活动到最后就是提问互动的环节了。
最先提问的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了,除了中文专业的还有历史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他们是高分招进来的学子,这些也是热门的专业,而且学这些专业的学生问出的问题也都更加偏向于国家政治,国策之类的,当然,尽管如此,那位外交官也是应答自如。
不少站起来问问题的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也都坐下了。
“还有同学吗?”王民望站在大礼堂前询问,“刚刚有不少专业的学生站起来询问问题,但我似乎没有听到经济的学生站起来,今天没有经济学的学生过来吗?”
坐在大礼堂下面认真听的韩见晴顿时一个激灵,她猛地举起了手。
“哦?我们经济学的学生?”
韩见晴感到自己的脸有点热,是害羞又有点激动,“不是,我是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的学生。”
“金融专业?”王民望稍微思索了一下,“金融是个不错的专业,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血液有运输、调节和平衡这几个功能,而金融在社会经济上也拥有这几个功能。”
韩见晴听到这个比喻先是惊奇,再然后便是对这个比喻的无上敬佩。
王民望也看见了韩见晴眼神的转换,“这位金融系的同学对此有些了解?”
韩见晴弯起唇笑了笑,“王老师,请允许我喊你老师。对于刚刚您对金融的比喻,我确实觉得有点感悟。在我学习金融期间,我发现金融就是对社会资源的调配、协调,而经济,经济更多的就像是我们人体的器官,它的特点是专一独特固定,而金融则是在不确定环境中对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国家发展的同时,各类物资的流通就是资源调配的一种。当然金融更多的是对货币进行调配,更快的流通速度也会对我们的市场有一个催化作用,快速的货币流通说明我们的供需旺盛,供需旺盛不久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吗?”
王民望连连点头,“嗯。请问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韩见晴心底一喜,“韩,我叫韩见晴。意为看见太阳,遇见晴天,也是代表着国家发展一路向阳。”
王民望点点头,“嗯,相信我们国家有你这样的学生有诸位这样深藏不露的青年,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
霎时间,大礼堂涌起热烈的掌声,旁边新闻工作者们也快速按下快门。
在活动结束后,韩见晴找到机会跟那些记者有了聊天的时候,可能是韩见晴刚刚在大礼堂说的那番话,也可能是韩见晴本身散发的聊天技能,韩见晴很容易地和那位拿着照相机的记者留下了联系方式。
过了几天,那位记者特地把写了那天大礼堂的新闻报纸拿给韩见晴看。
这篇报道是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韩见晴看了简直太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