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2章
四月的京城彻底褪去了寒意,春风裹着草木的清香拂过璀璨娱乐总部大楼前的广场,草坪上的新绿被吹得层层起伏,像是铺开了一张柔软的绿毯。
顶层办公室里,落地窗外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涌进来,在谭越的黑檀木办公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咚咚咚——”三声轻缓的敲门声响起,门外传来林清野略带拘谨的声音:“谭总,方便进来吗?”
“进来吧。”谭越抬手揉了揉眉心,将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
只见林清野抱着一个厚厚的深棕色文件夹站在门口,深色休闲西装的袖口沾了些细碎的纸屑,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显然是熬夜打磨剧本留下的痕迹,可他的眼睛里却亮着对创作的热切光芒,像是藏着一簇小火苗。
自从三月在办公室确定转型电影后,林清野几乎把编剧室当成了家,《时光滴答》的脚本改了五版,每版都比前一版更细腻,可他总说“还差最后一口气,没把‘传承’的劲儿拧到最紧”。
“谭总,这是最新修改的第六版剧本。”林清野将文件夹轻轻放在桌上,指尖在有些磨损的封面上反复摩挲。
封面是他特意选的牛皮纸,上面用钢笔写着“《时光滴答》第六版”,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仓促,能看出他这段时间反复翻阅、修改的痕迹。
“我昨天把前几版都打印出来对比,还是觉得结尾差了点意思,想请您帮我看看,给点启发。”
谭越拿起文件夹,抽出里面的剧本。
纸张边缘有些卷边,每页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批注:红色标注镜头角度,蓝色修改台词,黑色补充细节。
他翻到第二十三页,目光落在新增的“旧工具”段落上。
老钟表匠赵师傅在整理店铺阁楼时,发现了父亲遗留的红木工具箱,打开时里面的铜制工具泛着旧光,工具柄上刻着的“赵氏”二字被特意加粗,旁边还用小字标注了“镜头特写:工具柄上的木纹与刻字,光线从阁楼天窗斜射进来,灰尘在光里浮动,突出岁月沉淀感”。
再往后翻,少年林晓宇帮赵师傅拍短视频的段落里,多了一句细节描写:“手机镜头从怀表的表盘慢慢拉远,穿过钟表店的玻璃门,映出街道上的共享单车与霓虹灯牌,老店铺的木质招牌在现代街景里,像一块温润的旧玉”。
“这个细节加得好。”谭越指着“旧工具”的段落,语气里满是赞赏,手指轻轻点了点纸上的批注,“通过工具上的‘赵氏’刻字,既悄悄交待了赵家钟表店三代传承的背景,又埋下了赵师傅与父亲矛盾的伏笔”
听到肯定,林清野紧绷的肩膀明显放松了些,他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却没有翻开,只是捏着笔记本边缘,眉头依旧皱着:“可我总觉得结尾不够有力。现在的结尾是‘老钟表店的线上订单慢慢多了起来,少年周末会来帮忙,赵师傅坐在柜台后修表,阳光落在两人身上’,虽然温馨,但太‘平’了,没有能让观众看完后记得住的‘钩子’。”
“我试了三种修改方向:第一种加了赵师傅收到海外订单的情节,觉得太商业化;第二种让少年在全国钟表修复比赛中获奖,又太刻意煽情;第三种就按现在这样,又觉得没把‘传承’的主题顶上去。”
谭越点点头,翻到剧本最后几页,手指在纸上轻轻敲击,发出规律的“嗒嗒”声:“你之所以觉得‘平’,是因为结尾只交代了‘事件结果’,却没把‘情感落点’扎深。你想想,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双向传承’。”
他顿了顿,看着林清野凑过来的认真神情,继续说道:“比如,可以在结尾加一个‘跨时空呼应’的细节。赵师傅整理父亲的旧工具箱时,在夹层里发现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
谭越解释道:“照片上是年轻时的父亲和爷爷,两人站在钟表店前,爷爷手里拿着一块刚修好的怀表,父亲的肩膀挨着爷爷的胳膊,笑得很腼腆;与此同时,少年在整理爷爷的遗物时,也从旧皮箱里翻出一张彩色照片。两张照片隔着几十年,却都定格在钟表店,都有‘怀表’这个信物,既呼应了‘传承’的主题,又能让观众心里‘咯噔’一下,想起自己家里的老物件、老照片,产生情感共鸣。”
林清野眼睛瞬间亮了,像是被人拨开了迷雾,他连忙翻开皱巴巴的笔记本,拿出笔飞快地记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格外清晰:“您说得对!我之前一直盯着‘事’,却忘了‘情’。用照片做载体,既不刻意,又能把‘传承’做透”
“就是这个思路。”谭越笑着点头,把剧本翻到最后一页,“好的结尾不是‘故事结束了’,而是‘故事还在继续’,让观众看完后能琢磨一会儿,想起自己的生活”
两人又针对剧本的节奏、镜头语言聊了近一个小时。
从赵师傅给怀表上油时的镜头时长,到少年第一次修表时打翻工具盒的音效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林清野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偶尔停下来提出疑问:“谭总,您觉得赵师傅和解的那场戏,用‘修完父亲留下的旧怀表’作为节点,会不会太直白?”
谭越则耐心解答:“不直白,因为怀表是‘情感信物’,修表的过程就是他与父亲和解的过程,观众能看懂这份含蓄。”
聊着聊着,林清野眼底的迷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坚定的光芒,连声音都比来时更有底气。
“谢谢您谭总!现在我思路完全打开了,回去就能修改。”林清野合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进公文包,语气里满是干劲,“我打算这周末加个班,把结尾的细节打磨好,下周一给您看修改稿。如果顺利的话,五月初就能拿出最终版剧本,随后就能开始选角。”
“好,我等着你的修改稿。”谭越送他到办公室门口,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太着急,打磨好剧本是关键,选角和勘景可以让团队先做前期准备,你把主要精力放在剧本上。有问题随时找我,或者找郑通。”
看着林清野匆匆离去的背影。
他走得很快,手里紧紧攥着公文包,像是怕耽误一秒钟修改剧本的时间。
谭越回到办公桌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龙井的清香在口中散开,他想起刚才林清野眼中的光芒。
刚放下茶杯,敲门声再次响起,这次的节奏比刚才更急促些。
门被推开,音乐部门总监魏宇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身熨帖的黑色西装,领带系得一丝不苟,手里抱着一份厚厚的蓝色报表,脸上却没了往日汇报时的轻松,眉头拧成一个“川”字,连步伐都比平时沉重。
“谭总,这是音乐部门第一季度的工作报告。”魏宇将报表轻轻放在桌上,手指在“营收数据”那一页反复滑动,语气有些沉重,“整体情况不算差,但也不好——一季度推出了三首单曲,《晚风告白》和《星河来信》两首进入音乐平台榜单前二十,最高冲到了第十四名,可没一首能稳住前十,更别说成爆款;签约的两位新人歌手,苏晓和林辰,曝光度不够.”
谭越拿起报表,仔细翻阅着。
数据表格里,红色的下降箭头格外显眼:音乐部门一季度营收同比持平,但环比下降了12%,主要原因是缺乏爆款作品带动数字专辑、周边衍生品的销售;新人歌手的商演报价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60%,苏晓的单曲播放量虽然破了亿,但付费转化率只有8%,远低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
这些情况,他其实通过每月的部门简报已经有所了解,可此刻听魏宇当面汇报,看着他眼底的焦虑,更能感受到音乐部门的困境。
“我知道情况。”谭越放下报表,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平静却带着安抚的力量,“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音乐部门的动态,也跟几个音乐平台的负责人聊过。你们推出的几首单曲,旋律和歌词质量都不错,比如《晚风告白》的吉他前奏很抓耳,《星河来信》的歌词有画面感,可问题在于‘缺乏差异化’。”
魏宇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在报表上画了个圈,脸上露出认同的神色:“您说得对,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前段时间我带队去韩国谈制作人,想合作一首舞曲风格的单曲,可对方报价太高,一首单曲的制作费要八百万,超出了我们的预算。”
“后来想跟节目部门合作,在《新生代唱将》里给苏晓和林辰留个嘉宾席位,又担心节目资源太集中在选手身上,他们露脸时间短,反而没效果。现在卡在中间,往前冲怕预算超支,往后退又怕被市场落下,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突破。”
“别着急,现在不是焦虑的时候,要找到突破口。”谭越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
“音乐部门是公司的重要板块,不能掉队。璀璨要做世界一流的娱乐公司,缺了音乐这块拼图不行。”
“我已经在想办法了。一方面,我会协调财务部门,给音乐部门增加20%的制作预算,支持你们与优质制作人合作,但不用局限于海外,国内有很多有才华但没被发掘的独立制作人。另一方面,我会跟许诺沟通,让音乐部门与节目部门深度联动,不只是简单的‘嘉宾露脸’。”
魏宇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身体不自觉地往前凑了凑:“真的吗?如果能增加预算,再跟节目部门深度联动,我们就能放手尝试新方向了!”
“当然是真的。”谭越转过身,语气肯定,“不过你们也要调整策略——先聚焦苏晓一个人,明确她‘抒情故事感歌手’的定位,把资源集中在她身上,等她先出圈,再带动林辰;单曲创作要跳出‘抒情+电子’的框架,结合公司的影视项目。”
“好!我们回去就开部门会,调整策略。”魏宇的语气终于轻松起来,眉头也舒展开了,他拿起报表,小心翼翼地放进公文包。
“不用谢,这是公司整体发展的需要。”谭越送他到门口,叮嘱道,“方案里多加一块‘用户调研’——看看苏晓的现有粉丝喜欢什么类型的歌曲,再结合市场趋势,别闭门造车。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跟我或者子瑜沟通。”
魏宇离开后,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