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朝阳 - 行长驾到 - 林外秀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行长驾到 >

第391章朝阳

繁华之后是无尽的空虚,放下执念是无尽的落寞。曲终人散,陆祎端坐在办公桌前,默默啜饮普洱,心底深藏的念头,野草一般疯长。

县域金融同行们的做法是广撒网,什么业务都敢承接,抱着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理做事,又不熟悉业务,对很多事情把捏不准,不知道承接的业务具体是怎么回事就承接了;不知道资金方和企业方情况是否靠谱又不会分析;企业和资金方的资料看不懂或者估量不准又不知找谁过眼。

市场就这么被搅乱了。

作为银行类金融经营机构,不仅受诸多公司法、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合同法、银行法、同业拆借管理法等基本法令的限制,还有监管部门的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信息披露办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律法的制约,以及银行系统内部的n多规章要求,以使得银行能在国家控制下有序经营。

很自然的,任何一方都会首先考虑到自身的风险,这是职业的条件反射,也体现着人的本能。然而,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风险的事情,因为未来未知,能做的就是做好风险控制措施,如果风险控制措施是众多对方都无法接受的,说明措施设计得有瑕疵,没有考虑到可行性,需要调整或者更换措施。自己的风险控制住了,对方也认可了,说明在风险控制环节供需双方达到了平衡。

支行的现状,达到平衡是多么难的一个事情。

世人都说客户贷款得求银行,这是对银行业务有多么地不了解?

说起银行强势,就会想到是贷款部门。诚然,贷款部门是银行的第一利润来源,也是银行的肥缺部门。谁能想到,贷款部门也是一样的低声下气?

其实,贷款也算是一种任务。各银行间的信贷部门不一样,大银行一般是以部门存在,业务也是整个部门来做,每个季度都会有任务,要求部门放贷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完成任务,收入并非跟贷款量成正比,同时,又要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

这就导致了大银行对急需要钱的个体和小企业不贷款,反而去求资质优良的大企业来贷款。而一个地区大企业就那么几家,银行倒是有十几家,为争抢客户,各支行行长的各种低声下气,各种暗地里手段,无所不用。

小银行方面,贷款有些是以个人客户经理存在的,这些客户经理很少在行里,都是出去拉贷款,拉得越多,收入越高,但是由于小银行的资质,不容易拿到客户。

公司贷款是很辛苦的一个职位,要保证贷款,也要拉够存款;既要经常应酬,又经常有一大堆贷款材料要写。一个大项目,授信报告就要50页左右的word文档,包括企业概况、行业前景、财务分析、股东分析、关联企业分析、项目资金测算等等。

这些东西没法在网上找到,大部分还是得靠跟企业交流,一个个问清楚才能写出来,中间要经过多次修改,审核,各种批复,快的两三个月能做完,慢的话要半年。项目都是行长或上级行管理部门说了算,他说能做你就要写出一份漂亮的企业报告;他说不行你觉得再好也不能做。

基于这种原则,基层客户经理也省去鉴别材料真假的麻烦。最害怕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很难看,尤其是新开企业,根本没法达到贷款条件。但是行长要求做,只能硬着头皮帮企业调报表,捏造各种数据,将报表弄到面目全非,直到符合系统测定的标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好几天。公司贷款客户经理一个月没有休息是正常不过了。

一般来说,年轻人在县城发展空间比城市大,毕竟在小地方员工老龄化严重,也没法跟上信息化的步伐,基本是做着最简单的事等着退休。年轻人进去会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如果碰上支行扩网点,发展更快了。

县域支行的年轻新人,经常有两年多当上主任的,有半年做公司贷款客户经理的,近几年进去的都是身居要职了。这主要是跟行长的风格有关,有冒险精神的就会重视新人,保守的就会论资排辈。

一般来说,小的支行没什么多的职位,只能往理财经理,公司贷款,个人贷款方面发展;在每个地级市的二级分行,职位就多一些,主要是审核部门,人力部门,办公室,国际结算等部门。

想从其他市升到省会城市,基本不可能。当初被分到哪个市,基本上是只能在那个市流动了,毕竟,从基层做到行长的不多,大部分是外调的。

听朋友说,股份制银行就直接多了,业绩决定一切,你能直接带来上亿的存款,或者是有强大的资源能够带来大量存款,副行长部门经理之类的直接就是你的了,不需要再历练来证明什么。

国有银行跳到股份制银行容易,股份制银行跳到国有银行则难。事实上,能跳的都是些中层以上的领导,以及有资源的客户经理。

柜员每个行都不缺,所以很难跳得动,即使能调,也是作为编外人员。从银行出来基本也没什么地方可去了,但是在银行里锻炼出来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终身受益不尽的。

想要升得好,升得快,不要脸和不要命是重要的两条。不要脸就是放下自尊,以自己的热脸贴别人的冷屁股,做到求人时心里没有什么异样感觉,见到每一个可能的客户都能笑脸相迎,挽手搂肩以示亲切。不要命就是体现在酒桌上,就像我们行长,不把身体放心上,喝到胃出血也要不断去应酬拉业务。

这些,就是此生追求么?陆祎一边喝茶一边思考。

在系统化、标准化的今天,很多工作变得没有技术含量了,这也是银行招人不限是金融专业的原因。柜台工作,所有人都是同一起点,做熟了你甚至觉得高中生都能做。

个人贷款更加简单,就是叫客户带齐材料,自己在系统存档,一个合同模板,改一下个人信息,最后找领导签字盖章即可,就是一个打字员的工作,技术含量还没柜台高。

理财经理的工作可没有名字说的那么好听,帮人打理财产,说白了,就是营销岗,极力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

公司贷款适合会计专业做,涉及到财务报表的很多知识,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为只需要按要求写出符合贷款条件的的材料即可,都是有模板的,无需辨别企业所提供材料的真伪。

国际结算岗就是对经贸英语有点要求,读懂报文即可,剩下的跟柜台操作一样。总之,就是总部的审核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对专业要求高,毕竟我们下面的大项目都是要经过上面审批的。

加班在银行是家常便饭,没完没了的视频会议;各种临时的关于保险,新产品的培训;各种银行资格、保险资格、理财销售的考试;技能考试,每次都要练上一个月左右才能达到考试的要求,能否通过还是未知数,有效期只有一年,所以是每年考。加班是绝对没有加班费的,也没有任何补贴。不是银行要求你加班,是你工作需要“自愿”来加班的。

酒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交友、谈事、联系感情都喜欢在酒桌上进行,所以,在银行这个需要客户的行业,应酬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做贷款的客户经理,平均一周三次以上是免不了的,行长更是要四次以上,应酬的名目只有那么三个,求人、答谢、维持关系。

大谷银行的风险管理任重道远,在今后的三年、五年、乃至十年中,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可能是大谷银行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组织体系过于庞大,不利于风险控制。从总行到翻牌支行,五个层次,2.4万个机构网点,45万员工,条块结合,信息传导慢,加上执行力较差,分散决策和经营,对风险不敏感,在很大程度上风险防控能力取决于各级行主要领导对风险的敏感性。在大谷银行面向三农之后,更是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

实践证明,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已经失灵,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技术和手段没有成型。监管的核心是,及时识别风险、缓释风险,促使银行的资本与风险相匹配。

其中风险的准确计量是基础,如果不能准确计量风险,监管机构就无法准确衡量银行的资本是否适度,而且风险计量已经从信用风险扩展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从表内扩展到表外。

既要计量即期风险,又要计量远期风险,并且要根据风险之大小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开发满足新资本协议要求的风险计量工具和it系统。而这些正是大谷银行所缺乏的。

大谷银行风险文化缺乏。在银行管理的辞典里,有三个词非常重要:规模、效益、风险。

长期以来,大谷银行处在资不低债状态,“资本”的概念比较淡薄,过分讲求规模扩张。近十年来讲“经营利润”,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经营利润”忽视了“减值、拨备和风险”,不是真正意义的“效益”概念,真正的“效益”是风险调整后的效益。

由于导向出现了问题,大谷银行在产品定价、绩效考核、干部评价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也会出现“忽视风险”的连锁反应,大家利用风险的隐蔽性、滞后性创造“利润”,导致风险反映滞后,资本缺口不断扩大。

历经一个时期的多层次、多频次的“磨练”,陆祎发现“新的市场感受”开始逐步成为推动观念转变的主要力量。随着对外面世界的不断了解、不断深入,陆祎深切感悟到:消除历史认知的固化与缺陷,尽快凝聚新的共识,必须高度关注“市场体验”过程,而且体验过程必须真正深入。

那么,自己是否喜欢营销?性格是否足够外向?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承受各种任务压力?

成年人的世界,“知心朋友”这种神话,是万万不可信的!

你没听过,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么?

远离说话浮夸的人。不切实际的承诺就是舞台上的一个梗,除了逗你傻笑,什么也给不了你。

不成熟的和太成熟的人,都要小心,前者把你当秤砣扔出去砸人,易伤害你;后者把你当筹码递出去交人,易算计你。

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自私的。不信?你看,那人听你讲自己的难处,津津乐道、出谋划策、帮你分析、为你打气……

是朋友么?不是!因为一但说到他自己,支支吾吾、含含糊糊、顾左右而言他……

为什么?因为他时时刻刻考虑的是他自己,他对你的事那么上心,只是在分析:这个事情会不会影响到他!

世上没有那么多公平,但也没有那么人心险恶。你还总会遇到一个或者几个不那么自私的人。

这种人,可以成为很好的盟友,但绝不是知心朋友。因为,成年人的世界,知你心者取你命!你必须成长为一道壁垒,妥善护住自己,孑孓前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