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宫外看民生 - 大唐:开局与李二断绝父子关系! - 银光蜡枪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4章宫外看民生

第94章宫外看民生

然后又去布匹行那看了一下,吃得饱了当然就想着怎么穿的暖,穿的好了,衣食住行,是分不开的,也是百姓们最基本的需求。

跟店里的掌柜也聊了几句了,这些年来在长安买卖丝绸的人也确实多了,但是多的买丝绸都是有钱人家的,百姓们在办喜事的时候倒也舍得购买些。

这些丝绸商人们一个个的都穿的光鲜亮丽的,还是忍不住的抱怨说朝廷为什么不让商人穿金戴银的,不然金银首饰的生意也更好做了。

李阙在听到这话的时候心里倒吸了一口冷气,相对比较与华夏封建历史上,历朝历代对于商人们的政策,唐朝的算是最宽容的了。

因为从贞观二年到填报时三年的一百二是多年的时候,国家内部除了在武周时期的冀州叛乱,战火从来没有波及到大唐内部的领土,主要的战争都是为了对外的。

在这个情况下,整个社会生产发展一度飞快,太平盛世也为商业的发展和来往提高了一个更稳定的状态了,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时候,更是华夏历史上盛世的巅峰,国库里一堆堆的财务,四方太平,百姓也富足。

大量的人口也从事了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一些和“重农抑商”国策相反的繁华。

而且唐朝对于关税的收取也很少,但是却大力的发展官路,把从秦始皇时期修筑的“直道”“驰道”都进一步的完善,再加上有大运河的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加上唐军常年对外作战,和李世民时期就定下的“开阔包容”的执政风格,使得中原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胡商和外来商人。

大唐从武德四年开始就允许普通人,奴婢,商人都穿丝绸和好的衣服,可是不能佩戴金银玉器,这已经是最大宽容了,后世的明朝的时候,朱大老板的时候,商人连丝绸都不能穿,给官员定的俸禄还都特别的低。

相比较而言,唐朝不管是对普通百姓,还是商人或者是歪果仁,都是很不错的了。

可是想不到李世民听到了这个商人的抱怨,没有生气,只是淡淡的说,朝廷不让商人穿戴金银,但是大家私底下也没少穿,陛下也不计较过什么,现在天底下的百姓们一个个的都努力耕种,商人们不用做任何劳动,就这么的锦衣玉食,还穿金戴银,这让百姓们如何还甘心辛苦劳动。

你们有好处你们知道,你们自己闷声发大财就行了。

李阙觉得有些好笑,这个皇帝啊,可是皮的很。

重农抑商对于古代封建社会来说也是一条最好的道路了,民以食为天,想吃的那就肯定是庄稼地里种出来的,也是因为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原因,因为这么一来,大家就都愿意去种地,为国家储存粮食了。

在古代你想为国做贡献,你要么老老实实的种地,要么好好的读书考取仕途,做个好官为百姓做主,要么做个镇守一方的武将,保护国家安定。

重农抑商在生产力条件低下的情况下,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的经济秩序的,也是一个国家能保证正常远转的基本条件。

但是也太过保守的政策也影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禁锢了百姓的思想,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形成了保守的思想觉悟。

尽管这次出来只是出来闲逛一下的,但是这个世间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说是一种学问,李世民总是可以从这些百姓的民生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感触到什么治国有关系的和人生有关的。

李阙就像是一个听话的学生一样,认真的,牢牢地把李世民说过的这些道理,深刻的记着在自己的心理。

他的这些举动也都被李世民看着在眼里,李世民对这个孙子也是更加的满意,他这一辈子,积攒了不少的经验,也喜欢孙子听话能听的进去自己说过的,更希望自己的孙子以后能用到这些。

然后,祖孙俩有在成安城里的几个地方都先逛了一下,热闹的地方都去逛了一下,显然,李世民今天的心情很是不错,可是到了平康坊的时候,李世民的练就拉了下来了。

现在已经慢慢的到了下午黄昏时分了,这些酒肆勾栏的也开始营业了,平康坊是长安城里出了名的烟花之地,这些三五成群的读书人,或者一看就是身家不菲的商人,都在这里来来往往着。

这儿的一大片地方都是胭脂水粉的味道,闻得人心里一个劲地痒痒,还有轻披薄纱靠着窗的女子,手里还拿着团扇,做出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