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直面懦弱的自我(4)
第9章直面懦弱的自我(4)
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所辖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母给他起名“卡夫卡”。在当时,犹太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且这个姓氏是强加给犹太人的,并且带有骂人的贬义。卡夫卡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犹太人家庭,而且他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被压迫的屈辱。卡夫卡的父亲出身贫寒,仅靠一家小商店来维持生计,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一方面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然而,对卡夫卡来说,生活上的艰辛与困苦似乎是可以忍受的,给他幼小心灵留下累累的、终生难以治愈的创伤是父亲对他无休止的粗暴。卡夫卡一生都无法理解父亲对他的粗暴与专横。
年幼的卡夫卡日复一日地这样生活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可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都可能成为父亲发火,乃至大发雷霆的借口。有时候,父亲对他发的火让他不知所措,弄得他左右为难,对干什么事情都没有把握,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他的父亲本来利用他所设想的那种军队式的、高压的方式,达到他教育子女成材的目的,但他的叫骂、恐吓不但没有把卡夫卡造就成他热切盼望的男子汉,反而使他一步步逃离现实世界,性格变得格外懦弱。
紧张、压抑、犹豫环境中成长的卡夫卡完全失去了自信心,也逐步丧失了自我,什么事情都显得动摇不定、犹豫不决。这种环境使卡夫卡早早地产生了逃离现实生活的想法。现实生活对他实在太残酷了,只有在他的非现实世界——内心世界里,他似乎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犹太人的社会境地和备受排斥、压迫的现实,也在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卡夫卡愈发感觉周围的一切是那么不可抗拒、不可改变,而只有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自己用想象构造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少许宁静和安慰。这种逃遁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和卡夫卡的性格一样,是非常软弱的。
卡夫卡直到进入学校,依然保持着这种懦弱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也没有朋友,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幸运的是,这时的他开始接触文学,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阅读和写作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
卡夫卡的懦弱让他选择了逃遁,逃向他钟爱的文学。文学不仅是卡夫卡心灵的家园,也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选择。文学是他的王国,在那里,人们处处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子。只有文学,只有在文学的王国里,人们才能够看到卡夫卡有了勇气,摆脱了懦弱。是的,懦弱的卡夫卡选择了并不懦弱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并不懦弱的成就。因此,对一切懦弱者来说,没有必要去放弃。
【智慧点睛】
懦弱性格的人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但是,性格懦弱的人又常常情感丰富,观察敏锐,感受细腻,他们是天生的文学艺术之才。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这一被人们唾弃的性格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他们如鱼得水,任性畅游。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有时难免会出现懦弱的表现,例如逃避问题。忘却恐惧本身,告别懦弱,不要试图逃避,学会展现自己的特长,这必然会将你引入另一个全新的境地,任你肆意遨游驰骋,开创出一片别样的天地。
42.高难度的乐谱
【哈佛心语】
上天完全是为了让我们的意志更坚强,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泰戈尔
【故事殿堂】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发现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对于自己弹奏钢琴的信心跌到谷底。
已经3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有名的钢琴大师,他的心灵就一直遭受着折磨。见到老师的第一天,他就得到了一份难度颇高的乐谱。他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练,回去好好练习。”教授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弹给教授听,没想到教授又拿来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每次在课堂上,他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面临更高难度的乐谱,无论怎样都追不上进度,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沮丧气馁。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问教授为什么这3个月来不断折磨他。教授没开口,只是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弹奏吧!”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没想到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琴艺变得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平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呆呆地望着教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智慧点睛】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改变自己,我们习惯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熟悉和拉长的部分。我们的四周似乎处处都贴满了“不可能”的标签,但是要想在人生中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成功,我们必须要相信“不可能”不会是永远。
现在有很多人不喜欢改变,安于现状,没有野心,他们害怕改变使自己丧失平静的生活,他们不愿为自己制造机会,甘愿受命运的摆布。但是如果总是随遇而安,不敢去挑战自己,那么即使机会来到面前我们也抓不住。
43.甩掉怯懦的库柏法官
【哈佛心语】
正义的路是崎岖的,它只欢迎勇敢的人。
——杰斐逊
【故事殿堂】
伊尔文·本·库柏是美国最受尊敬的法官之一,但这个形象与库柏年轻时怯懦的形象大相径庭。
库柏在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城一个准贫民窟里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个移民,以做裁缝为生,收入微薄。为了能在家里取暖,库柏常常拿着一个煤桶,到附近的铁路去拾煤块。库柏因这样做而感到困窘,所以他常常从后街溜出溜进,以免被放学的孩子们看见。
但是,那些孩子时常看见他。特别是有一伙孩子常埋伏在库柏从铁路回家的路上,袭击他,以此取乐。他们常把他的煤渣撒遍街上,使他回家时一直流着眼泪。这样,库柏总是生活在或多或少的恐惧和自卑中。
有一件事发生了,这种事在我们打破失败的生活方式时总是会发生的。库柏因为读了一本书,内心受到了鼓舞,从而在生活中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这本书是荷拉修·阿尔杰著的《罗伯特的奋斗》。
在这本书里,库柏读到了一个像他那样的少年奋斗的故事。那个少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气和道德的力量战胜了这些不幸,库柏也希望具有这种勇气和力量。
库柏读了他所能借到的每一本荷拉修的书。当他读书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主人公的角色。整个冬天他都坐在寒冷的厨房里阅读勇敢和成功的故事,不知不觉地汲取了勇气的力量。
在库柏读了第一本荷拉修的书之后几个月,他又到铁路去拾煤块。隔开一段距离,他看见三个人影在一个房子的后面飞奔。他最初的想法是转身就跑,但很快他记起了他所钦佩的书中主人公的勇敢精神,于是他把煤桶握得更紧,一直向前大步走去,他就像荷拉修书中的一个英雄。
这是一场恶战。三个男孩一起冲向库柏。库柏丢开铁桶,坚强地挥动双臂,进行抵抗,使得这三个恃强凌弱的孩子大吃一惊。库柏的右手猛击到一个孩子的鼻子上,左手猛击到这个孩子的胃部。这个孩子便停止打架,转身溜跑了,这也使库柏大吃一惊。同时,另外两个孩子正在对他进行拳打脚踢。库柏设法推开了一个孩子,把另一个打倒,用膝部撞击他,而且使劲儿连击他的胃部和下颚。现在只剩下一个孩子了,他是领袖。他突然袭击库柏的头部。库柏设法站稳脚跟,把他拖到一边。这两个孩子站着,相互凝视了一会儿。
然后,这个领袖一点一点地向后退,也溜跑了。库柏拾起一块煤,投向那个退却者,这是在表示他正义的愤慨。
直到那时库柏才知道他的鼻子在流血,他的周身由于受到拳打脚踢,已变得青一块紫一块了。这是值得的啊!在库柏的一生中,这一天是一个重大的日子。那天,他克服了恐惧。
库柏并不比一年前强壮,攻击他的人也并不是不如以前那样强壮。前后不同的地方在于库柏自身的心态。面对危险,他已经不顾恐惧。他决定不再听凭那些恃强凌弱者的摆布。他要改变他的世界,后来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库柏给自己定下了一种身份。当他在街上痛打那三个恃强凌弱者的时候,他并不是作为受惊骇的、营养不良的库柏在战斗,而是作为荷拉修书中的人物罗伯特·卡佛代尔那样大胆而勇敢的英雄在战斗。
【智慧点睛】
约翰·穆勒说:“除了恐惧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美国最伟大的推销员弗兰克如是说。
而维特根斯坦亦说:“勇气通往天堂之途,懦弱往往叩开地狱之门。”懦弱是人心里勇敢品质的“腐蚀剂”,时时威胁着我们的心灵。只有在生命中注入勇气,才能帮助你斩断前进途中缠绕在腿脚上的菱草和荆棘。
当我们迈开充满力量的第一步时,勇者无惧的形象将永远刻在我们的成长史上。
44.盲人跳伞
【哈佛心语】
人生是一匹马,轻快而健壮的马。人,要像骑手那样大胆而细心地驾驭它。
——海塞
【故事殿堂】
这是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一位名叫杰克逊的学生的经历,这段经历对杰克逊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休闲活动走向惊险刺激的潮流之下,许多人选择了跳伞训练来挑战自己的胆识。就在一次例行的业余跳伞训练中,学员们由教练引导,背着降落伞登上运输机,准备进行高空跳伞。
突然,不知哪个学员一声惊叫,随着这一声惊叫,大家才发现,竟然有一位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正随着大家一起登机。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位盲人和导盲犬的背上,也和大伙儿一样,有着一具降落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