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尚书台议事 - 穿越成汉献帝,还好我有模拟器 - 天青上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17章尚书台议事

第117章尚书台议事张明一行人来到长安东城门处已经六天有余了,前四天是城外敌军包围长安城,后两天则在防备敌军反扑。

与来时不同,回去的时候,张明是穿着皇帝的服装乘坐天子车驾大摇大摆的前去皇宫的。

南军统领和数百侍卫早已经备好天子车辇在军营之外等待,其中还有一支仪仗队,当然日常天子出行的时候也是会有专门的仪仗队,只不过这次的仪仗队人更多,气势更大,为的就是彰显天子的华贵。

长安危机解除早已经被长安百姓知道了,毕竟今天都是城外敌军撤走的第三天了,自从知道敌军撤走之后,长安百姓争相庆祝。

长安百姓虽然大多不知道城外敌军是谁,但他们也都不愿意长安被攻破,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的统治比之前更加和善,更重要的是一旦长安城被破,他们势必会受到敌军的大肆屠戮,这种屠戮于中下级将士而言,只是获取百姓钱财的手段,但于百姓而言,却是致命的。

天子车驾从东城门沿着长安东西大道驶向皇宫,其中仪仗队在前面敲锣吹号,后面则跟着南军,中间则是天子车辇,六马齐拉,好不威武,天子车辇两边骑马的则是一些贴身侍卫和宦官,后面又是禁卫军和仪仗队,一行人至少有三百人之多。

长安百姓自然是看到了天子车驾,他们都恭敬的站在街道两边,谁也不敢有所动作,心中想着这位坐在车辇上的天子,在这段期间所做的事情,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在天子车驾驶离之后两百米远,沿路的百姓才敢自由活动,大声说话。

“你们知道吗?天子这几天都在东城军营里指挥作战呢。”长安号称万事通的一名男子说道。

“怎么说?”附近的群众都围了过来。

“我有一兄弟之前在东城门处当差,这段时期闲置在家,我常去做客,听我兄弟说,天子前几天便去了军营,还亲自为将士们助威,后来还亲自指挥作战,仅仅用了四五天,就将城外敌军击溃。”万事通手舞足蹈的说道,仿佛亲眼见到一样。

“真的吗?”群众你一言,我一言的问道。

“当然是真的啊,不然你以为天子去干嘛的,我们的这位天子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治国安邦,事事在理,真乃大汉之福啊。”

长安百姓们一人一句便开始说了起来,反正就是各种我兄弟说的,至于真假无人在乎,如果张明听到的话,一定会脸红的,因为现在的他已经被长安百姓夸得可比光武,可比高祖。

不过张明此次大张旗鼓的回皇宫也是为了达到此目的,他需要进一步提高他在长安的威望,而一场胜利的战争便是能达到这种目的的最好方式,他要让所有的人知道,天子能带领军队打胜仗,虽然这仗胜利与他关系不大,但在世人的眼里,这便是天子打赢的仗。

很快,天子车驾便回到了皇宫,随后进了宫城。崔明早已经在此等待陛下的到来了。

张明从车辇上下来之后,便准备回寝宫休息,城墙上的角楼住的实在太不舒服了,一方面,那里实在太吵了,人来人往的走路声和士兵说话的声音充斥在张明的耳边,另一方面,角楼里的环境也很一般,那里毕竟是给军官临时休息指挥的场所。

崔明也很识时务的没有说一句话,他也看出了陛下的疲惫,他只是默默的走在陛下的身边。

见到寝宫大床的张明心情非常愉悦,虽然现在才早上,但他还想再睡一觉,就当是替前几天补觉了,在两名宫女的伺候下,他脱去了外套,随后便爬上了床,舒舒服服的睡了起来。

皇帝回宫的消息很快便已经传到了所有人的耳中,只有普通百姓才会通过小道消息了解到陛下的行踪,而世家早就知道了皇帝的行踪,毕竟皇帝所做的事情几乎全都是透明的。

贾诩在李儒府中已经待了两天了,从李儒的口中,他也逐渐了解了当今的陛下,年少聪慧,善用手段,用人不计前嫌。

“文和兄,陛下已经回宫了,我打算下午前往皇宫一趟,公要一起去否?”李儒拱手问道。

“文优兄,我想单独去会见一下陛下,不知道,兄能为我创造机会吗?”贾诩小声问道。

“那需要得到陛下的同意,我现在虽然身为侍中,可以自由出入皇宫,但也仅限于我一人而已,所以公的请求只能由陛下来决定,我只能代为提议。”李儒说道。

“那就麻烦兄了。”贾诩说道,随后露出感激的表情“文优兄,此次若不是你的帮助,恐怕我现在已经死在了骊山处。”

“非也非也。若不是公的来信,我又怎么会想到让吕布前往骊山埋伏,只是没有了公的辅佐,牛辅怕不是已经死在了骊山脚下。”李儒叹息道。

这段时间以来,李儒已经知道了,凡是和董卓关系密切的人,几乎全都被诛杀了,连孩童也不曾放过,牛辅身为董卓的女婿,怕也是死在了这场战争中,董卓一朝得势,权倾朝野,如今却换来了全家被灭,可悲。

“除了牛辅以外,城外其它盟军也没有能成大气了,所以我才离开了盟军,寻找新的出路,只是不知道陛下是不是与其他人真的有所不同。”贾诩感慨道。

“放心吧,等公见到陛下之后,自然会知道陛下的不同。”李儒笑着说道,他当初和贾诩的想法类似,可陛下还是给了充足的信任和满意的待遇,他这才全心为陛下服务。

只是相比于李儒的好胜,贾诩对权力没有那么大的欲望。

贾诩的聪明很多都用在了保命上,在历史上,贾诩凭借了才智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年少遇贼的危机,李傕郭汜的危机,张绣的危机,乃至曹操挑选候选人的危机。

“那我就等待兄的好消息了。”贾诩也笑着说道。

李儒和贾诩以前也交谈过数次,双方都是明事理的人,所以很多事情点到为止,谁也不会让对方难堪。

相比于李儒,贾诩的无事可做,王允这段时间可忙多了,他现在身为尚书令,手上还有许多奏章要处理。

王允之前受到陛下的命令,和一众大臣负责安抚城内的世家,所以尚书令的事情就耽误下来了。

长安城现在的事情虽然不多,奏疏也相对较少,很多地方的奏疏根本就进不来长安城,但是终归有一些事情需要尚书令拿主意的。

比如赋税的问题,比如世家子弟的事情,比如劝农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尚书令来拿定主意。

对于这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王允倒也乐在其中,或者他本身也有一种权力欲望,历史上的王允就因为诛杀董卓而独揽大权,满足了他的权力倾向,但是现在的王允却没有那般野心,或者说野心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没有多少权臣是一开始便滋生了权力欲望,而是实力地位达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想做权臣的想法,比如曹操,他最初的想法也只不过是做大汉的将军,比如王允,他最初的想法也只不过想诛杀董卓,然而,等他们实力和地位达到了一定程度,心中的野心也膨胀了。

张明并没有给王允野心膨胀的机会,他在诛杀董卓之后,便迅速收拢皇甫嵩和吕布的军队,从那时起,王允就已经失去了做权臣的机会,当然,也许王允根本就没有做权臣的想法。

此刻的王允正在尚书台与尚书仆射士孙瑞还有六名尚书正在召开会议。王允坐在上位,士孙瑞作为侧边,其余六位尚书分做两边,一边各三人。

“各位尚书,我今天召各位前来,主要是商议赋税的问题。”王允清了清嗓子说道。

“各位一定知道,这次战争,三军已经获胜了,所以可能需要大量的犒赏,如今朝中虽然不缺钱粮,但也要考虑有备无患,所以各位觉得是该加税还是降税?”

汉朝的体制下,很多重要事情,尚书之间先有个统一意见,然后再汇报给皇帝,当然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保留,等待上朝的时候再说。

这种方式下,在朝廷之上,尚书之间不会出现太大的冲突,有利于尚书台的稳定运行。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我觉得应该减税,长安的赋税由于董卓的擅权,导致之前已经加到了无可再加的地步,若不是陛下主动拿宫中之粮发给百姓,恐怕很多长安百姓便会饿死在家中。”尚书杨瓒说道,他一贯正直,董卓在位期间,都敢顶撞董卓。

“我赞同此说法。”

“我也赞同”

“我也赞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