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金榜题名
第164章金榜题名
在张明的规划中,太学相当于一座高等学院,朝廷通过太学考试从各地招募士人阶层,然后在通过太学的系统教育,学子最终学有所成,分配到基层充当各级官吏。相比于科举取士,这种制度其实更加优秀,它降低了学子学习的负担,在朝廷培养下,只要你能够考入太学,学习重来就不是负担,因为朝廷承担所有的学习费用。
过去,张明也想过科举取士的方式,但科举取士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而且科举取士所面临的世家压力很大,这就意味着在没有砍掉世家根基的情况下,想要大规模的适用科举考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然而世家根基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朝廷能撑到现在,很多时候都是世家之力,所以想要砍掉世家根基,朝廷需要一次又一次改革,然而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后世的张居正改革,所付出的代价都是极大的,所以张明可以接受改革,但在江山未稳的情况下,所有的制度改革都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
总之这一次的太学考试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学考试没有直接跟取士挂钩,对于世家而言,他们真正在乎的是取士,然而这个时代的世家还没有意识到,当入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取士的方式即使没变,士从根本上也已经变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釜底抽薪,它比科举取士进行的更加彻底。
不只是朝廷的官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下面坐着答题的学子大概率也意识不到这一点,连贾诩,李儒都以为兴办大型考试只是为了节省朝廷的资源,毕竟九千多人的学子,只招收两千人进入太学,朝廷供吃供喝,对于一个残破的朝廷而言,的确有不少压力。
张明默默的看着底下的学子,这些学子大多数都在低头作答,只有少数学子实在是答不出来,只能抬头望向天空,仿佛天空上有答案一样,虽然有些好笑但也的确真实。
对于考场的学子而言,他们还是第一次见过质量这么好的纸,不过后来想想朝廷为了彰显实力,所以用这么好的纸也很正常,殊不知,这些纸张都是皇宫里日常的纸,只不过没有大规模生产,产量有限。
如今的朝廷已经用纸取代了竹简,不过这些也仅限于朝廷而已,张明和其它世家一样,努力控制着纸张的生产量,虽然纸张可以创造巨大的收益,但也容易得罪世家,所以小范围内生产,使用纯粹为了方便朝廷。
下午的考试还是如期的结束了,待所有试卷全部收齐之后,所有的学子便可以彻底离开考场了。
待所有学子离开考场之后,张明也走下了高台,这场重要的长安大选也算是结束了。
“太傅,早上的试卷,交给太学的博士批阅,你看如何?”张明边走边说道。
“陛下,太学的博士现在只有三十多位,九千多张试卷,他们能批阅的过来吗?我看不如交给博士弟子评阅。”杨彪不禁的摇了摇头。
“不可,虽然说博士弟子也有能力评阅试卷,但这一次,我们要尊重这群学子,博士弟子不够资格。”张明也摇了摇头。
在过去的太学,能成为博士弟子都是一种荣耀,但博士弟子与博士相比,终究还是相差甚远,张明不是不放心博士弟子,只是他不希望博士连这种事情都不参与,以后太学需要博士出力的地方还多着呢。
简而言之,不能让博士沉浸在研究五经之中,也需要让他们多参与参与基层的事情,只有这样,博士才不会一直高高在上。
“陛下,这件事情可能需要你去跟这些博士说下,之前的时候,臣只是通知他们前来长安太学任教,可没说让他们参与评卷。”杨彪无奈的说道。
陛下对于太学的调整,杨彪其实也是看在眼里的,很多时候,他也不太明白陛下为何不按照之前的太学操作,而是不断的改来改去,而且很多改变,杨彪完全没有见过,哪怕是他这么多年的为官经验,也是陌生的很。
“行吧,这件事情,朕自会跟太学仆射蔡邕商议,不过下午的试卷,便由太傅等人去批阅了。”张明笑着说道。
“是,陛下。”杨彪点了点头道。
两份试卷由两批人批阅,上午的试卷由太学博士批阅,因为他们对于五经等儒家经典更为熟知,批阅的专业性要更高,而下午的试卷则由朝廷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批阅,这些人对时事,爱民,治理也更为擅长,两者批阅完成之后,算总成绩,前两千名则入选太学。
除了这两千人以外,朝廷两千石俸禄以上的高官可以从家族之中选择二十人进入太学,这些人一样可以享受太学的教育,而且在将来的朝廷取士中,他们同等情况下享有优先权。
所以一届太学生大概有两千五百人左右,这个数字不算太多,毕竟只是一个司隶校尉部,就已经有不下于两百个县城,这些县城中有县令,县尉,卫士长,县丞等相关职务,而这些职务在过去很多都是地方塞进去的官员,而不是朝廷委派过去的。
这一点,很不利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毕竟在过去,地方的基层官员与朝廷几无关系,这些人很难感觉到朝廷对于他们的恩德,自然对朝廷也不会有太强的归属感。
教育既是权利,更是义务,这一点,张明有着很深刻的理解,通过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学子对于朝廷的印象,加强学子对大汉朝廷的认同感,同时进一步削弱学子本身的家族属性,让这些学子彻底成为朝廷的基层官员,而不是世族的基层官员。
这一点与科举取士不同,科举取士虽然削弱了世族的影响,但老乡的情怀却没有削弱,学子中了进士并不会感谢朝廷,他们感谢的是老师和家乡。但太学取士之下,学子的老师是朝廷的人,学子的家乡就是长安,将来,他们即使在外地基层做官,也会牢牢记住在太学学习的日子。
与上午安静的来到东乡不同,回去的路上,张明让仪仗队尽显威武,号角之声犹如天籁之音,他作为皇帝,不仅要接受百姓的目视,更要接受天下学子的目视,所以天子需要奢侈,需要华丽,需要张扬。
回到高门殿的张明直接选择了休息,他这一天站在高台之上,俯视天下的学子,精神消耗是非常大的。
可惜的是,长安城至今还没有开放夜市,不然刚考完的学子一定可以为长安百姓创造经济增长。
说到夜市,并不是张明不想开放,而是长安百姓的收益不足以开放夜市,只有温饱解决之后,夜市才有它存在的价值,现在开放为时过早。
次日,张明叫来了蔡邕。
“太学仆射,朕有一事需要拜托你,希望蔡大家可以帮忙一下。”张明笑着说道。
“臣惶恐,不知道陛下有何事需要臣去办?”蔡邕缓缓的说道。
“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朕希望这一次学子的试卷,可以由博士进行批阅,而不是博士弟子批阅。”张明淡淡的说道。
“陛下,为何?”蔡邕好奇的问道。
“朕觉得,过去太学的那一套有些不合适,需要改变,博士弟子要么成为太学讲师,要么去基层历练,不应该一直跟着博士。”张明的第一刀砍向了博士弟子。
由于以往的太学,博士的称呼非常难得,往往需要在五经之上取得足够成就的人才可以成为博士,然而这并不容易,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子来说,博士弟子便是他们最高能够到达的层次。
但是博士弟子与博士之间有着高度关联性,这一点,并不利于朝廷对于太学生的教育,毕竟张明希望的太学教育是让这些学子成为朝廷的人,而不是成为博士的人,这就意味着博士弟子必须砍掉。
“陛下,这有些不合适吧,博士弟子已经沿用了上百年,如今砍掉,有些太突然了。”蔡邕无奈的说道。
“蔡邕,现在的你是太学仆射,你需要考虑的是太学的未来,而不是着眼于太学的过去,朕问你,太学需要壮大,需要发展,如果都是由博士进行教育,太学又要如何壮大,发展?”张明质问道。
“如今太学总共只有三十多位博士,然而今年便可以招收两千五百名的学子,过去的太学,学子成为博士弟子之后,多少博士只顾着研究五经,却无法抽出时间教育学子,导致学子的质量普遍不高,这种情况下,太学如何壮大,发展?”张明两次质问。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蔡邕虽然是个大家,但他却并不是博士出身,所以对于博士也并没有太多的敬畏之心,如今大汉的学者领域,真正的大家并不多,蔡邕算一个,卢植算一个,郑玄算一个,太学的博士跟这三个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就比如,李儒曾经也是太学的博士,但在学识渊博方面,与蔡邕相比,简直就是繁星和太阳的区别,所以哪怕是太学的博士,也非常尊重蔡邕。
蔡邕作为太学仆射,没有道理为博士说话,更没有道理为博士弟子说话,在他看来,这些博士弟子与普通的学子也没有太大区别,如果不是靠着博士的名头,这些人其实也很一般。
“臣明白了,臣回去之后,便会对这些博士弟子考核一番,合格的留下来作为太学的讲师,不合格的就只能作为学子,重新接受教育,至于试卷的事情,臣会说服让太学博士批阅。”蔡邕拱手说道。
经过一夜的整理,禁军统领带领上百名精锐的禁卫军完成了试卷的封订工作,随后他让禁卫军将上午的试卷和下午的试卷分别交给了太学仆射蔡邕和太傅杨彪。
长安城的学子大多都在收拾行李了,毕竟自己答得怎么样,他们还是能感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