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六人名单 - 穿越成汉献帝,还好我有模拟器 - 天青上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45章六人名单

第145章六人名单

承明殿的气氛一下子便严肃了起来,所有学子都拿起桌上的笔开始作答。这套儒家经典的试题是长安城内的大儒共同编写的,涵盖五经内容,要求在一个上午的时间,学子全部作答。

东汉时,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再加上太学在学子心目中的影响力,所以世家的孩子从小便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在学子小的时候,儒家五经都需要有所涉猎,等年龄稍大一些,便可以专精其中一门。

当然张明以儒家经典作为第一场考试,更多的是迎合世家的要求,这也是百官所期待的,正是因为有此原因,这场遴选才没有受到世家的阻碍。

不过无论怎么说,这种殿中遴选的方式与后世的殿试倒是有些相像。

早上的考试很快便已经结束了,殿中学子放下手中的笔,等待宦官将所有的试卷全部收走之后,他们便起身行礼,然后默默的离开了承明殿。

“诸位大臣,下午朕在这里等待各位的到来。”张明看着下面有些昏昏欲睡的大臣说道。

“臣告退。”这些大臣说完便离开了承明殿。

“崔明,将这些试卷全部誊录一份,然后封存起来,誊录好了之后再将这些试卷交给那些大儒,让他们用一张纸写下对这些试卷内容的评价。”张明指着这些试卷,看着崔明说道。

“是,陛下。”崔明让手下抱着试卷便离开了承明殿。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如今宫中的高级宦官都还懂一些字,不过也就如此而已,毕竟他们年龄不小了,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授,学起来有些慢。

下午的考试在午时准时开始,这些学子们都正常来到了承明殿中,只是有一两个大臣来的有些晚了。

下午的考试与上午的考试在形式上并无区别,只是内容发生了改变,这一次考试的内容,则为时政。

这份试卷上有三道题目,一,如何成为一个明君。二,如何治理当今的天下。三,朝廷未来一年内的主要方针。

这三道题目由大到小,层层推进,从多个角度考察这些学子们对时政的认识。

这三道题目当时提出来的时候,大臣们还是有许多争议,毕竟连他们都搞不清楚这三道题目如何作答,更何况是这些尚未成年的学子呢。

不过这些题目对于学子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也可以透过学子的作答,能够看出这些学子的主张和想法,这才是张明最想要的结果,毕竟他也不指望这些学子能够真正对时政有独到的见解。

对于下面的学子而言,他们就难受多了,虽然他们这些天准备了一些时政知识,但很明显有的学子方向猜错了,这些猜错的学子此刻正在抓耳挠腮,思考良久之后,便开始胡乱写了起来。

不过有些学子虽然也猜错了,但冷静了片刻,还是认真的作答了起来,当然那些猜对的学子,此刻就比较兴奋了。

下午的考试也如期结束了,学子们各回各家,大臣们则被留了下来。

“诸位大臣,朕虽然出了这三道题目,但是这些试卷作答的好坏却需要诸位与朕一同评阅,若各位没有异议的话,明天一早,朕在此处等待各位。”张明朗声说道。

“臣等没有异议。”这些大臣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了承明殿。

这些大臣许多都是年过半百之人,两场考试下来,他们比考生还要难受,毕竟考场上要保持绝对的安静,再加上不能随意走动,一坐就是两个时辰,这些让他们属实有些困顿。

回到家中的杨彪立刻让管家立刻准备一份请辞,内容是,明天早上的阅卷,他就不去了,理由就是今天实在太累了。

杨修拿着管家写好的请辞走进了杨彪的房间,他看着精神状态还不错的杨彪,有些纳闷。

“阿父,你就不想看看儿写的什么内容吗?”杨修自负的说道。

对于今天的两场考试,杨修都是稳操胜券,虽说他平时有些自负,但真实学问能力却也是不输任何同龄人的。

“修,以后在陛下身边,一定要收起你的小聪明,要学会稳重,杨氏的未来以后就靠你了。”杨彪语重心长的说道。

“阿父,儿一定会被选上的。”此刻的杨修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修,阿父相信你的才能。”杨彪继续鼓励道。

杨彪对于他的儿子杨修,可以说是极尽恩宠,毕竟这是他唯一的儿子,还是老来得子。

杨修虽然自幼聪明,才华横溢,但却非常自负,年少轻狂,与杨彪稳重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天一早,除了杨彪以外,还有几人也请了假,只是不知道他们是真的累着了,还是因为其它原因。

张明看着这些到来的大臣,他还是非常满意的,至少有这么多见证人在,他的选择就显得公正无私多了。

遴选考试从一开始就只不过是个形式,真正的选择早在暗地上就有了结果,但是即使这只是个形式,张明也很在乎,因为至少表面上,这次遴选是由他这个皇帝完全作主的。

有些东西,即使是形式上,它也会有强大的示范作用,正如这次遴选,它让许多学子看到了表面上的公平,这对于将来太学生的选拔尤为重要。

崔明将一个个试卷传递给每一位到场的大臣,这些大臣同样需要写下他们的意见,当然,试卷有九十多份,所以这个工作量实在有些惊人,不过既然来的来了,此刻想走也拉不下脸。

直到这个时候,现场的大臣才羡慕起那些请假的大臣,这些大臣恐怕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才做出这样的选择,殊不知,这些请假的大臣对结果已经了如指掌了。

在此处遴选考试之前,张明同时还拉拢其余几个世家,让他们配合演出这场戏,代价自然就是一个陪读的名额。

其实以这些世家的能量,即使不配合天子演出这场戏,他们也可以获得一个陪读名额,但是谁愿意自家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既然可以双赢,何必要得罪天子。

一场名额已经内定的考试,花费了张明两天的时间来演出这场戏,只是为了展示了他的公正无私,以及普及遴选的这种考试形式。

不过虽然名额已经内定,但实际上张明只让给了世家四个名额,其中两个名额则留给了自己,他可不希望,这件遴选完全被世家给摘了桃子。

这些世家也很满意这样的结果,四个名额也很不错了。

遴选考试的第三天,崔明将所有大儒的意见和大臣的意见都收集了起来,然后放在了高门殿,等待天子的评阅。

张明拿着一份试卷,这是廷尉钟繇之子钟毓的试卷,他详细列出了朝廷一年的方针,笔墨之间,看的出来,钟毓对时政的确有些了解。

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张明早就与钟繇商议过了,钟毓是钟家内定的名额。

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第九十五份。

张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看完了所有的试卷,他挑出了其中已经内定好的四份,这四份分别是钟毓的,杨修的,士孙萌的,司马懿的。

这四份之中,除了士孙萌的,对于时政的解读不够犀利以外,其它的三份都可以算的上是上等之作,看来这些世家对于孩子的培养还是不遗余力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