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传“法”(二更合一)
第437章传“法”(二更合一)如微道长说完了之后复又坐回去喝茶了,见楚逸芊和林如雪若听的认真微微一笑继续道:“如果这么去想问题,那这法就大了去了,因为法即是道,即是一切。”
刘知章颔首:“然也。不过老夫问的自然不是这个法。臭道士说先有缘,后传法。那老夫便问问你二人,可是理解臭道士刚刚说的那一句‘传法’中的法?”
楚逸芊想了想道:“这个问题学生依旧不敢随意回答。”
“为何?”
楚逸芊认真的想了下自己对传法的认知,才谨慎开口:“最开始听说传法应该是从寺院和佛经中听过的。学生曾经看到一本对于佛教注解的书中提过,禅宗一系最重师承、法统,就是传法、授法。”
“而据记载,传法的由来始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佛在灵山拈花示众,不语说法。座下千余弟子皆罔然不知何意,唯独佛十大弟子之中悟性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于是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今咐嘱大迦叶尊者。‘”’
说道这里,楚逸芊略微有些迟疑:“后来便被称为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法,以心印心,递相传授。可见最早的传法是彼此心意相通、相印的契理契机。”
见道长和刘知章都是微笑不语并没有打断她也没有任何不悦,她心下稍安继续道:“学生对佛教的认知仅限多年前的意外缘分,也许记得有些误差,还请先生和道长宽恕。”
刘知章笑笑:“楚丫头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明白你理解的传法是什么?”
楚逸芊本就没说完话,听到刘知章这么问她便恭敬道:“学生没有机会将佛教经典一一研读,去追求精进,只是从这只言片语中,学生对传法最初的认识便是将经典、奥义代代延续,而最佳的传法则是互有默契,心灵相通。”
刘知章颔首,转问林如雪:“林丫头,你认为呢?”
林如雪在楚逸芊回答的时候就认真听了,听到最后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时候就若有所思,这会见先生问她,她并没有先回答问题,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先生,如雪可否先问个问题?”
“你问。”
林如雪对着如微道长歉意一笑才开口:“芊儿说佛教这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典故,如雪倒是想起了之前好似听一位在家居士说过道教中有‘法不传六耳’的说法,不知这是何意?是因为也是需要找到有缘人才能心灵相通?还是因为道法玄妙所以不能轻易传出?”
刘知章听完错愕,然后看着如微大笑:“道长请解惑!”
如微道长却是摆手:“刘老头,这些问题又何必贫道来说?你的学生有疑惑,自然要你来回答。”
刘知章收住了笑,看了看林如雪和楚逸芊,脸上带了几分严肃:“多读书是对的,但读完之后一知半解还不去找到答案,那还不如不读。”
两个小姑娘的脸就有些发烧。
刘知章又道:“你二人冰雪伶俐,又愿主动博览群书,能记下来在合适的时候自然引用也确实是蕙质兰心。倒不是老夫今日哄你二人高兴,单说那翰林院,博学的人就甚多,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将一肚子的书本都能合理的引经据典;更有甚者好读书爱读书最后读成了书呆子。你指望书呆子给你讲典故?他肯抬头看你都难!”
两个小姑娘都轻轻的笑了。
刘知章将茶杯放到一边,又将如微道长的茶杯从那边挪过来,将两个茶杯并排到一起:“读书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人和先贤和其他智者的思想沟通。读书时候便是受教,书本便是先生,而人就是学生。”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听到这里自然连连点头。
刘知章指了指如微道长的茶杯:“他便是那书先生。他可曾说话?”
“未曾。”
刘知章又指了指那杯子道:“这本书先生恰巧是一本宗门法诀。”又举起自己手中的杯子:“这位学生勤学苦练十余载终是掌握了书先生所授的十之三四。他认为自己理解是对的,也学到了书先生的一些本事,你们认为是否如此?”
楚逸芊和林如雪都迟疑了片刻,才缓缓点头。
这….应该算吧。
刘知章将如微的杯子推回道长手边,自己举着手中的杯子道:“于是,这位学生之后遇到旁人谈起该宗门之事便侃侃而谈,将自己从书先生那边学到的东西讲给众人。慢慢的因为他的言论也影响了一小部分人。学生认为功劳当然是书先生的,不敢独自邀功,便对众人道,他只是将书先生的话讲给众人听,希望更多人得到帮助,方便修行。你们觉得他做的可否正确?”
楚逸芊忽然明白了是什么意思,她眼睛一亮:“他的理解未必正确!书先生也未曾说过他正确!”
林如雪也若有所悟的缓缓道:“而其他人并未见过书先生自然无从判断这个所谓书先生的言论是否正确。”
如微道长轻笑:“孺子可教。”
刘知章也点头:“正是如此。读书要读全,切莫断章取义。如果暂时读不全也无妨,但切莫高谈阔论一知半解的理解。楚丫头,你刚刚的表现我看在眼中,你虽然是引用了佛教经典中关于传法的解释,但你也特意言明,你未曾读全,最后更是说明,这是你的理解,而并非佛经讲解。这做法是对的,但是还不够。”
楚逸芊刚松了口气就听到先生说还不够,她也确实想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刘知章似乎是渴了,看了看杯子伸手欲拿。林如雪心灵眼快的将杯子先一步拿起,将凉茶倒掉换上热茶奉上。
刘知章接过抿了一口润了润喉咙,才继续说:“今日你在我与如微面前提起佛教经典倒是无妨,但在旁人面前要引用经典务必要言明,先贤智慧你未曾勘破一二,借此提出与大家共同讨论。可记得了?”
楚逸芊肃容道:“遵师父教诲。”
刘知章满意的点点头:“释儒道及诸子百家各有法门,然法门尽不相同。世人对此既觉得玄不可攀,又想探知一二,你随意说一些什么,他们记着了之后若不经意间再次谈起便认为那是正解,然再传下去便又加了各自理解,这路就歪了许多。比如书先生和那位杯学生。如果杯学生找到窍门的话应该不用十余载便能领悟其中奥妙;还好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他能用十余载领悟其中一些含义也是他的缘分。但以此传授他人却略为不妥了。”
楚逸芊深以为然。
林如雪小心翼翼的问道:“所以法不传六耳也是因此?”
刘知章看向林如雪:“法不传六耳若用到此处便有些牵强,毕竟这其间举例皆非正法。”
楚逸芊这次学乖了,马上帮他斟满了茶,还不忘给如微道长也续上。
刘知章又润了润喉咙才颇为慎重的解释:“相传姜子牙给弟子传授道法时,都是关门单独传授。一日姜子牙正给一弟子在屋里传道解惑,一位后学者好奇便去偷听,然后自个儿下来偷着练,结果反而误伤自己,后姜子牙发现后对其告诫曰:“法不传六耳,你偷听到的法术其实并不适合你练,你练了只会深受其害”。那弟子听后才恍然大悟。”
楚逸芊和林如雪茅塞顿开,原来如此啊!她俩齐刷刷的看向如微道长,道长只是淡笑,只等着刘知章继续说。
刘知章略微思忖了下又道:“所以,老夫理解的“法不传六耳”源自道家师徒之间的一种“规矩”,本意是师徒之间的传授最好不要让太多的人或者不必要的人听见,以免对方产生误解走入歧途。这是因材施教,也是对弟子和他人的爱护和负责。”
说完之后看向如微道长,道长轻轻颔首。
刘知章这才转头继续:“一个师父膝下有很多弟子,而这些弟子因着各自天份不同,又因入门的时间有先后、理解法门的程度有高低,因而师者在传道解惑时就不能在众多的弟子面前讲同一个道理和学问,特别是还没到那个程度的人听了往往会由于产生错误的理解而走错了方向。”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其实这也非是道教的规矩。就比如那民间常见的教拳师父,给某个徒弟讲解口诀要领时一般不会让其他的后学徒弟听见或看见,就是为了避免这些后学者听了自己领悟走入歪门;但往往这些弟子不明白师父的心思,以为师父有分别心,厚此薄彼故意对自己藏私。’”
“对‘法不传六耳’有误解且对他人将歪解谬论传出去的人,应该也属此列。他不理解师长的苦心,又何谈去静心领悟这句训诫的含义呢?不过是以文害辞而已。”
如微道长听到最后连连点头:“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