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孟津行(4) - 陛下的CEO - 督金卫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陛下的CEO >

第262章孟津行(4)

第262章孟津行(4)逛完了窑厂,女帝就近用餐,清空了百浓酒楼的食客,一众文武前呼后拥进楼用餐。

几百号人临时再烧肯定是来不及的,因此随行的御厨一早开始忙活准备几百人的简餐,然后装进食盒中备用。

沈云卿与林毅贤、张祥、周晟一桌,女帝隔着两桌,挨着兵部、户部,坐在北面的望台边。

落座不久,牡丹卫陆续提着食盒来到二楼分发午膳,尽管出门在外,但毕竟离着首都不远,后勤保障完全跟得上,皇室内府的效率还是值得称道的,尽管只是一顿简餐,但品质和宫中用餐却没两样,依然是大厨的水准。

众人一边用着午餐,口中议论的都是今日所见所闻。

巧的是怀王和薛伯充被安排在一桌,薛仲安与怀王长子公孙贤各坐左右。怀王借着一道酱酿排骨,先是开口说道:

“这酱酿排骨可是王顺恩最近新弄的一绝,宫外可吃不到,薛大将军不妨尝尝。”

“是嘛,几月不见,王顺恩的手艺又见长嘛。”夹起一块酱酿排骨品尝,薛伯充点头连连:“嗯,果然入口酥烂骨香醇厚,似乎还有些烤肉的滋味。”

“呵哈哈,不错了,此排骨是整块先下油锅爆炸,而后取出串于木炭上烤至六成熟,最后切块下锅佐料烹制,可谓极费功夫,因此每日烧制的酱酿排骨只有区区十多斤,这宫里宫外的无不眼馋这一口。”

“呵呵,倒也难得王顺恩精于此道。”

“可不是,也足可见陛下对今日巡视何等看中。”

怀王故作试探,渐将话题引向所指,薛伯充心领神会,略作思考后说:

“海郡王的经略手段今日一见,果然有些门道,就那制杆机械,日产箭杆近万,却只需十数人,不仅价钱便宜,质地还极为优良。换做是寻常工匠,怎么也得做上几十日。看来此番征讨巴蜀,取胜指日可待了。”

“薛大将军所言极是,倘若多置几套此种机械,年产箭矢数千万,忽喇也未必是我朝对手。”

“这可不好说,箭矢充足虽利御敌,但绝非取胜忽喇关键,怀王切不可掉以轻心。”

“薛将军言之有理,是孤考虑欠妥了。”

“其实怀王方才所言也有道理,箭簇尚且可以如此大量制取,眼下棉纱也能日夜绵绵不断,日后若是连布匹都能机器织造,真想不出来,日后会是何等模样。”

“按本王说,朝廷应该加以推广以利天下,薛将军意下如何?”

“但薛某听闻,工部制造这等机器花费不菲,即便是朝廷内部采买也颇为吃力,若非海郡王经营有方财力充沛,怕是也置办不起如此众多家当。

而且薛某还听说,这些机械都是海郡王一手设计制造,故而才了如指掌。若是旁人,恐怕未必能轻易效法。”

“这倒也是,不过事在人为。据本王所知,户部正在想方设法降低机械制造价格,不准日后多多制造,成本也会降至可期价格。”

“若是如此,倒也是一桩利国利民之举,不过那制杆机械,若是也这般被外人所得,恐怕后果不堪设想,还是防着点好。”

薛伯充的想法与怀王有些不一样,薛伯充毕竟是军人,尽管跟户部勾结上了,但是支持薛伯充的还是军队系统,所以他的着眼点仍然是自己大本营的安全,其次才是谋财,以财养兵。

因此能提高生产力赚钱是好,但是像制杆机这种批量生产箭杆的设备要是大量泛滥,哪怕忽喇拿去一两套,一年产量几百万支箭,到时候真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超越时代的技术,未必是好的,往往单个领域技术的突破,而整个系统的发展之后,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

试想枪还没有的时候,弓箭和弩是主要远程打击武器,箭矢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如果哪一方无限制刷箭,可想而知对于不能作弊开挂的一方会是何等苦逼。

同理,如果这种设备大量泛滥,无疑将给影响当下的战争规则,尽管不会出现本质的改变,但一定会有影响。

文武百官还在窃窃私语议论纷纷,都在揣测着女帝究竟是何用意。

此时沈云卿这桌最为清静,林毅贤、张祥都是明眼人,孟津县搞的这套他们早知道,其他官员其实也知道,但从来没有往施政方略的层面去考虑。

一直以来都视为奇技淫巧看待,即便是能赚钱,但是不经过科举的滚滚潮流走一遭,在文官集团眼里永远是下品凡物,忽然有一天皇帝重视起来,对整个体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文官集团这股势力,现在仍然顽固且强大,沈云卿无疑去撩拨,他相信女帝也不会在外患尚未剪除的情况下,再揭内耗序幕。

餐桌上,周晟琢磨了许久,一直三心二意,突然一本正经说:

“海郡王,这工部的机器都如此厉害了,是否哪一天也会有更为厉害的兵器。”

沈云卿闻讯很是差异,他不清楚周晟哪儿来的突发奇想,因为他目前并没有发展枪炮的打算,因为太耗费精力和他的时间,技术储备也不足,还不如培养一批人才,待等各项准备成熟再做推进,所以这件事他一直讳莫如深。

现在周晟如此严肃询问,想来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并不像是临时起意。

“莱王怎会有如此想法?”

“前些年范尚书不是让人从乌兹曼弄回了一些厉害火器吗,之后母后广招天下工匠钻研,至今没个说法,但兵部、工部加以分解后,出了本《火器观略》其中详细记载了乌兹曼火器,说是十分之厉害。

既然海郡王能造出此等厉害机器,为何不能仿造乌兹曼火器?”

周晟话音方落,林毅贤忙是接过话说:

“三殿下有所不知,这乌兹曼火器海郡王造有研究,却始终不得妙法。三年前制出铁质切削机械,曾有尝试,却是吃力不讨好,故而未能继续,三殿下为何会突然提及此事。”

“是这样,兵部出刊的《火器观略》外甥看过多次,去年十月偶然间去往西市,发现又从乌兹曼来的商人,腰间携带有一种较短的火器,形似《火器观略》中的长管火器,但此种短火器短了许多。

外甥琢磨着,乌兹曼商人竟也能配用此等厉害火器,而我朝迟迟无法仿造,万一日后此等厉害火器从乌兹曼流入西域,恐怕后患无穷。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今日得见孟津工坊状景,外甥觉得为何不加以仿造为我所用。而且外甥觉得,既然火器如此厉害,乌兹曼能广为制造,那弓箭强弩怕是早晚要被取而代之,若不能制造,未免落人身后。”

周晟一席话,深得林、张二人认同,对乌兹曼火器的仿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尤其是金属切削车床出现后,工部就发现能用来钻深孔,但是想的很好,做起来很难。

因为缺乏刀具材料,也缺乏生产无缝钢管的技术基础,根本不具备钻深孔的工艺可能,而且机床变速困难,钻孔需要的稳定线速度难以控制。

但周晟提供的信息,却引起了沈云卿的高度警惕,既然普通的乌兹曼商人都已经开始装备火器,只意味着两种可能。

其一是乌兹曼人已经克服卷管的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路径,至少浮银法不能实现工业化规模低成本生产,充其量是大量生产,所以一定有其他工艺技术代替了浮银法,让卷管大量生产,不排除是发明了工业轧钢技术用于生产薄板,毕竟轧钢的原理就是削苹果皮而已。

其二是出现了新的技术,淘汰了卷管火枪,实现了枪管规模化生产,导致卷管火枪被大量淘汰给民间,或者重要商队用于自卫,而乌兹曼主力军团陆续装备更为便与制造和实用的先进火器。

除此两种可能,绝无其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