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 - 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 - 宋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郦道元

郦道元,中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他从小就十分热爱大自然,长大后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出了地理学名著《水经注》。郦道元出生于河北涿县,家境富裕。父亲郦范做过将军,当过青州(在今山东省)刺史,四方做官。从少年时代起,郦道元就跟随父亲,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好,立志要遨游四方。此外,良好的家境为他游历大好河山提供了经济来源。

郦道元十分热爱读书,但是他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专爱看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包括一些地理书籍,比如《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等。17岁那年,父亲请一位朋友带着郦道元四处游山玩水,以增长见识。父亲的这位朋友地理知识十分丰富,一路上,边玩边向郦道元讲解有关知识。这次旅行使郦道元的地理知识丰富了许多。当他回过头来再翻看以前读过的一些地理书时,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错误。

有一天,郦道元在书房看书,父亲走了进来,见他没有看四书五经,而是在看一些地理方面的书籍,于是问:

“你长大以后准备干什么呢?”

“我现在也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

“你好像很爱看地理方面的书籍。”

“是的,我对这些书很感兴趣。只可惜这些书中的内容太差了,也很不完备,跟现在的地理情况差别很大。”

“你给我具体说说看。”

于是郦道元便将自己外出旅游的一些所见所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发现古代的地理书过于简略,而现在的地理书虽然内容详细一些,可是又没有充分吸收古书的内容,前后的地理知识不能联系起来,因而看不出前后地理变迁的情况。有的地方地理变化很大,水系有变化,地名有变化,城市聚落也有变化,可是这些变化在任何一本地理书上都没有体现出来。”

“你讲几个具体的例子给我听听。”父亲进一步说道,他对于郦道元的发现很感兴趣,为他的勤于思考而感到高兴。

“《禹贡》中关于黄河、长江的记载就十分简略,只是记下了几个大的地点,可沿途有什么支流,有什么城镇,有什么湖泊,有什么险滩,书中却没有任何记载。《汉书·地理志》中行政区划比较详细,但是又缺少山脉、河流的记载。《汉书·沟洫志》讲水利工程很详细,但对于水系的发源地、流向记载得很少。《水经》中虽然记录了全国的主要河道,但没有顺序,也不够系统。从这些书,我看不出一个地区完整的地理概貌,只能看见某一方面,太不全面了。”

父亲听了很高兴,觉得郦道元看问题很准确。于是又问道:“那你现在有什么想法没有?”

“我想编一本很全面的书,可是我的知识远远不够!”郦道元答道。

“知识是靠积累的。古代有学问的人都是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发奋读书才有所成就的。你的想法很好,但要把它变为现实,必须努力读书。”

郦道元点了点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愿望,为后代造福。

此后,只要有机会,他就到各地考察祖国的大好河山,并做好记录。回到家后,再结合有关地理书籍进行整理。几年之后,他在地理方面的知识已经十分丰富了,人们有不懂的地方总是来请教他。

后来,郦道元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先后在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做官。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认真处理政务,闲暇时间则大部分用在了地理考察上。但由于他为人耿直,不愿意趋炎附势,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公元518年,郦道元和好友寇治同时被人陷害,丢了乌纱帽。在临别的时候,朋友们在告别宴上一再叮嘱他以后为人要圆滑一些,免得得罪太多人。但郦道元表示:“不要为了别人而失去自我,在位一天,就必须为老百姓干一天的好事。我并不在乎被罢官,相反我很庆幸现在有充分的时间去干我想要干的事了。”也就是说,他要实现年少时的宏愿,撰写一本全面的地理著作。

回到家中,郦道元便开始着手撰写书了。他觉得《水经》这本书的写法还不错,只是太不全面了,于是他想写一本更详细的《水经》。此后,整整七年的时间,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本书的写作之中,常常是闭门谢客,将自己没日没夜地“囚禁”

在书房,只是偶尔发现资料不全或需要核对时,才出去考察一番。七年之后,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收获,一部30多万字的《水经注》完成了。

《水经注》是以给《水经》作注的方式来撰写的,但它的内容比《水经》要丰富得多,文字是原来的20多倍;书中记录的河流也比原书多出1000多条。原来只有137条,《水经注》则达到了1252条。全书知识丰富,文字也很优美;不但有地理知识的描写,还讲述了一些相关的风土人情,内容生动活泼。

许多年后的明代,徐霞客看了这本书之后连称“好书、才书”。直到今天,它仍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一行

一行和尚,俗名张遂。中国古代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唐弘道元年(公元638年)生,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卒。

一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青年时期便出家做了和尚,一行是其法名。

一行从小聪慧过人,勤读苦学,对于天文历法有着特别的兴趣。公元705年,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敬仰一行的学问,可是一行不屑与这样的权贵之人结交,只好弃家出逃,于嵩山削发为僧。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招一行回长安主持历法的修订工作。一行生活在我国封建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盛唐时期,由于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

在历法的修订上,一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天文学上的优良传统,在日月五星运行的基础上编制了新历。为了便于观测,他和机械制造师梁令瓒合作,制造出了新的天文仪器,一件是黄道游仪,用来测量太阳运行轨道;一件是浑天铜仪,用来表示日月星辰的运行周期。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一行在全国设立了12个观测点,进行日影测量工作。在拥有了大量的实际数据之后,他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并推翻古书上的定论,证明恒星的位置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天文学历史上最早的发现。

一行经过10年的努力,编出了一部当时最为精确的历法——《大衍历》。其内容系统、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因此在明朝末年以前一直沿用。可见它在我国历法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历法能普遍适用于全国各地,一行和太史监南宫说组织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测量地点多达13处,以今河南省为中心,北起铁勒(今内蒙古以北),南达林邑(今越南中部),测量范围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测量的内容包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正午时分八尺之竿(表)的日影长、北极高度(天球北极的仰角)以及昼夜的长短等等。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子午线实测,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为了测量北极仰角,一行设计了一种叫“覆矩”的测量工具,还根据观测数据绘制了《覆矩图》24幅。一行设计的这种测北极高度(即地理纬度)的工具——“覆矩图”,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经纬度测量工具。可惜“覆矩图”后来没能推广,特别是没有应用于我国地图的测绘。

一行等人测量的数据表明,从河南的滑县到上蔡,北极高度差一度半,南北距离是526里270步,夏至日影相差2寸多。从而纠正了“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

的传统说法,并测出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为151.07公里。虽然不十分精确,却是世界上大规模测量子午线的开端。开创了我国通过实测认识地球的道路,把地球纬度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为天文大地测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外最早实测子午线的是阿拉伯阿·马蒙在814年进行的,晚于我国90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