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父亲生病
招聘到的12名业务员,在销售主管毕方和销售经理何美红的带领下,工作进展的十分快速。特别是毕方,真可谓是老当益壮,工作起来,像头初生牛犊,激情不比年轻人差。
最关键的是,毕方还不倚老卖老,在经理何美红面前,十分毕恭毕敬,无论大小事,都是先请示何美红。
团队就是需要这样的精诚合作。
很快,整个阳信市的商场和超市,包括便利店连锁等,都摆满了范氏牌的日化商品。
可就在这个时候,范蠡的父亲病了,并住进了医院。
送父亲去医院检查,缴费,住院,来回看望父亲。
一百平方米见方的房间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如同集市,好不热闹。
一些患者带着满脸笑容离开。
有一些患者行色匆匆摩肩接踵而至。
一些患者正在接受医生的康复治疗。
一些患者正在进行康复治疗前的准备性训练。
一些患者正在进行康复治疗后的巩固性训练。
绝大多数患者是老年人,还有一部分患者是中年人。
偶尔还有个别患者是小孩甚至婴儿,至于有着“白衣天使”之美誉的医生们。
他们更没有闲着,他们手上总是在为患者进行着康复训练,诸如手部的、肩部的、颈部的、腰部的、腿部的、足部的……
基本上遍及人体浑身上下的各个部位,一个不落。
这是范蠡每次到z医院的康复中心看望得了肩周炎的父亲时都能见到的一派繁忙场景。
大约两个月前,父亲不经意间发现,右臂好像有些不对劲儿了,上举、内旋、右旋、拉拽等诸多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本来,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奈何右臂不动则已,一动就疼,锥心刺骨,让人痛不欲生,甚至连穿衣服也变得困难重重难以上青天了。
而且,右臂的功能受损活动受限已经到了所谓的“一忍再忍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的险象环生地步,不可听之任之、置之不理了。
惊慌失措之下,范蠡带父亲抽空去r医院一查,才从医生那里得知父亲患上了所谓的滑囊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r医院的医生给父亲开出了一些止痛的膏药。
范蠡和父亲满怀希望地以为这下子一定会药到病除永绝后患。
谁可曾想,贴了很长时间的膏药,也贴了不同种类的膏药之后,才发现其作用微乎其微,乃至毫无作用。
问题依旧存在,病痛毫无起色。
出现此种结局,究其原因,要么是父亲严重低估了此病的可怕性,要么是r医院开出的治疗方案并不能真正地对症下药。
后来范蠡上网专门查询了滑囊炎的相关内容,据说一两周内可以自行痊愈而无需治疗。
范蠡欣喜若狂,于是让父亲停用了气味难闻、操作复杂的止痛膏药,观其后效,憧憬着真能不治而愈。
结果,慢说两周之后,就算是苦苦煎熬似地等候了两个月之后,也没有出现自行痊愈的迹象。
看来,一厢情愿地希望此病能够自行痊愈无异于异想天开了。
于是范蠡想起了久负盛名的z医院,一所三甲级别的、勘称“高大上”的中医院。
再次抽出时间到z医院进行检查。经过与r医院相似的程序之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滑囊炎。
由于结果是这两所省级三甲医院共同得出的,其可信度应该是非常高的。
贴止痛膏药于事无补,任其自愈又绝无可能,为今之计,只能另辟蹊径了。
突然之间想起一个同事提过他在z医院借助医生的针灸治疗好顽疾的陈年往事。
于是,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姑且一试的心态,挂了z医院的针灸科,再次带上父亲踏上与顽疾斗争的艰苦征程。
在z医院针灸科的l医生的建议下,范蠡带着父亲每隔一天到z医院的针灸室接受针灸疗法。
针灸室里真是人满为患,各种姿势都有,坐着的,躺着的,趴着的,不一而足。老年人占据绝大多数,另有少数中年人和年轻人。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针灸分为手针和电针。
手针应该是传统针灸方法,电针想必是现代针灸方法,电针的效率远远高于手针。
可能由于僧多粥少的缘故,这里的针灸方法竟然无一例外地全部是电针。
在父亲准备妥当之后,医生先用消毒药水对父亲右肩周围约手掌面积大小的区域进行消毒,再将十数枚细针轻轻刺入这一区域,接着是定时,最后是通电。
在进行第二步时,父亲说有些许痛痒之感,如同蚂蚁叮咬。
在进行最后一步时,医生一边调整电流一边询问父亲能否忍受。
医生调整好电流后,范蠡望着医生离去的背影,发现父亲的右肩上通电的部位在电流的刺激下开始跳动起来。
如此做了几次电针后,感觉到似乎有些作用。
然而,父亲右臂受损的功能还是未能恢复分毫。
看来,所谓的作用只可能是心理暗示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