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中秋
“我们那里昨天早上就被淹完了,刚醒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得那么快。”
老人抖着嗓音,喘了口气,又说:“以前啊,没发过水,那个想得到啊,我扭不动,我儿媳就把我背到往顶楼上爬。我们就在楼上眼睁睁地看到那水往上漫”。
“那你们是什么时候得救的?”一个女记者问。
“那些干部啊,屋头还留的男人啊用木板扎成了筏子,划着到处救人。筏子不够的,水性好的干脆抱着一根木头就游过来,我们就是这样被救起来的。”
“好人啊,都是好人啊。”老人对着镜头,泪如雨下。
……
李家欢他们把头伸出帐篷,好奇的看着不远处的记者。
那个记者收集完情况后往他们这里看了一眼,然后收拾东西朝这里走了过来。
中途她遇到一个搬东西的男人,于是讯问:“大叔,我想问一下你知不知道林副书记现在在哪里?”
“他去前面点送到的物资了”,被问到的人给她仔细指了指路,补充说:“喏,就是前面被砸了的那个房子。”
“谢谢啊。”
“嗐,客气啥!”
记者走近李家欢他们所在的帐篷,蹲下身体问:“小朋友,你们几岁啦?”
覃胜先是指了指自己和邓小超,然后又指向李家欢,说:“我和他都是九岁,家欢八岁。”
“你们怕不怕啊?”
“不怕!”
他们齐声回答。
女记者轻轻笑出声,摸了摸他们的头,说:“你们真勇敢。”
“你们是兄妹吗?”
“我们是好朋友!”
她没有在这里多做停留,简单的询问过后就离开了,走之前她还给李家欢他们一人给了颗糖。
李家欢已经记不清后面的日子到底是怎么度过去的,她只知道随着水位线一天天降下来,那些曾经在她眼里千篇一律的建筑从一种刻板走向了另一种破败。
欢呼过后是另一种悲伤。
她曾亲眼见到年过七十岁的夫妻抱着小孙子呆坐在垮塌的住房废墟上。
满脸褶子的老太太跪伏在湿滑的山坡上哭喊:“我的苞谷完了,我的猪儿完了,我的房子完了……一辈子的东西都没了,我还有啥活头啊!”
那段日子混乱不堪,她、邓小超、覃胜三家挤在一顶帐篷里。
唯一能打发时间的,就是那小小的mp3,为了知道一首歌词,他们不知道把一首歌来来回回给听了多少遍。
直到后来电量被消耗殆尽,他们才惊奇的发现自己已经能把那首歌的歌词完整记下来。
水位彻底恢复正常那天,邓小超正在给她和覃胜讲《绿山墙的安妮》。
“后面呢?安妮被送走了吗?”李家欢问。
“没有,玛丽拉改变主意了,他们领养了安妮。”
“真好,她有家了。”
消毒水的气味在小镇不停地盘旋逗留,这里每天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消杀,被打捞上来的废品越来越多。
老弱妇孺全被安排到了别的地方暂住,青壮男子跟着社会志愿队伍,自带工具,帮助修复水毁道路、破损房屋等,全心全意参与灾后重建。
邓小超的父母早早地跟着初中部学生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镇子,郑秀一个人带着他和李家欢。
这场自然灾害历时二十二天,整个九月大家都在和洪水对抗,他们成功了。
令人惊喜的是,灾民回迁的那天正好是中秋。
沉寂许久的小镇又热闹起来了。
小区的人聚在一起,楼下摆了十来张方桌,李家欢下来的时候人已经在位置上坐得差不多了。
“欢欢,这里!”占好位置的邓小超冲着李家欢大声喊。
那是一个靠墙的小角落,桌上却只有几个人。
“这里的人好少啊”李家欢坐好后说。
“他们都去拿月饼了。”
说话的间隙,李家欢看见覃胜下来了。
“咦,他怎么不过来啊?”李家欢正准备喊人,余光却看见拿好月饼回来的李国荣和邓叔叔,她当即忘记了小伙伴,转而向他们挥手叫喊。
这下人基本到齐了,李家欢拆开李国荣拿到的月饼,从里面拿出一饼,打开油纸,把月饼掰成两半给邓小超递了一块过去。
“我们一人一半,不能吃太多,一会还要吃饭呢!”李家欢稚嫩的嗓音响起。
月饼的内馅儿口感有点像喜沙,但要比那个硬,李家欢最喜欢里面的冰糖。
那是她这辈子吃到过最好吃的月饼,可惜后来长大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一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