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许县之围
许县,城外,黄巾大营。彭脱坐在案首,神情严肃。
作为颍川一线的黄巾二把手,彭脱并不像外表那样粗豪不知深浅。
相反,能够做到这个位置上的,冒着杀头的风险不惜出人头地的人,所具备的往往是常人说没有的胆量和心机。
此刻,彭脱看着手下传来的消息,有些发愁。
粮草已经延误两天了。
派出去探寻消息的队伍也都没了音讯,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件事,自己周围有一支官军。
他们阻止粮草的运输。
而且能够截杀多支队伍而不暴露,说明这支队伍要么人很多,要么战力很强。
正在寻思时,账外走进来一人,正是自己的手下大将何仪。
“打探如何?可有讯息?”
彭脱向何仪问道。
何仪摇头,“派出去两拨人,没一个回来的,不过这里距离颍阴只有一天的路程,我看不如带一支军队,去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
何仪也明白,肯定出了差错,就是颍阴城是否在自己人手里,也很难说。
彭脱思索着,此时围困许县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城外护城河已经被填完,这些天的战斗他们虽然死伤惨重,不过自己的五万精锐战力仍在,所付出的不过是周围捕捉过来的流民百姓,充当的炮灰。
但此时营中的确缺少粮食,若是粮食不足,军心不稳,眼下许县攻破在即,更不能出了差错。
“好,你带三千精锐,一万青壮,现在就出发,去颍阴探个明白。”
何仪领命,随即离去。
“来人!”彭脱再次喊道,“让何曼将军即刻攻城!”
随后,许县城外,一批批扛着木梯的黄巾军嚎叫着向着许县城墙奔去。
城头上,许县招募起来的青壮、各个世家豪族的家仆、佃户等等,面对蜂拥而来的黄巾军露出惧色。
虽然不是第一次战斗,但每次在这城头上走一回,感觉都是在鬼门关前晃荡。
而且,围城一个多月了,许县里的锐气早就被磨掉耗尽,现在还在这里坚守的,无法就是官员宣誓的官军不日就到。
除此之外,还有黄巾蛾贼的残暴,让那些有家儿妻小的人,不得不拼命。
“大人,蛾贼调兵了。”
城门楼上,许县都尉指着营地外一角,一支队伍浩浩荡荡的离开南下。
太守荀明赶紧看去。
作为荀家的旁系,荀明能够的当上许县太守自然有家族的帮助,但自身的才学也不会太差。
毕竟出身颍川荀氏,若是派个废柴当太守岂不是败坏家风,毁了声誉。
所以在黄巾起义的时候,荀氏就派人出力,帮助荀明守护许县,同时也算是庇护乡里。
听到本家都尉的话,荀明立刻爬到一旁搭手望去,只见一支队伍匆匆往南而去。
“这时候,向南派兵?”
荀明暗自寻思,猛然间升起一个念头,甭管正不正确,这时候首先的是鼓舞士气。
“快,立刻传令,就说援军到达颍阴了,蛾贼就要败了!”
都尉一脸迷茫,却很快下去传达。
城头上的青壮官兵听说后,总算是鼓舞起士气,将黄巾军的进攻再次打退。
其实,荀明的猜想很正确,此时颍阴城外确实聚集了大军。
自从魏延徐庶偷袭得手,魏延并没有守城,而是参考徐庶的建议,和韩忠各带一千骑兵游弋在城外,将前来运送粮草的队伍截杀,同时为了保密,尽量全歼或者俘虏。
在骑兵的优势下,这些步兵根本逃不了。
而城里,再将黄巾军的大小头目集中关押后,徐庶带领五百人坐镇南门,其他每门一百人看守,剩下的两百人就在黄巾军营里巡视,施行戒严。
可怜城里上万黄巾士卒,因为没有头目的组织,就这样被两百于骑兵看押在大营里,老老实实的充当俘虏。
当然,徐庶不会就这样放任他们不管,从各个队伍里抽调一批政委,也开始走进俘虏当中,军营里的台子也搭建起来,徐庶走的时候,诉苦大会已经开展起来,等再次派人探查是,听说军营里已经沸腾起来,不少人听说军功授田后,开始要求加入部队了。
徐庶再次感叹,刘涛这位主公,果然非常人可比。
等城外成功截杀两支运粮队,三支探寻的队伍时,一天过去,黄忠带领的大军最先赶来。
说起来,就让黄忠唏嘘。
当日出发的大军,攻下父城后继续前进,准备攻打襄城,结果大军还没有准备攻城,襄城里面就喊杀一片,一群人打开城门,黄忠见此就让人冲进城里,结果大军也不用安营扎寨了,直接在城里过夜,随后继续进攻颍阳。
更让黄忠意外的事发生了。
颍阳守军在看到黄忠的大军到来后,竟然打开城门投降了。
守卫这里的黄巾军本来就不多,只有五千余人,还都是老弱,前两天逃跑到这里的黄巾败卒一番渲染,随后几个小头目一商量就打开城门投降了。
他们可是听说了,这支队伍里面有个军律,叫三八律。其中一条就是不杀俘虏,不虐待俘虏。
所以,投降的没毛病,也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