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序言
第1章序言
据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作家,而且只有一个能代表了他的民族精神,要了解这个民族,就必须阅读这个作家。譬如中国的曹雪芹、法国的巴尔扎克、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托尔斯泰,而能够代表英国精神的就唯狄更斯莫属了。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不胜枚举,但许多天才却因为过于超前、过于与众不同而不为时人所接受,他们孤独一生、穷愁潦倒。但狄更斯却属于那种既富有创造性,又能代表时代心声,但同时又具有犀利的批判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英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表达了大都市人的精神创伤,并毫不留情地挖掘英国人的劣根性。狄更斯小说强烈的时代感、对人性的洞察、风趣幽默的风格和感伤主义情调吸引着英国人,引领着英国人时而哭、时而笑,刺激着商业主义、工业主义、条文主义时代冷酷社会麻木的心。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波特西郡兰得波特镇。父亲是海军军需办事处秘书,工作勤恳,但有点华而不实,慷慨好客,喜欢喝酒放谈,缺乏经济头脑,不会精打细算,经常入不敷出。狄更斯5岁时,父亲调到以造船业闻名的查塔姆镇,狄更斯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充满阳光无忧无虑的日子随着全家迁往伦敦而结束了。1822年,狄更斯不满10岁,父亲调回伦敦工作,全家搬到伦敦。正如19世纪许多从乡村外省向大都市迁徙的作家一样,这次迁移对狄更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成为他生活的转折点。由于父亲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他们全家不得不住在卡姆登镇,这个镇后来成了名副其实的贫民区,在它和伦敦之间隔着一片空旷的田野,从这里透过伦敦城上空的烟雾,可以隐约看到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他们居住在这里,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狄更斯也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被剥夺了一切生活的希望。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狄更斯成了鞋油作坊里的一名童工。这段经历虽然只有4个多月,但给幼小的狄更斯造成的心灵伤害却无法估量。他处于极度的痛苦中,以致若干年后,他还不敢走进自己曾经工作过的码头,不愿闻到鞋油的味道。不多时,父亲就因欠债而被关在了欠债人监狱马西夏监狱,那里一度成了狄更斯的家。狄更斯奔走于监狱与自己做工的地方之间,有时在大街上闲逛。鞋油作坊和马西夏监狱“成为对狄更斯一生发生重大影响的两个地点,它们形成了他的性格”。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体验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从这种体验中诞生出无数个因为父母或他人的过错,幼年时代历尽磨难、无辜受到冤屈或者横遭夭折的孩子。
狄更斯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写了大量的游记、特写、戏剧。儿童是狄更斯小说塑造中最主要的一种类型,他的小说通过儿童的受难,对整个社会的不人道和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提出控诉。同时也为作品抹上了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雾都孤儿》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是狄更斯的第二部小说,这部小说一改先前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表现出冷峻的悲剧色调。小说完全以一个孩子为主角,通过一个无家可归的、被遗弃的、无父无母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经历的描写,表现了个人的孤独、无助和软弱,揭露了整个社会的冷酷无情和麻木不仁。同时通过骇人听闻的暴力场景,暴露了19世纪英国济贫院制度的腐败和大都市伦敦黑暗的地下世界、犯罪社会。
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是一个私生子,出生在济贫院。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作为“一个教区的孩子济贫院的孤儿吃不饱饿不死的苦力在世上尝拳头,挨巴掌,被人藐视,无人怜悯的人。”从一出生,他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虐待和欺侮,他周围的所有人,都是一些虐待狂,以对一个孤苦伶仃、毫无反抗力的孩子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为乐趣。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遭到了一整套背信和欺诈行为的荼毒。冷酷残忍、迟钝无知、贪婪势利的贫民技艺所管理者、学校教师没有丝毫人性,对孩子的生死漠不关心。教区干事邦布尔,性情暴躁,毫无耐心,坏脾气随时随地暴发,肆无忌惮地向他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发泄。连食堂的大师傅,也随意用勺子在孩子们的头上敲打。奥利弗犯下了要求添粥的“罪孽”以后,被关在黑屋子里禁闭了一个星期,天气晴朗的时候,他被揪到院子里,邦布尔先生负责用藤杖抽打他,每隔一天把他带到男童们吃饭的大厅里当众鞭笞,每天在晚祷时被踢着押到大厅里听男童们的祈祷。棺材店的一家,也都起劲地以迫害奥利弗为乐,他第一天到那里,就被一个叫诺亚的少年狠狠地踢了一脚,这个大脑袋、小眼睛、体形粗笨、相貌鲁钝的少年,通过攻击他人以发泄他自己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歇斯底里、凶悍暴虐的老板娘,使奥利弗吓得直打哆嗦,她随意敲打他的头,诅咒他“不但将被绞死,还得外加挖出内脏,肢解尸体”。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从来没有感受过亲人的爱抚,没有受到过一丝一毫来自人类的善意,孤苦无依地处在奸邪与罪恶的包围之中,在饥饿和惊吓中长大,养成了阴郁的性格和感伤的气质。
奥利弗不堪忍受棺材店一家的虐待而逃亡伦敦,但等待他的却是贼窟、罪犯。他处在犯罪的边缘,受到威胁、逼迫,毫不知情地参与抢劫,成为罪犯们的牺牲品。最后,在好心的绅士的解救下,奥利弗终于脱离了罪恶的魔爪。
《雾都孤儿》是一部典型的“犯罪小说”,大都市伦敦的违法犯罪是小说的中心主题,伦敦著名的犯罪区红花山、雅格岛、罪犯聚集的销脏地、酒店以及地下贼窝等等,是小说的主要场景。狄更斯在小说中表现了罪犯的残忍、暴力的恐怖,同时又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根源。小说围绕着费金和赛克斯,描写了伦敦黑暗的地下世界,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罪犯。老犹太是地下世界的统治者、恶魔,引诱、教唆他人犯罪,他居住在肮脏、黑暗的地下世界,谋划着偷、抢、诈骗的勾当,阴险残暴,狡诈贪婪,疯疯癫癫,脾气暴躁,没有理性,缺乏自控能力,凭冲动行事。那些穷得无法存活的孩子以及那些天生的恶徒都非得为他卖命,听他的使唤。对于知道太多或过于爱说话的人,老犹太曾不止一次地策划并实施灭口的狡计,他看到奥利弗被他吓得面色发白、浑身发抖便感到很快乐。黑沉沉的夜晚是最适合老犹太出行的时间,伦敦有名的犯罪聚集地斯诺山、霍尔本山、红花山是他常常去的地方,这里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他的销赃地。费金是反社会的典型,他以自己的邪恶而自豪。他竭力要给人留下一种诡计多端、狡黠非凡的印象,这样会使那些罪犯对他产生敬畏感。他最后在监狱的死囚室度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说中的另一个罪犯赛克斯则是一个灵魂粗鄙、残忍,毫无人性,具有天生作恶倾向的恶徒。性格阴沉、暴躁,纵欲暴饮,他的怒气随时会爆发,没有理智,不管是谁,都有可能被他砸得脑浆奔流。凶恶残忍的赛克斯和阴险狡诈的费金使我们看到恶劣的环境能够使原来已经铁石心肠的、无情无义的人更坏。作为一部犯罪小说,《雾都孤儿》在对罪犯及犯罪的态度上,完全超越了19世纪以前的犯罪小说。18世纪的犯罪小说常常以宽容、幽默的笔调表现罪犯的犯罪行为和恶棍、骗子的冒险故事,小说中的罪犯被塑造为英雄、勇敢的不法之徒,他们在社会的逼迫下走上犯罪的道路,但他们的人性并未彻底泯灭。如笛福的《罗克查娜》和《摩尔·弗兰德斯》,犯罪的人常常被表现得罗曼蒂克、有趣,因其敏捷机智地躲避追捕,逃脱惩罚而受到钦佩。关于这种对于罪犯的浪漫化的不真实的表现,狄更斯在《雾都孤儿·序》中已经有所批判。在他的小说中,罪犯不再是浪漫化的英雄,小说中真正的罪犯也都是相貌丑陋、行为乖僻、灵魂粗鄙的恶棍,他们最后都得到了惩罚,绞架是他们的必然归宿。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英国、特别是大都市伦敦的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引起社会普遍恐慌的尖锐问题。对于一个如此敏感的人,狄更斯的小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表现。在狄更斯生活的早年,犯罪是非常普遍而且不受抑制的社会问题,盗窃成为当时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大型产业,与大都市的千家万户发生关系。而法律体制和社会的法制意识还停留在16世纪的水平。但是,经过19世纪中期大规模的法律和刑法改革,警察体系的建立,到19世纪后期,英国在法律及刑法体系上已经具有了20世纪的特性。狄更斯亲身经历了这一改革与发展时期。这个时期,都市犯罪和刑法问题成为皇室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报刊、文学的热门话题。关于警察在阻止犯罪问题中的作用,开办学校还是装备警察、开办监狱,靠警察法律维持社会治安还是依靠教育、个人的自律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犯罪生态学的研究成为英国乃至欧洲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量的书籍和文章讨论犯罪问题及其原因,认为愚昧无知、教育不良、人口过多、贫穷、糟糕的住房、不良的社会道德和行为标准、酗酒、流浪、放荡、懒惰、缺乏宗教信仰、违法的习惯、法律的不公正不合理、刑罚过轻、侦探不力以及伦敦的臭名昭著的犯罪区的存在等等都是造成犯罪蜂起的原因。
狄更斯对当时伦敦的犯罪问题、司法体制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领域如法院、律师行业、监狱等等都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者把这归因于狄更斯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和他作为社会改革家的热情。狄更斯关注犯罪,沉迷于对罪恶的研究。写过大量论述刑法、青少年犯罪、街头打架斗殴、警探、罪犯法及管理的文章。探察充满罪恶和苦难的最秘密的地下场所,伦敦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区七日晷、雅各岛、红花山等等都是他所熟悉的,并且成为他小说的场景,他在小说中探讨了违法犯罪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及权威机构对犯罪的处罚。
小说《雾都孤儿》表现了狄更斯对于刑事犯罪问题的关注和他对于犯罪的态度。
狄更斯一方面把大都市的犯罪归因于人性的邪恶,另一方面,又把这种尖锐的社会问题看作贫穷的必然产物。与小说的主题犯罪并存的一大主题是贫穷。这突出表现在小说前半部。物质的匮乏与人性的冷酷和贪婪密切结合在一起。正如英国评论家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小说前十一章引出了一幅悲惨的可怕的景象。从全书的第一句话起,我们立即被引进一个世界,那里有着最骇人听闻的贫困和丑恶,那是一个残忍和狂暴的世界,那里生命不值钱,人们普遍受苦难,但求早日死去。”小说开端,通过奥利弗来伦敦之前在贫民技艺所生活的详细描写,说明贫穷、冷酷无情的世道人心将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逼上了犯罪道路。小说中的另一个少年诺亚,曾经也遭受过慈善机构无情虐待,但是,当他遇见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时,便把怨气发泄在他的身上。诺亚后来也跑到伦敦,心甘情愿地拜费金为师,干着残忍的“收娃娃税”的罪恶勾当,抢劫那些被父母打发出来买东西的儿童,然后把他们推进阴沟里淹死。小说中所塑造的与这些真正的罪犯不同的“犯罪者”,如南希和机灵鬼“逮不着”,是社会的牺牲品,他们无家可归,忍饥挨冻,从小在大街上闲逛,看到的和遭遇的都是粗鄙的行为,胡天胡地喝酒闹事的场面,打交道的尽是阴险狡诈、充满暴力意欲的罪犯。狄更斯正是通过处于犯罪边缘的孩子们的经历,揭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的冷漠无情如何造就了罪犯,酝酿了威胁社会和生命的反社会力量。
狄更斯一直被看作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他的小说描绘了19世纪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揭示了英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给人造成的伤害。在《雾都孤儿》中,贫民技艺所,就是糟糕透顶的制度的代表。小说着重揭露了它的腐败和其管理者的非人性。狄更斯对政治机构始终存有怀疑,他小说中的警察、法庭、监狱都是作为一种反面形象而表现的。《雾都孤儿》中的警察工作效率不高而常犯错误,制造冤案。小说通过弱小、孤独的主人公与这个强大的群体、机构的对立,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人的软弱无助。在狄更斯的小说中,人生存于其中,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与人的渺小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而且这种环境在人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狄更斯的许多小说,都是通过周围社会、人的行为对儿童的伤害性的影响,来表现一个时代制度和精神风气,如教条主义、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给人的心灵造成的创伤。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狄更斯的小说表现了环境决定论的某些预兆。但不同于后来的自然主义作家对环境的无限夸大,而且这种夸大招致了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狄更斯对人却充满了乐观。尽管他的小说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个黑暗的世界,这个世界中坏人多于好人,邪恶势力十分猖獗,但他仍然给这个世界投入了一线希望的阳光。《雾都孤儿》中作为拯救者的老绅士和充满爱心的天使露西就是这个黑暗世界中的阳光。正是他们的正义感和仁慈、爱心解救了奥利弗,并阻止了试图陷害奥利弗的恶棍的阴谋。可见,狄更斯仍然把解决社会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性的善良和博爱。
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博士
陈晓兰
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