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朱棣进京
姚广孝只是安安静静的听着,他知道现在的朱棣最需要的不是他的劝解,而是发泄,他只需要当一个听众就足够了。朱棣又在那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当年他们兄弟间的往事,整个人都带着几分醉意,看着天边的明月,嘿嘿笑了起来。
在心中默默说道,大哥,虽然朱允炆不仁,但我朱棣不会不义,不管怎么说总是还会放他一马的。
第二天,朱棣就带着徐氏、朱高炽、道衍和麾下的几名亲信将领入京,这一去就是大明的继承人了。
虽说朱棣看南京哪哪不顺眼,可既然是去做储君的,那就不能太过在意这些小事了。
不过半月,朱棣就骑着快马,来到了京城,来不及洗漱,就被朱元璋一纸诏书喊到了皇宫。
朱元璋坐在院子里,一边锤着自己的腰,一边感慨,老了老了。
自己是真的老了,之前几年的时候,自己还能挥的动锄头,可现在连在宫中种的这点地,自己除个草都这么艰难。
朱元璋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在宫中的地块,私底下肯定有太监悄悄照顾,可即便如此,自己也很难再来耕作了。
正在朱元璋闭目养神的时候,一名太监匆匆进来,低声说道太子来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让他把朱棣叫进来。
朱元璋眯着眼,看着龙行虎步走过来的朱棣,恍惚间像是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英武过人。
瞧得出朱棣还是很疲惫的,也是连着赶了半个多月的路,怎么可能不累?
但朱棣的精神却很好,单单这一点就把朱允炆比了下去。
朱元璋拍了拍身边的石凳,让朱棣坐在这。
朱棣略微有些拘束,安静的坐在石凳上,静静地听朱元璋的训话。
朱元璋却没有开口训人,而是夸赞朱棣道。
“老四,你在北平做得很好,出乎意料的好!”
这点朱元璋一直都知道的,只是之前吝于给朱棣夸奖罢了。
要知道,现在大明的东北方向,全靠朱棣在打理,凭借着何秋搞得很多新鲜玩意,比如水泥、高炉、晒盐等等。
如今的朱棣,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硬生生让草原上的很多部落全都消停了下来,不敢再犯大明边境。
而且他出击塞外,征战辽东,设立新的都司,替大明开疆扩土,就是军中的各家勋贵也是很佩服他的。
大明军中和他同年龄的勋贵之后没有几个能够比得上他,可能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有帅才,可以和他比一比。
但是徐辉祖被朱元璋压着压了这么多年,没有经过战事,也不好说还剩多少指挥作战的才能了。
更何况,如今大明军中新进的有些天分的将领都在朱棣麾下,这也是现实的约束。
毕竟想要在军中出头,首先就要有仗打,可现在大明边境大大小小还在打仗的,也就只剩下北平一带了。
云南平定土司那种小阵仗,更多的是依赖当地长官的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
朱棣倒是一点也不自傲,很恭敬的对朱元璋说道。
“比之父皇,儿臣的手段还是太简单了。”
朱元璋哑然失笑,没想到朱棣这个家伙也会拍他的马屁,说的还这么令人舒服。
是啊,朱元璋是很骄傲的,从一介布衣,甚至是乞丐之身,一路征战成为天下之主。
期间身经百战,说起来可比朱棣的这一路艰难的多,世人现在都只知道徐达和常遇春是天下名将,却忘记了当年的朱元璋比他们更会打仗。
朱元璋笑过之后,就是感慨。
“你可知道朕为什么要让你当太子?”
朱棣铿锵有力的说道。
“为了变法!”
“是啊,为了变法,为了我大明的江山,不仅千秋万代,而是尽量多绵延些国祚。”
“咱中原经过这么多王朝,朕也看开了,这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真的千年王朝。”
“本来朕是很中意你大哥的,他虽然仁厚,但手段也不缺,这么多年观政也在朝中很有威望,可是……”
说到这,朱元璋忍不住潸然泪下,这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啊。
朱棣的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就是现在在朱元璋心中地位最高的还是死去的朱标。
原文在六#9@书/吧看!
不过,朱棣很快也就不那么计较了,不管怎么说,终究是他朱棣笑到了最后不是吗?
接着朱元璋又说道。
“后面,我立允炆当太孙,确实有觉得他孝顺的原因,但也是看到了老三既然敢和地方上抵抗变法的人走在一起,暗害太子,你们其他藩王又有什么样的心思呢?”
“为了国本的稳定,我宁愿再把允炆立起来,也要减少朝中因为你们这些藩王内耗的冲突。”
“儿臣知道。”
朱元璋随后一阵叹息。
“可朕也没想到,允炆竟然如此不堪大任,疏远蓝玉,抵制变法,缺乏担当,倒是和那些地方士绅站的挺近的。”
“这就让朕不得不忧虑,日后大明有人亡政息的一天,甚至说得难听点,若是真的让允炆做上天子之位,你会老老实实的听他的吗?”
朱棣尴尬的笑了笑,他当然不会傻到承认自己连造反的准备都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