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大动作(下)
朱棣若有所思,他以前可能压根没想到地方官员会如此辛苦,自然也就不明白为什么朝中反对之声如此之强了。朱棣又问道:“那何先生可有什么好的对策?”
何秋歪着头想了一会:“其一,明文告知天下,收取商税是为了给官员涨薪。
其二,改革税制,中央提走七成,地方截留三成,让地方能自行兴修水利,搞搞建设。
其三,设立京察,对各部官员进行考核,考核过关者方可升迁,标准就是政绩,诸如地方文教、水利、破案率、税收等等,皆可核算为政绩。又依各地情况不同,设定不同的标准。”
何秋这算是把后世的一些做法搬出来了,不管后世如何抨击“唯政绩论”的做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做法确实使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速通道。
而且也因此出了不少有名的能官,再者说,有标准,有好标准,总比没有标准的强。
姚广孝闻言,拍手道:“此举大善,如此三管齐下,商税一事就成了小事了,而且反对者寥寥。地方有了收入,这政绩考核方能实施,环环相扣啊。”
何秋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转而问道:“不知道姚先生怎么看陛下的这些举措?”
姚广孝略一沉吟,“我觉得陛下要有大动作了。”
何秋眼睛一亮,“英雄所见略同!不如我们把这大动作的目标各自写下来,让燕王品鉴?”
姚广孝点了点头,朱棣有些好奇的看着他俩,也没出言反对,他也是很想看看自己的这两位谋士又看到了什么。
何秋喊来何能,让他取纸笔进来,等到把这些东西都放好,何秋和姚广孝纷纷在纸上写出各自心中的猜想。
等到墨迹微干,把纸一折,递给了朱棣。
朱棣先是打开了姚广孝写的那份,只见笔迹飘逸,带有清隽之意,只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北元。
朱棣心中一惊,不动声色的又打开了何秋写的那份,先看字,歪歪扭扭,宛若稚子,忍不住先摇了摇头,一看内容,一模一样,也是两个字:北元。
朱棣放下两张纸,耐不住心中的讶异,“两位先生所言为一事,可你们又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何秋笑而不语,姚广孝回答道:“只看陛下做法,边地推广良种,充作军粮,复又整顿地方,清洗贪腐勋贵,扭转军队作风,其后要收取商税,开海禁,这些不都是为征伐北元所做的准备吗?”
何秋点了点头,“这三件事做完,内地百姓免去均输之苦,民心可用,军心可用,又有了充足的银子。
“遥看大明四方,南方云贵已平;西方乌思藏,地方实在难行,而且一向颇为安稳;东面沿海倭寇,目前不过癣疥之疾,更何况朝廷既然决议开海,就容不得他们再放肆。”
“最后剩下的,也只有北元了,更何况北元不靖,边地不宁,陛下怕是也不怎么安宁。”
朱棣一听豁然开朗,“原来如此,那这征伐北元的日子岂不是已经快到了?”
姚广孝颔首,“应该不过一二年时间了,介时殿下当有大作为。”
朱棣喜不自胜,连连点头,“我自然会提早整顿军备,像何先生所言之改革,我打算向父皇请命,先在燕王藩实行试点。”
姚广孝听完大惊,脱口而出:“殿下不可,万万不可过于展露锋芒,请殿下还是先韬光养晦啊。”
何秋也点了点头,附和道:“确实,你若是上了这么一份折子,恐怕太子会起猜忌之心,还是等朝廷有正式诏令了再行改革的好。”
然后接着说:“若是殿下心急,可先在藩内的三护卫内选拔军官,甚至可以专设一个千户,充为中低阶军官营,若是掌兵后,可迅速将兵马扩充起来,只是如此要耗费不少钱粮。”
姚广孝琢磨了下,觉得这个策略很好,他甚至更为激进:“殿下不如将一整个护卫的编制拿出来,培养军官,能者上,庸者下,不合格的士卒淘汰为地方军户,如此也可增加殿下对地方的掌控。”
朱棣闻言笑道:“姚先生所言,深得我意。钱粮之事,我倒不用担心,何先生此前做的花露水和香水,在市面上极为畅销,我又向父皇进献,充为贡品,现在已经是有市无价。”
何秋斜眼看着朱棣,心中想到这可都是我的财产啊,交给未婚妻朱玉颖打理的,就算你是朱玉颖老子也不能这样吧。
朱棣被何秋看的有些不好意思,扭捏了一下,说道:“先生莫要如此看我,我日后自当百倍回报。”
何秋没好气的说,“免了,而且你也不必要盯着玉颖手里那点小钱,我这有更挣钱的。”
朱棣和姚广孝大吃一惊,要知道朱玉颖手中的几处商铺现在堪称日进斗金,就这在何秋眼里竟然还是小钱,而且还有更挣钱的要给朱棣?
朱棣有些急切的拉住何秋的袖子,“先生请明言!”
何秋反问道,“殿下觉得,当今之世,何物利润最高?”
朱棣不假思索的说:“自然是盐铁。”
何秋点了点头,朱棣还是有水准的,“铁的事情,我给你建了高炉,日产精钢万斤,而今还有欧雪岚盯着,不过你不敢声张罢了。”
“这盐,我有一法,一可减轻灶户之苦,二可免去煮盐所需燃料,更能大量增产盐量,名曰晒盐法。”
何秋边说边从袖子里掏出一沓稿纸,这都是他辛辛苦苦从系统抽到的书上抄下来的。
朱棣也顾不得别的,一把夺过何秋手里的稿子,姚广孝也伸着脑袋,凑过去看。
看着里面所写的晒言法的详细内容,朱棣和姚广孝面露惊色,万万没想到还能如此轻松的制盐。
是的,轻松。
在他们二人看来,这晒盐法已经大大减轻了灶户煮盐的不便和辛劳。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可实际上呢?就算是现代,有各种现代机械帮忙,盐场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更不用说在古代这么晒盐了。
想想看,晒盐必须要在高温下进行作业,现在秋冬之时,还不是很方便。唯有夏日最为便利,但夏日多雨,一旦下雨,盐户们又要忙着冒雨收盐。
何秋只在心里一想就能明白,但他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能减少点百姓的劳累就是一点吧。
这时,朱棣已经大略清楚了晒盐之法,忍不住起身在屋中踱步两圈,发问道:“这晒盐之法当真可行吗?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啊。”
何秋翻了个白眼,放下茶杯,“高炉更不可思议,你看它可行吗?说到底要看谁去做,你像之前的高炉,除了我能帮着做一点,就没人了。”
“后面等到欧雪岚来投,高炉交给她,她也能干,可要是换成别人,这事就真的不好说了。所以,我建议你挑一个信得过的人,再搭上两个懂建造的,一起去办,这样才更容易看见成效。”
何秋又想了想,“你若是打算实行晒盐之法,河北沧县的长芦一带最为合适,离北平近,容易盯着,而且那边的自然条件很好,特别利于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