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接纳:从你自己开始(1)
第14章接纳:从你自己开始(1)
重建信仰:希望疗伤课程我们总是听到身边的人充满绝望地诉说着他们各种各样的苦恼,生活的,工作的,还有许多连他们自己也无法说清的--
“为什么我的希望那么易碎?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希望像泡沫一样。”
“我从没感觉比现在更糟糕,身负几千万的债务,有家不能回,每日东躲西藏,担心债主突然找上门来,有时候我也安慰自己,总会过去的,可是这种心安非常短暂,多数时候只能转瞬即逝。”
“我才不相信癌症会治愈这种鬼话,医生能做什么?延续我残喘的生命,让病痛更持久地折磨我而已。我感觉好一点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即将康复了,但病痛总是反复,我的信心和希望很快就被痛苦取而代之。”
“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差事吗?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只能做那种‘下等’工作。”
“我总是遇不到一个好人,让所有的男人都去死吧!我再也不相信‘好男人多得是’这种鬼话了。”
人们总是在给自己建立希望,可不知什么时候,当麻烦找上门时,他们的希望却像根基不牢的大厦一样轰然倒塌了。所以人们又经常在想:希望这种东西真是不可靠。
多数人内心的希望为什么不能坚不可摧呢?原因就是他们的希望处于未来,属于不能完全掌握的东西,充满了不可测性。一个人只有无比笃定,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动摇。但这就需要强大信仰的支持,需要他们接纳某种东西,建设自己内心的城堡。
当“信仰”植入潜意识时,它会在必要的时候拷问你:
“我这样做对不对?”“这是我该做的吗?”“我应该放弃吗?”
“应该”和“不应该”的决定完全取决于你的信仰。你想让什么事情发生,它就会发生;你想让什么事情快点结束,可能它马上就会在你的世界中消失。信仰就像某种神秘的吸引力,它掌管你的“现在”,不管“未来”是否被打碎,它只强调你做目前来讲最正确的事情。只要“现在”做对了,“未来”的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就可能被它吸引过来。
如果你正与绝望做斗争,即使身处没有一丝光亮的黑夜,内心的恐惧暗示你“没有希望了”,也请心存这样的信念:既然未来不可测,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当下最恰当的事情。任何人来上我的课程,我都会首先这么告诫他们。
先找回我们的激情
激情代表了我们的信心,也代表了我们对于生活或事业成功的强烈渴望。
如果一个人连激情都没有了,他就失去了“把事情做好,把生活过好”的一切动力。他除了躺在床上等死,什么都做不了。如果没有激情,那些自古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巨变和奇迹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了激情,我们就有了付出或者默默积蓄力量的决心,就可以在漫长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保持欲望。一个人有了激情,他全身所有的神经才可以在梦想面前、在面对目标和猎物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去进行他内心中极度渴望的事情。
设定目标,就是在种植希望
目标就是希望,它可以在冥冥之中指引我们前进,也让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有价值。如果你做事总是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自己为了什么在努力,即使付出再多,你的内心可能仍然是空虚的,没有着落,也没有方向。
很显然,这样的人是没有信仰的。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必然有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一个好的老板有他的公司目标、管理目标;一个好的员工当然也有他自己的工作目标、事业目标。为自己设定好了目标,就等于种下了希望。这时,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然后朝着梦想前进。虽然我们无法100%地控制结果,甚至连过程也没有办法左右,但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地做出改变,努力的过程完全能够体现自己的意志力,重建信仰,这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对自己的每一天做最新的安排
如果你认为昨天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才导致了现在的被动、尴尬和困境,那么,你应该果断地做出新的尝试,不要再沉溺于错误不可自拔,也不要再责怪任何人,包括与这件事情毫不相关的人。
你应该争分夺秒,对工作进行新的安排,来让将来的每一天都变得富有新意,用改变来收获新的计划,用新的计划来进行更有力的冲刺,这样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并让我们变得更强。
珍惜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
不管你有多么高远的目标,你需要时刻谨记的是--不要幻想那些遥不可及的计划,而要学会珍惜现在,保护已经取得的成果。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是最不容易摔倒的,一种脚踏实地的信仰,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吗?
当你决心开始一项针对自己的疗伤课程时,在每天的24小时中,你都要让自己相信,哪怕是在最黑暗的地方,也会有希望的存在。只要你努力,就能抓住希望,把它变成现实。这便是希望疗伤课程的核心。所有的钥匙都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放下“不信任”
我们必须信任自己,哪怕自己犯下了太多的错误,你都是独一无二的“我”。
我们必须让潜意识成为绝对的自恋的坚固体,要相信内心的全部想法,服从它的逻辑,而不是由于几次挫伤就把过去的“思考”和“思想”全盘推倒--这样做只会让你丢掉自信并且意志崩溃。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作“自我接纳”,它是指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以获得内心最完满的状态和对自身的信赖。
一个人对自身的爱,莫过于如实地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个完整的自己,应该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优势劣势,只要它是属于你的,就应该被你接受。
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有一个术语叫作“容器”,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可容纳的空间,放在自我接纳中,这个容器可以具有两种功能:接纳别人和自我接纳。对于容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万事万物都“容”于自然界,生命的最初“容”于母亲的子宫,家庭“容”于一所房子,而一个人的情
感体验则完全“容”于他的心灵。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旅游度假或者户外休闲,将自身“容”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自在,这种感觉就源于大自然对我们无条件地包容和接纳;当我们在家庭的温暖中享受亲情的时候,那是体验家庭对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当我们经历了伤痛、磨难,又鼓起勇气面对挫折、勇敢前行的时候,那就是自我的接纳。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宽容,是最值得我们庆幸的动力,也是我们内心最本真、最诚挚的情感。
小时候,父母是这个世界的缩影,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替代性的容器;当我们长大,我们自身成了接受和容纳自己的容器。当然我们也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学会了接纳别人,因为我们从父母的容纳中感受并传承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爱与接纳。任何人都具有“容器”的品质,都有被别人容纳或容纳别人的潜力和可能。
由此你可以感受到——自我接纳是一个人所有爱的表达,以及自信、自尊的前提。只有一个足够承载自己的容器,才能逐渐地接受和容纳别人,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容纳,那么你容纳别人也只是一个假象而已。在课程中,通常我会把这样无法容纳自己的人称为“不合格”的管理者。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他很难拥有强大的信仰,也很难胜任一个团队的领袖。
案例一:瑜伽修习者
在一次洛杉矶的活动中,有一位修习瑜伽多年的女士出现在了我的视线中。她只有三十多岁,却早已经形成了这个领域中的思维习惯。即,不管别人在议论、争论或者表达什么,她都表现出早已经知道的样子,甚至会找到这种表达的门派依据加以佐证。
我问她:“你懂得很多,但你相信那些修行吗?”她说:“当然,不信的东西我又怎么能拿出来说?”
我继续问她:“既然你相信它,那么你为什么没有勇气坚定地走一遍,去修行一次,而是来这儿寻找佐证呢?要知道,我们的课程与你修习的领域只有很少的相通性,甚至可以说它们毫无关联。我想,你对于它的信任还不到百分之百,你仍然充满了不信任。”
女士总是跑到别的领域为自己的瑜伽信仰寻找证据,这说明她的内心是非常怀疑的,她的信仰没有被自己的潜意识接纳。
从另一方面,对于自我接纳来说,一个能够自我接纳的人,他不会设立过多的自我防御,所有的情感体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都可以进入到自身的“容器”中并被接纳、理解、消化、积淀,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阅历或者经验,逐步明确对自身真实的认知。当然它的反面就是与外界的冲突和斗争,将所有自身的感触,不管好坏投射给外界,既伤害了别人还为难了自己,实在是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真正的自我接纳就是成为自己的容器,成为自我保护和自我安全的空间。当然也只有能够接纳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爱自己、懂得自尊和自信,也才能最终懂得如何尊重、信任和爱别人。
案例二:不说话的男孩
安德森只有21岁,他现在是美国电信公司的一名高级职员:年薪15万美元,并有一个3人团队供他指挥。他在课程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是一个曾经被无数的亲人担忧过的孩子,因为四岁的时候我仍旧无法开口说话。我的两个两岁的双胞胎妹妹都已经开始喋喋不休地嘀咕,而我仍旧金口不开,就像个大傻瓜。我的两个双胞胎妹妹从小就爱嘀咕,至今仍旧口若悬河,只是她们好像从未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当所有人都在为我不能说话表示担忧的时候,只有我的母亲神情自若,对此毫不担心。她只说了一句简单的却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时候到了,他就会说话的。’”
很显然,潜意识能够在正确的时机产生恰当的反应,以使人本身做出正确的选择或回应,于是在几周之后,安德森终于开口说话了。
母亲的话对他的影响非常巨大,让他养成了一种从容的信任自己的卓越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事,安德森都不会自卑,也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他是一个能够完全容纳自己的人,他有高尚的坚定的人生理想,他的处事风格充满弹性,让人敬佩。而现在,他是一名出色的领导者,年纪轻轻,就成为电信巨头重点培养的储备干部。
原文在六#9@书/吧看!
案例三:得道者与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