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控制:领导力的本质(1)
第8章控制:领导力的本质(1)
“文化入侵”和“信息控制”什么是文化入侵?
对字面意思我们很容易解释: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进行的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就是文化入侵。
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代表了有所区别的思维方式。但从本质和目的的角度来讲,文化又是一种精神信仰的体现。所以,这种“入侵”的目的总是相同的,那就是整合、统一和控制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群体的思维。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史,始终有三种战争在同步进行,而且也不会由于道德的进步就会停止:
1.经济战争:以经济掠夺为目的的战争,夺取对方的财富,削弱敌方国内的工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从而达到占领或控制的目的。
2.人口战争:以人口掠夺为目的的战争。事实上,一般与经济战争同时进行。增加自己的人口,摧毁对方的人口,是人类有史以来武装冲突的基本模式,直到信息化战争出现后,人口战争才逐渐退居到“看不见的幕后”,在不同文明竞争的层面继续存在并且深化。
3.文化战争:前两种战争的背后,就是文明的博弈。一种文化就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而文字是一切思维的载体。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文化入侵”一直在进行。
在战争时期,用武力夺取另一国家的主权,然后强行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比如修改教材或强制学习另一种语言,这是暴力式的“文化入侵”。这种方式最不高明,为人所不齿,也容易引发大范围的抵制。
显然,和平时期的手法已进化得更加高明。强势文化通过入侵和渗透,利用一切载体将另一种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灌输进来,从而达到影响和改变他国国民习惯、阻碍他国的本土文化传承的目的。比如影视剧、生活习俗等。
控制你的生活习惯,就等于控制了你的思维方式
通过传媒散播或口口相传,一种文化就会实现快速的传播,并逐渐取代旧的习惯,成为新的主流文化。
比如,中国的传统情人节是七夕,西方国家则是2月14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内地的年轻人不知道七夕是几月几号,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过西式情人节。
一份街头调查显示,愿意过传统七夕节的更多是中年人,他们大多是“80前”生人,而“60前”所占比例更高,“80后”以及现在的“90后”
群体多数会选择过西方的情人节。
在接受采访时,一位24岁的女士说:“我知道七夕,但后来发现身边的人都过西方情人节,当然也就选择在2月14号这天与男朋友一起过节了。去年七夕时我收到过男朋友的花,觉得还挺奇怪,为什么要在这天给我送花呢?”
如果你开始对“传统的习惯”感到奇怪时,说明你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一种新思维控制下的新秩序的一员。
人的身体被控制并不可怕,真正致命的是思想控制。文化入侵通常很隐蔽,经常以“异域文化特色”的形式出现,包装完美,传播工具先进,符号时尚,因此易于被人们接受,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载体,借助所有可以传播的机会,宣讲和渗透隐藏其间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和文化传统,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这些理念就会扎根生芽,挤掉原来的文化理念。
什么是信息控制?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递几乎无孔不入。但究竟哪些信息是真实有效的,哪些信息是怀有企图的人故意创造的?很多时候人们难以辨别。通过针对性地传递信息,来引导人们采取趋同的行为,实现控制一个群体的目的,就是信息控制。
与通过信仰进行洗脑相比,信息控制更加直接。它更像是一种“洗脑”的战术手段,使用于广泛的细节,与信仰洗脑互相配合。控制者根据自己的利益,有意地控制和传递信息,只把想让受众知道的“元素”传递出去,而对他们利益有害的,就会通过一切方法截断传递源,甚至进行曲解和篡改。
1.同一个事件,我们提供的介入角度不同,人们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2.人们的立场、角度、思维方式总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即便以相同的角度进入相同事件,获得的结论有时也会差别很大。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传递信息,在信息控制中就非常重要。
3.人的感官特点和喜好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个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印象。
比如艾森议员与联邦调查局在华盛顿地区的财务官关系很好,他们两个人都是胖子,而莫里贝特议员则与之不睦,双方见面如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所以,艾森议员就成为fbi每次在国会接受财务质询时的首选人,因为他得出正面结论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如果换成莫里贝特议员,fbi的所有议题都可能在国会被掣肘,一点小问题也会被他制造成大麻烦。
4.即便同一个人,因为身体和精神的状况不同,所处的环境的不同,也会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印象。比如他在健康时会平和地接受你向他解释一桩生意的失败,而在生病时则会愤怒地让你“滚出去”。
5.位置、距离或者地点,甚至光线的不同,都会影响我们观察事物的结果。有的人在现场看一场球赛,会觉得非常精彩;但如果让他在家看电视直播,就可能会感觉这场比赛异常枯燥,毫无观赏价值。
6.把同一件事放到不同的背景中,与其他事物混合,也会让人们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和结论。参考对象改变时,人们对同一件事的观点也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巨变。比如一段时期的新闻都报道好人好事,你会觉得没有太多感触。但当一段时间内,媒体集中报道了几起负面新闻,这时如果你看到一篇见义勇为的新闻,就会觉得很感动。
7.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给予人们相对应、相辅相成的信息,但是当给予他们相反的、扭转他们认知的信息时,其结果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8.在不同的习俗、信仰或者家庭中,人们对同一件事物也会做出不同的结论。
实例一:
由中国编撰的大型汉日双语词典《新汉日词典》,在商务印书馆与日本出版社协议合作出版后,被日本人进行了多处肆意篡改,有目的地增加了某些诱导信息。
其中,将关于“九·一八事变”日文释义中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字样分别改成了“日本军”“占领”等字样;在“中国东北地区”释义后加上了“(旧满洲)”。而且还将“汪精卫”的释义注明为“革命家、政治家”;而对于“李登辉”和“陈水扁”的释义则注明为“台湾总统”。
实例二:
在美国,情报系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组织。可以说,谁掌握了美国的情报系统,谁就有可能成为美国政坛的实权派。反过来讲,美国政坛任何一种强大的势力,都会染指情报监控机构的控制权,并成为信息控制的主人。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以反恐为名,加强了对民众的“保护”
(实为控制和监视)。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长达102页的题为“让美国更安全”的报告,推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监视和搜集国民资料的超大型电脑数据库计划(tia)(“监视国民计划”),除了监控有恐怖倾向的人物,重要的任务则是收集民众信息并放进数据库进行分析。
洗脑对于人们大脑进行的改变,主要是对于信息的记忆和认知方式--在这两方面投入大量的工作,从而达到控制和驱使的目的。
从生理机制来看,我们的记忆脑细胞通过不断输入重复信息进行信息强化,持续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神经突触发生改变。人们的短期记忆力会受到这个信息的影响,长时间地反复输入此信息进而影响长期记忆。
比如,长期学习音乐的孩子相较于一般人对音乐的敏感度更高,这是因为长时间的音乐信息学习,已经改变了他(她)的大脑神经突触形态,大脑对于音乐的刺激传导更快。
再比如,兴趣的培养就是一种自我长期洗脑,也许你刚开始对某种事物或某件事情并没有感觉,但是长期接触和培养下来,你发现想法已经改变了。
还有的洗脑从我们一出生就发生了,比如我们对违法犯罪必定受到惩罚的认同。而人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往往是短时间的投机型洗脑,比如传销、搞笑、假新闻等等。
不论哪一种洗脑方式,在本质上都是要改变人们的认知。
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到了一些刺激后,会形成或强化某种信念。当再次遇到相同情况后,大脑中已经持有的信念会产生与之前相应的情绪和行为。洗脑者就这样通过改变人们固有的信念和认知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其洗脑刺激又分为正性和负性。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在对组织成员进行洗脑的时候,为了促使被洗脑者形成新的信念,一般是两者同时使用,有时候也会只使用其中一种。例如某些传销组织会先用金钱或其他利益刺激,这属于正性刺激;如果你不配合或者反抗,就会威胁报复,这属于负性刺激。
怎样才能跳出“控制”,并使你自己成为信息的主人?这要求任何一个人都要让自己具备强大的怀疑意识。当某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冲击你的大脑时,不要盲目地信奉,不要只是听了他人的建议就接受它们,要先站在自己的立场,将它们一分为二,想一想这些新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接受这个信息以后,你会有什么得失。
但是,不得不承认,纵然人们有着最独立的思维和判断方式,以及拥有能够排斥一切误导信息的敏感度,也无法完全绕过另一种陷阱--不被告知,把不想让你知道的信息屏蔽掉。不给你任何做出判断的机会,即不会给你错误的信息,也不会给你正确的信息,而是完全不告诉你,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信息的存在。
当你的信息收集不全或者缺乏信息来源的时候,就算再聪明的脑袋,也没有办法对一件事物得出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彻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