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羊角号》(24) - 刘玉民作品全集 - 刘玉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二十四章《羊角号》(24)

一部作品结笔,作者的任务大致就算完成了,更多的话难免就要变成饶舌和画蛇添足。《羊角号》似乎有些不同。《骚动之秋》闻世后,荒煤同志和文学界的不少前辈、朋友都希望我继续写下去,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为了完成这个心愿,几年里我一边读书一边下生活,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构思始于1993年,经过一个闷热的夏天和一个清新的秋天,未来的作品渐渐显出了雏形。那追求的是一种惊人的生活真实与空灵神奇的意境的统一。一棵作为象征的、历经岁月风霜的、神奇的老白果树由此出现,并且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为了丰富我对那棵老白果树的理解和感受,那年秋末,我坐了整整9个小时汽车,进入沂蒙山深处的山东莒县。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只罕见的、远古时代的牛角号(书中的羊角号就是从这儿化生的),看到了那棵闻名遐迩的、被称之为“树王”的老白果树。

那是山野中的一座古庙,绿水淙淙,青藤攀攀,但远离城镇,没有人家也没有招待所,多亏一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我才破例获准,顶替一位不值班的看护人员的铺位在庙中留宿一夜。与我作伴的是一位17岁的小伙子,他告诉我,他爷爷是从部队遣送回乡的“右派分子”,他的当兵的愿望因此没能实现;告诉我,老白果树下是一个好大好大的湖泊,天再旱、地再干也没有枯竭的时候;告诉我,老白果树的根子一直伸到山外,伸到几百里之外的海边那儿;告诉我……他讲的都是村里百姓们的传说,却一下子打开了我心灵的翅膀,使现实中的这棵老白果树与我想象中的那棵老白果树,无形中得到了重合、生发、升华。从沂蒙山区回来,我文思如涌浮想联翩,作品构思也便日近完成。也就在这时候,一个念头不知怎么冒了出来:既然这棵老白果树如此独特神奇和具有象征意义,能不能单独拉出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呢?这个想法起初只是灵机一动,随即却使我激动不已。几年前我曾有意读过一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和外国现代派作品,认定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有所借鉴有所开拓,接受国外一些新的、进步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为此我几次有心尝试,几次都因没有找到适当的题材、构思作罢。如果能够把老白果树的故事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无疑是一个突破。更主要的是这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上说,都是没有先例的。创作创作,讲究的就是一个“创”——创新。对于一位以文学创作为职业的人说来,创新的诱惑是远在任何其他诱惑之上的。我激动了大半个下午、大半个晚上,天近黎明时却又惶惑了:世界上何曾有过这种不是以人物而是以一棵老树为主人翁的小说?何曾有过这种时间跨度长达千年甚至万年的小说?这种小说果真写得成吗?即便写得成,果真还能被称之为小说吗?惶惑带来的是犹疑和动摇。我把犹疑和动摇说给了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那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在电话上为我唱起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

于是便大胆地往前走。走着走着,面前渐渐宽阔起来,渐渐地竟然就真地走出了一条路。这就是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了。故事形成,兴奋中依然带着几重忧虑,我又找到一位老评论家面前。本来做的是接受泼冷水的准备,得到的依然是热气腾腾的鼓励:“应该闯一闯!值得闯一闯!”在这样的鼓励面前,原有的构思才被断然搁置,一条新生命才开始了艰难而又快乐的孕育、生产的历程:三次讨论、四次修改,在电脑面前我坐了一年有余。

有争议,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是一开始就料到了的。书稿讨论时如此,小说出版后也还会如此。但我觉得,那无论对于作者、作品还是我们的文学事业,都并不一定有什么不好。

如果说到心愿,我最大的心愿无非是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与国外最新的创作成果融会贯通,走出一条新路子,写出一部既渗透民族文化精神又具有某种世界性语言的作品。至于能不能达到或者达到了多少,只有细听读者的评判了。

不少人不理解,《骚动之秋》的作者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作品。以上就算是一个简略的回答吧。我还要说的是,农村改革生活依然是我关注的“热点”,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便会有新的收获告慰于真正关心、帮助、爱护过我的前辈和朋友们。

作者

1995年11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