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呼唤阳光》(4)
郑板桥时间:清乾隆11年至18年
(公元1746~1753年)
地点:山东
人物:
郑板桥:潍县知县,54岁(初出场年龄,下同)
沈椒园:御史,后为知州,60多岁
王凤:郑板桥老仆,65岁
砚耕:郑板桥弟子,12岁,女
高先生:砚耕父,秀才,40多岁
郭先生:潍县乡绅,近50岁
县丞:潍县县丞,后为州同,近50岁
樵根:小和尚,20岁
桑叶:小尼姑,17岁
田廷林:潍县豪富,50多岁
毛掌柜:潍县富户,近50岁
田廷烳:吏部侍郎,田廷林之弟,40多岁
五什子:田廷林家人,30多岁
一
暮春时节。原野。白云,青山。
三头毛驴,从白云青山深处悠悠而来。郑板桥身着布衣长衫,骑在驴背上,王凤走在头前。
他们越过山坡,趟过河流,穿过树林……
郑板桥或陶醉景色,或捋须赋诗,或即兴作画……
王凤不时与他说笑着……
片名徐徐升起:郑板桥(六分半书)。
职、演员表字幕……
远方显出一个城镇的轮廓,王凤指点着说着什么。
郑板桥面露喜色,遥遥望去。
一顶披彩官轿,径直迎上前来。
潍县城关,西门。披红挂彩。
一个小衙役在城门上翘首远望。县丞、田廷林等一班吏员乡绅,衣冠楚楚候在门外。几个乡绅在悄声议论着。
瘦子:“上任不坐大轿,这新任知县也真够体面的了。”
郭先生:“听说是个书画家哟。”
毛掌柜:“书画家!怪人!啐!”
小衙役:“知县大人来啦!”
大路上,披红官轿拥拥而来。鼓乐齐鸣,鞭炮作响,县丞、田廷林等人迎上前去。
官轿停住,众人躬身屏息。小衙役上前揭开轿帘,轿内无人,只有一箧书画、一包行囊。众人惊住。
野外田边。郑板桥神情忧郁地注视着:
干裂的地板;
枯黄的麦杆;
乱葬岗,横七竖八的饿殍;
路上,逃荒、乞食的人群……
他心情沉重地、默默地向前走着。
一棵巨型银杏树下。一个小和尚朝一丛柳林学起了鸟叫。
柳林中走出一个小尼姑。
小和尚和小尼姑坐到银杏树下。
银杏树后,突然走出几个和尚和尼姑。为首的老和尚一声喝,小和尚和小尼姑被捆了起来。
郑板桥看到树下的情景,走上前来。问道:“这是为何?”
老和尚打量着,道:“寺中小徒,违犯教规。”
郑板桥:“通奸?”
老和尚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