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延安文学(2021年2期)》(37)
明清时期延安赵彦家族事略
周国祥明代以来,一大批随从朱元璋部属的军队将士来到陕北驻屯下来,有的是后来朝廷招徕外地流散人员到陕北编为军籍,延安府、延安卫把广大的荒芜土地分配予他们,耕垦免赋。元末荒无人烟的陕北地区,不久便繁华起来,伴随着也出现了一大批名门望族,肤施县赵氏家族就是典型一家。赵氏家族从明后期嘉靖年间(1522~1565年)起势,一直绵延至清朝末年,炫耀近400年。
赵氏家族传承世系
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延安府志》王豫嘉为赵氏第六代后人赵章撰写的墓志铭记载,延安赵氏祖先在宋代为大宋居民,居住在今安徽黄山市休宁县一个名叫坌口的地方,人口繁盛,数以千计。后来一部迁徙至甘肃天水。明初,天水赵氏随从朱元璋部属徐达来到延安,并在肤施县西川金明坊(今延安西川)定居下来,以后逐年繁衍,延安府城、西川、东川、北川都有赵氏家族的成员。
按《赵章墓志铭》记述,赵氏世系传承为:
第一代:赵质,入籍金明坊,为赵氏在肤施县的立祖人。
第二代,姓名不详,是文化人,从事教育事业。
第三代,清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一封荫条载:“赵养性,以曾孙彦,赠尚书。”《赵章墓志铭》中记载姓名不详,称在地方上是一个基层小吏,即县以下的坊长一类负责人。
第四代:长兄名赵徭,弟名赵仕。
第五代:赵一麟。
第六代:赵一麟有四子,长子赵彦,次子赵章(生于嘉靖癸亥十二月七日,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殁于崇祯庚辰,即崇祯十三年七月初四、1640年),在世七十八岁。
第七代:赵章有八个儿子。长子赵广印,次子赵大印,三子赵廷廓,四子赵隆印,五子赵廷锡,六子赵廷英,七子赵廷飏;八子赵廷嘉。
另据《明史赵彦传》载,赵彦有儿子赵昌胤(昌印)。
第八代:赵章有孙六人。其中赵广印子三人:赵标,赵权,赵樾;赵大印子一人,赵炳;赵廷英子一人,赵棫;赵廷飏子一人,赵模。
赵彦孙文献记载有赵楫、赵标。康熙《延安府志选举志第七》承荫条载:“赵楫,明代肤施人,系太傅尚书赵彦之孙,承祖荫锦衣卫千户”;《明熹宗实录卷之四十一》记载,“天启三年十一月,以皇子生覃恩录,荫兵部尚书赵彦孙标,原系监生,准送文选司改注选。”
第九代:赵章有曾孙男七人。其中赵标子三人,赵振世、赵振宗、赵振甲;赵权子二人,赵振声、赵振烈;赵棫子一人,赵振文;赵炳子一人,赵振邦。
第十代:赵章元孙男五人:赵振世子一人,赵惇;赵振宗子三人,赵榆、赵泽、赵恒;赵振声子一人,赵恂。
赵彦后人除《明史》记载有儿子赵昌印(昌胤),《明实录》和《延安府志》记载有孙赵楫、赵标外,再没有其他记载。《赵氏家谱》已毁失,《墓志铭》等资料尚未发现。但是,清代两部《延安府志》记载同期肤施县的赵氏名人,与《赵章墓志铭》记载的后人名字比对,其中应有赵氏家族的后人。
如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四吏略》明贡生条载:“肤施县有赵一鶚,赵一鹏,赵一光”,应为赵氏家族第五代人员。
嘉庆《延安府志卷三十六吏略三》延安府祠祀条载:“文武名家坊,为锦衣卫佥事赵昌印、游击赵廓印立”。赵廓印也应为赵彦的儿子,赵氏第七代。
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武举条载:国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赵廷壁,应为赵氏第七代。
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封荫条载:“国朝,赵松,以子振绂封奉直大夫”;《延安府志卷五十九》列女条载:“国朝,兰氏,兵部主事赵振绂之母”。赵松应为赵氏第八代,赵振绂应为赵氏第九代。
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五吏略》贡生条载:“国朝,康熙中有肤施人赵振芳,赵振远”,“康熙后有赵振奎”,三人应为赵氏家族第九代人员。
康熙和嘉庆两部《延安府志》中,记述明、清两朝肤施县有赵姓家族十几个人,应是赵氏家族人员,但无文献根据,待考。
明朝著名人物赵彦
赵氏家族最耀眼的人物是第六代的赵彦,官至兵部尚书,执掌明朝军队中将帅职官的选拔任命。按《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赵彦传》和《明实录》记载赵彦事迹共计三十二卷,卷文中记载赵彦一生的生平事迹如下:
赵彦出生年月文献无载,按本人中选举人年月推算,出生时间应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前后,万历七年(1579年)即20岁左右考中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授行人(朝廷中设行人司,内置行人者承担朝廷各大部门之间的联络送达事物)。不久调任为山西太原府知府,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为山西岢岚兵备副使,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山西省布政司副使。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山西巡抚魏允贞循例荐举,赵彦调任河南左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调补赵彦为山西左布政使。光宗继位(1620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赵彦巡抚山东,查看地情后就上疏朝廷,奏设登州、莱州,置将驻兵,加强了沿海一带的防守。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皇帝加升赵彦为兵部右侍郎,恩诏赵彦的儿子赵昌胤(昌印)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今延安、绥德);十二月又加升赵彦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
原蓟州人王森倡办“白莲教”,后来率领教徒举事反叛明朝廷,势力蔓延于京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自号“红巾军”,夺州略县,称帝改元。赵彦报告朝廷,调兵遣将,整肃军纪,举兵进剿。大小十几战,灭叛乱党徒徐鸿儒、于弘志等,抚其众四万七千余人,山东乱平。
天启三年八月,赵彦离开山东巡抚岗位,回到兵部代替董汉儒执掌兵部事务。十月,又因赵彦平叛功劳,熹宗诏命荫赵彦儿子赵昌印职锦衣卫佥事,世世承袭,还赏银一百两,大红蟒衣一袭。十一月,熹宗帝又荫赵彦孙赵标(监生)入文选司,准备封任官职。
赵彦职兵部尚书,上疏熹宗,反映军队“讵意承平日久,法令尽弛,惯战宿将,久已消亡;纨裤余息,未履艰险。至债帅之声色货利,世所罕闻,服食器用,拟于王者;武弁之豪奢纵欲,至今日无以加矣。彼不管土地,不理民人,累累长物,何所从来?止闻粮饷之侵克也,军丁之虚冒也,马匹之消耗也,武弁之剥削无忌,亦至今日无以加矣。”他提出了多条整治办法。熹宗听从赵彦意见,下诏“选任将领,稽核兵马等事,具见安攘猷略。便行与督抚各官,协同心力,著实举行。其册报题覆,内外相应,仍遵。屡旨部科注销查参,务振积玩,毋事虚文。”
赵彦整肃军队,打击了一些贪官污吏和不法之徒,又涉入了弹劾魏忠贤的党争中,不久就遭到了异党一些人的激励反对,接连向皇帝上疏赵彦的“不轨”行为。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赵彦面对一些人的反对之声,三次上疏乞求罢免职务。熹宗下旨:“卿定乱,功高筦枢,猷懋倚任方新。求退愈恳,准回籍调理。还著驰驿去。”
魏忠贤的党徒们继续上疏“赵彦纵子昌胤公开贿门,乞夺昌胤袭以谢天下。”熹宗下诏“昌印革职”。九月,南京兵科给事中袁玉佩,追论原任山东巡抚赵彦诬功滥荫。熹宗再一次下诏:“夺彦子昌胤,世袭为民。”
赵彦在兵部执掌事务两年,在魏忠贤党徒的狂轰滥炸下,一败涂地,一家人回到了老家肤施县。
赵彦返回故里延安城,后来朝廷追寻赵彦在兵部及边疆所立的功勋,又追封赵彦为太子太傅。崇祯年间(1628~1644年),陕北年岁灾荒,赵彦在延安城筹措粮食,赈济穷苦百姓,救活了不少的穷人。陕北爆发了李自成起义的战争活动,赵彦向时任巡抚延绥都御史的岳和声撰写了《上延绥岳中丞论剿抚书》,提出了对付农民义军的方略。
赵氏家族名人官职爵位
赵氏家族在明初落脚延安肤施县金明坊后,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代代培育出了优秀的文化人才,传承不息,涌现出大批国家军政要员或文化名人。他们有的靠读书荣获贡生、举人、进士学位,有的在朝中荣升为重臣,有的为边关将领,有的为地方官吏,有的为文化教授。一大批赵氏名人,为当朝国家或延安地方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赵彦官至兵部尚书后,格外受皇帝恩宠,祖辈及其子孙多人封荫爵位。赵氏在延安的数百年间,也和延安府的其它豪门家族联姻成盟,成为延安周边名重一时的望族大家。
据清康熙《延安府志》和嘉庆《延安府志》记载,明清两朝赵氏家族涌现出的名人及官爵为:
第三代:赵养性,官职知县,以曾孙赵彦赠尚书爵。
第四代:赵徭,明嘉靖丙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官职中书。
赵仕,嘉靖丙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晋武乡县令(今山西东南部)。以孙彦贵,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爵。
第五代:赵一麟,廪生,早年称乡贤,眉寿五封,以子赵彦赠封左布政、太傅、大司马爵。妻李氏,封夫人,赠一品夫人。
赵一鶚,性豪宕,居家不愿做官。
赵一鹏,官职扬州通判。
第六代:赵彦,见《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赵彦传》。
赵章,生于嘉靖癸亥十二月七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殁于崇祯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初四。年轻时参加考试,没有中选。入国学进修,仍然没有中选。后以子赵广印,引例封荫散京职,得光祿署之大官丞。五十多岁告归还家,不问生产事务,谢绝纷华,屏迹公廷。开家塾,延名隽,一心一意训科诸子树德。
第七代:赵昌印(昌胤),太子太保尚书赵彦之子,承荫锦衣卫指挥佥事,历升本卫指挥。《明熹宗实录卷之六》载“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以恩诏赵彦子昌胤(昌印)巡抚延绥右副都御史”,“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上诰命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赵广印,初仕山海关通判,以边功于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恩授兵部职方清吏员外郎,妻大参杨吉孙女。
赵大印,戊辰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因屡著战功,职甘固总兵官,晋都督同知,妻翰林学士王大任之孙、知县王邦弼女。
赵廷廓,职汉羌镇标游击,妻都御史白希绣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