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延安文学(2021年5期)》(32) - 延安文学2021 - 延安市文联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延安文学2021 >

第一百八十九章《延安文学(2021年5期)》(32)

插队到陕北的归国华侨

杨履谦张黛书,我的老师,也是我插队延安的“插友”,她是一位共产党员,是我们奔赴延安的引路人,磨砺成长的挚友和见证人!

张黛书老师,印尼华侨,家中12个兄弟姐妹,她排行最小。1942年8月18日出生,1960年回到祖国,1964年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北京开关厂劳动实习一年,1965年北京市第一机械制造学校任教,投身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我,杨履谦,1965年初中毕业,考入北京市第一机械制造学校,成了张老师的学生。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首次检阅红卫兵,我们站在东侧观礼台,最靠近城楼的最高处,近距离看到了向我们走来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太激动太幸福了!

张黛书老师任我们的班主任,从入学开始,我和老师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发出了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张老师率先报名。我和同学李唯两人克服困难,写了血书,跟随老师,告别家人,告别同学,告别学校,奔向了陕北黄土高原。

归国华侨老师,去农村插队,这在当年是独一份吧。1969年2月初,我们师生三人,来到延安黄陵县隆坊公社星星沟大队,一个偏远的小乡村,30几户家人100多人。这里有比我们提前几天到达北京女四中的同学,我们总共13名老师同学的“知青户”诞生了。

我们住进了知青土窑洞,张老师却住进了全村最困难的贫农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村里的老乡对我们非常热爱和关心,手把手教会我们各种农活,刚开始还派人帮我们做饭。我们13个人,也非常刻苦学习,努力融合到贫下中农之中。

我们之中,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无论谁遇到问题,张老师都会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她成了大家的知心朋友。后来张老师还去其他村,和那里的知青们一起生活过。我们大家互帮互助,携手努力,在黄土高原艰苦奋斗,渡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段生活,也和村里的伙伴儿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张老师和我们还在村里的帮助下,重建了星星沟小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们都上了学。

1970年开始,有同学通过招工等途径,离开了村里。1970年底,我当兵去了新疆,其他同学也先后陆续离开了村里。

离开星星沟以后,张老师先后在黄陵县妇联、延安地区妇联工作了一段时间,由组织介绍和支援延安建设的北京干部结了婚。1973年敬爱的周总理回延安,发出“三年变面貌,五年粮翻番”的号召,极大激励了张老师,她放弃了安稳的妇联干部职务,又来到了延安杨家湾小学任教。杨家湾小学始建于1944年3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关怀支持下,办起的陕甘宁边区第一所小学。张老师生了女儿后,不畏艰难,带着幼小的孩子,坚持在杨家湾小学,做着令人感动令人敬佩的事业,为延安的教育普及奉献了可贵的青春,在革命老区父老乡亲们中,传为佳话!

1979年8月,张老师回到北京,继续着她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先后在北京开关厂技校、她的母校首都师范大学,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到1997年退休。

2021年5月13日,张黛书老师离开了我们。但老师在黄土地留下的足印,传承下来的奋斗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并代代传承!

杨履谦,1969年毕业于北京第一机械制造学校。1969年2月赴延安地区黄陵县隆坊公社星星沟大队插队,1970年赴新疆当兵。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