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古代历法》(3)
时间周期——岁时文化岁时文化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传统习俗。二十四节气本为节令气候的标志,但后来融会许多祭祀宗教、庆贺、游乐等内容,形成社群性的活动,演变为中华民族节日习俗的组成部分。
节气与节日习俗的融合,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但习俗中包含着人们对先人的纪念、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憧憬和对希望的寄托,这些是永远不变的。
春季岁时习俗的产生
春季节气共有6个,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季最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它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春季节气节日习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在有一年的立春前,有一个村庄突然间瘟疫四起,全村百姓顿觉头昏脑涨、四肢无力,人们像泥一样瘫倒在地。
正在这时,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这个村庄,是他及时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了医治瘟疫的方法,赶来这个村庄拯救人们。
观世音菩萨让道士弄来一些青皮、红皮萝卜,让每个人都啃吃几口。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头脑立刻清醒了,胃肠通顺了,身子骨轻松了,胳膊腿也都有力气了。
人们纷纷起来给道人下跪叩头,谢他的救命之恩。
道人说:“大伙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
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大伙都及时地啃吃萝卜,一时间瘟疫很快解除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把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下人冬天里都要在菜窖里多储藏一些萝卜,以备在立春这天啃萝卜。
于是,“啃春”的习俗由此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天。
农谚“打春吃萝卜,通地气”就是这样产生的。
“立春”,古时作为春天之始。在古人眼里,立春是个重要的节气。据史书记载,从周代开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为重要节日,举行种种迎春的庆祝活动。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正是劝农耕作之时。“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就记“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制度。《后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东汉时期汉明帝还遵照西汉的做法,于“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
可见,千百年前,迎春活动已经多样化,并且形成了—套程式,世代相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项:第一,迎春方向选定东方,或出东门,或在东郊。
为什么要选在东方迎春呢?因为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便来到了,万物萌生。所以向东迎春是合乎时令的。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称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
相传句芒是古代主管树木的官,死后为木官之神,又称“东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员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帻,这是古代习俗。后来,虽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规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动中要做“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时间不同。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5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清代则在每年农历六月,命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之制,到冬至后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谓“春牛芒神”之制,实际上是根据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确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
芒神虽然是神,并且还是天上的青帝,但是,这位青帝却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觉这是一位平凡之神,很亲切,往往将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样。
《礼记》上所说的“策牛人”,后来,就演变成牧童,而称之“芒神”了。迎春活动做土牛,既表示送寒气,又告诉人们立春的迟早,要求适时春耕。
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牧童走在牛的前头,说明当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或在正月初,牧童与牛并行,说明农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牧童便跟在牛后,说明农耕较晚。
至清代,每年官府向朝廷献呈《春牛图》,图上画出牧童在牛的前后位置,提醒朝廷要掌握劝农耕作时机。
有意思的是,据记载,土牛用桑柘木做胎骨,身高4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头至尾全长8尺,象征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牛尾长1.2尺,表示一年12个月。
迎春以后,要举行“鞭春”,用意在于鞭策春牛,辛勤耕耘,结果却是将土牛击碎。唐宋时期,打春完毕,土块散地,围观的百姓争着拾取。得到土块,就像得到芒牛肉,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
迎春活动还需要制作春幡,表示迎来了春天的一种庆贺。春幡,民间一般都是彩纸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和春胜的,插在头上或缀于花枝。春回大地,透露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据说有一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立春这天,头上也插了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们见了,都笑着说:“伯伯老人家也插春幡哩!”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有关农事的节令,不少都带有娱乐活动,不乏勉农、劝农,而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为大众接受。
至清代,立春这天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扩大,民间也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清会典事例·礼部·授时》和《燕京岁时记·打春》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立春的活动情况: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官员要到东直门外的春场去迎春。所谓“春场”,不过是在郊外选上一块空地,临时搭起彩棚,里面放置了事先做妥的春山宝座、土牛等,待官员们到彩棚进行迎春仪式以后,便将春山宝座等送到礼部。
至立春之日,各部官员都要穿戴朝见皇帝的朝服,生员们都穿戴官吏的礼服。生员们从礼部抬着春山宝座、土牛等,由天文生引导,从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一直进到午门前。
这时,大兴、宛平两县的县令早已将安放春山宝座的案桌陈设在午门外正中央。生员们进来,便将宝座放在桌上。
待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和府丞率领属员全部到齐,钦天监候时官宣布立春时刻,生员们又抬起案桌,由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顺天府尹和府丞后随,从午门中门进昭德门,到后左门外停下。
由内监出来接抬宝座,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府丞跟从,到了乾清门,这时,所有官员都不准进去了。
在内监将宝座抬进乾清宫的同时,顺天府呈上《春牛图》,推测当年的收成情况。礼毕回到顺天府。
至于各地县府,都在立春前一天,在官署前陈设迎春牛座,第二天以红绿鞭打或用杖击春牛。不过,打击春牛的人,也有装扮成春官如牧童模样的。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古代川西一带在雨水这天,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是干爹。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川西民间这天有个特定的拉干爹的场所。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
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做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能挣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多都会爽快地答应,也就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的。
拉到后拉者连声叫道:“打个干亲家”,就摆好带来的下酒菜、焚香点蜡,叫孩子“快拜干爹,叩头”;“请干爹喝酒吃菜”,“请干亲家给娃娃取个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后也有常年走动的称为“常年干亲家”,也有分手后就没有来往的叫“过路干亲家”。
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是女婿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1.2丈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