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天文历史》(3)
天文仪器创制
天文仪器的研制是天文学发展的基础,我国历代天文学家都很重视,在这一方面花了不少工夫。创制出了表和圭、漏和刻、浑仪和简仪、浑象,以及功能非凡的候风地动仪和大型综合仪器水运仪象台,能测日影、计时间、测天体、演天象、测地震。此外还有综合型的,集测时、守时、报时、演示于一体,显示了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的多样性。
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种类多、制作精、构思巧、用途广、装饰美、规模大,在世界天文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测量日影仪器表和圭
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测定天体的方位、距离和运动,设计制造了许多天体测量的仪器。通过获得这些仪器测定的数据,来为各种实用的和科学的目的服务。
我国古代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是极其辉煌的。在诸多天体测量仪器中,表和圭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24个二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表就是直立在地上的一根竿子,是最早用来协助肉眼观天测天的仪器。圭是用来量度太阳照射表时所投影子长短的尺子。两者结合在一起用时,遂称为“圭表”。
从史料记载和发展规律来看,表的出现先于圭。
甲骨文中有关“立中”的卜辞,是关于殷人进行的一种祭祀仪式,是在一块方形或圆形平地的中央标志点上立一根附有下垂物的竿子,附下垂物的作用在于保证竿子的直立。
殷时的人们在4月或8月的某些特定日子进行这种“立中”的仪式,其目的在于通过表影的观测求方位、知时节。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知立表测影的方法了。
事实上,在殷商之前,由于太阳的出没伴随着昼夜的交替,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知道判别方向应同太阳升落有关。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已发现其墓主人的头部都朝着一定的方向:陕西省西安半坡村朝西,山东省大汶口朝东,河南省青莲岗各期朝东,或东偏北、东偏南。这显然同日月的升落有关。
殷商时用表测日影的旁证还有甲骨文中表示一天之内不同时刻的字。这些字都同“日”字有关,如朝、暮、旦、明、昃、中日、昏等,其中“中日”与“昃”更是明确表示日影的正和斜,是看日影所得出的结论。
这一点同时也说明了表的一个用途,即利用表影方位的变化确定一天内的时间,这便是后代制成日晷的原理。也就是说,日晷还是在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圭的出现,详细记录有圭表测量的书是战国至西汉时的《周礼》、《周髀算经》、《淮南子》等,因而一般人多认为圭的出现要在春秋战国时期。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圭是做成上圆下方的美玉,公侯伯子男所执之圭有9寸、7寸、5寸之不同。因而圭的长短就是各人身份的标志,换句话说,圭就是度量身份的尺子。
圭本身是一种表示官阶身份的标志,而“土圭”则是用于量度的圭。《周礼》中的《考工记·玉人》记载了土圭的制造和用途:“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
意思是说,用1.5尺的圭去进行度量,求得时间和季节,也可求地方的南北所在。
按《周髀算经》提供的数据,一般用6尺之表,则夏至时日影最短为1.5尺,正好是圭之长。
“土圭”和“土圭之法”是从“表”发展至“圭表”
之间的一个过渡。最初是用一根活动的尺子去量度表影,以后才发展成将圭固定于表底,并延长其长度,使一年中任一天都可以方便地在圭面上读出影长,这才是圭表。
目前所见的圭表实物最早当推1965年在江苏省仪征东汉墓中出土的铜圭表。表身可折叠存放于圭上专门刻制的槽内,圭上的刻度和铜表的高度均为汉制缩小10倍的尺寸。圭表作为随葬品埋入墓内,说明东汉时期圭表已很普及了。
从表发展成圭表是一个进步,是人们对立表测影要求精确化和数量化的体现。在一块方形或圆形平地的中央直立一表,可以根据日出和日入的表影方向定出东西南北,也可以根据一天之内表影方向的变化制订出一日内的时刻。而这些也恰恰是制订历法所必需的。
在《周髀算经》一书中。还叙述了利用一根定表和一根游表测天体之间角距离的方法:在一平地上先画一圆,立定表于圆心,另立一游表于正南方,当女宿距星南中天时,迅速将正南方之游表向西沿圆周移动,使通过定表和游表可见牛宿距星,这时量度游表在圆周上移动的距离,化成周天度就是牛宿的距度,也就是牛宿距星和女宿距星间的角度。
表,这一最简单最早出现的仪器,后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
为了使表影清晰,将表顶做成尖状的劈形或加一副表,与主表之影重合;为了提高表影测量精度,既加高表身,又发明相应的设备景符;为了测定时间,制成日晷,有赤道式的也有地平式的;为了使表不仅能观测日影,使既能观月,也能观星,又发明窥几等。
总之,表和圭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是一类重要的古代天文仪器。即使在现在,它的定方向、定时刻的功能有时还会给人们以帮助。
[阅读链接]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除了在数学方面颇有建树外,在天文方面也颇多贡献。
比如他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首次把岁差引进历法,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等。在这之中,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这个方法也为后世长期采用。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古代计时仪器漏和刻
漏和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是古人发明的诸多计时工具中最有代表性仪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
漏是漏水的壶,借助水的漏出以计量时间的流逝,是守时仪器。刻是带有刻度的标尺,与漏壶配合使用,随壶水的漏出不断反映不同的时刻,属于报时仪器。从文献史料和逻辑推理来看,漏的出现当早于刻。
漏壶的起源应是相当早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能制造精美的陶器,总会出现破损漏水的情况,而漏水的多少与所经时间有关,这就是用漏壶来计时的实践基础。
人们从漏水的壶发展到专门制造有孔的漏壶,这一仪器就诞生了。
据史书载,漏刻之作开始于轩辕之时,在夏商时期有了发展。轩辕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漏壶为他所创不尽可信,但说在夏商时代有了很大发展还可考虑。
殷商时期已知立杆测影,判方向、知时刻,因而漏和刻的发明不会晚于商代。在先秦典籍中,见到有关漏的记述,在汉代以后文献中已经见有刻和漏刻的描写。
最原始的漏壶没有节制水流的措施,只是让其自漏,从满壶漏至空,再加满水接着漏。显然满壶和浅壶漏水的速度不同,但一壶水从满漏至空都是大体等时的。
如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1976年出土的西汉漏壶每次漏空大约10分钟,因而计量时间可用漏了多少壶来表示。
为了不间断地添水行漏,计数漏了多少壶,需要有人日夜守候,这也许就是《周礼·夏官司马》中提到“挈壶氏”的原因。书中说夏官司马所属有挈壶氏,设下士6人及史两人,徒12人。
有军事行动时,掌悬挂两壶、辔、畚物。两壶,一为水壶,悬水壶以示水井位置;一为滴水计时的漏,命名击柝之人能按时更换。
如此众多的人员守候一个漏壶显然是很大的负担,人们必然会产生节制漏水速度的要求,或在壶内壁出水口处垫以云母片,或在漏水孔中塞以丝织物等,使漏水缓慢而又不断,这样每一壶水漏出的时间长了,就减轻了不断添水的负担。
由于不能以漏多少壶来计时,而要随时注意漏壶里的水漏掉多少,这就是刻产生的基础。最初可能是在壶内壁上刻画。后来为了便于读数,就放一支箭在壶里,在箭杆上划刻度,看水退到什么刻度就知道时间了。
由于漏水速度的减慢,改用刻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单位,壶水的满浅影响漏水速率的问题就显得突出起来。
可以说,我国漏刻技术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克服漏水不均匀、提高计时精度的奋斗过程。其间也有箭舟的创造,沉箭式和浮箭式的使用,以及称漏的发明等巧妙的设计。
箭舟是浮在漏壶里的小舟,载刻箭以浮;沉箭式是指随着水的漏出,壶里水面下降,箭舟载刻箭下沉而读数;浮箭式是指另用一不漏水的箭壶积存漏出的水,水越积越多,水面升高,箭舟载刻箭浮起而读数;称漏是称漏出之水的重量来计时。
它们都属于报时和显示时间的装置,其报时的准确程度均受到漏水是否均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