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发明发现》(5)
车水马龙——交通运输我国是疆域广大、海陆空辽阔的国家,有着发展水陆空交通的优越条件。
几千年来,生活在神州大地的中华民族,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而且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天地,用他们的勤奋和才智谱写出世界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我国古代陆路交通工具方面发明的车、马和轿,水路交通工具方面发明的木筏、独木舟、木板船及后来的弘舸巨舰,载人航天方面发明的奇肱飞车和飞车,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陆路交通工具的发明
我国古代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轿。《史记》中的“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对古代几种主要交通工具性能的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畜力坐骑和人、畜力运输工具,已在境内广泛使用。舆轿是一种独特的代步工具。舆轿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先后出现了“肩舆”、“步辇”、“轿子”、“礼舆”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知做车。夏代还设有“车正”之职,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
轮是车上最重要的部件,《考工记》中说“察车自轮始”,因此,轮转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是车子问世的先决条件。
古人运送物品,最初主要靠背负肩扛或手提臂抱,进而采用绳曳法。后来利用所谓橇载法,进而把圆木垫在木橇之下,借其滚动而移动木橇。
这种圆木与木橇的结合,可以说是车的雏形,装在木橇下的圆木可以视为一对装在车轴上的最原始的特殊形式的“车轮”。
利用车轮滚动而行,减少了车与地面的摩擦,省人力,又可多载重物,还可以长途运输。而当这个发明轮子被安装上轴时,人们就开始利用轮子把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车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我国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车形象和实物均属商代晚期。继商车之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车实物在考古中也多有发现。
比如:西汉时期的双辕车和东汉的独轮车;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的牛车;两宋时期的太平车与平头车;明清时期的骡车。
驾马车的工具分为鞍具和挽具。鞍是鞍辔的统称,挽具则是指套在牲畜身上用以拉车的器具。
鞍具与挽具在汉代以后多有变化,或增或减,或同为一物而异名,或同为一名而异物。如清代轿车的鞎挽具就极为复杂,有夹板儿鞍子、套包、搭攀、后鞦、套靷、滚肚、嚼子、前靷、缰绳等。
马是人在陆路上的代行工具之一。我国古代单骑的马具也和马车的鞍具挽具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套完备的马具,是由络头、衔、镳、缰绳、鞍具、镫、胸带和鞧带几部分所组成。
马镫,是马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马镫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76年甘肃省武威南滩一座魏晋墓中,出土一件铁马镫,时间为3世纪左右。
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
蹄铁是为了不使马蹄受伤,用铁片制成圆的马蹄形,分两股钉在马蹄上,蹄钉像莲子形,头尖尾大,每蹄8个,在冰上行走可防滑,从此以后,“有马者均用此”,一年四季不除。
舆轿也是代步工具。《史记》曾记载,大禹治水“山行乘檋”,檋就是桥。这是古文献中对舆轿类的最早记载,只是远古的事,荒邈难稽,人们已无从考证夏代舆轿的形制了。
至今,人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舆轿实物属春秋战国时期。1978年从河南省固始侯古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发掘出3乘木质舆轿,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等部分组成。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舆轿,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肩舆”或“平肩舆”,盛唐之世的“步辇”、“步舆”、“檐子”、“舁床”,宋代的“显轿”与“暖轿”,清代的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等[阅读链接]
用车作战的方法到唐代已完全过时了。756年安禄山攻长安时,文部尚书房琯亲率中军为前锋,在咸阳县陈涛斜与安禄山之军队进行了一场战斗。
房琯是个读书人,做了宰相,他看到“春秋”上讲的都是车战,便用牛车2000乘,马步夹之,仿效古人与敌作战。敌方顺风扬尘鼓噪,牛都惊骇,又点燃柴草。
结果战败。
远在长安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沉痛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涛泽山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方义军同时死。”
水路交通工具的发明
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了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在此基础上,此后的各种弘舸巨舰、楼船方舟也陆续产生。
我国古人对单根竹木浮力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由于单根竹木浮在水中易滚动而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于是,古人就将数根并扎,以利于平稳漂浮和运载量的增加,这样可载物又可载人。
古人创制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箄”。
继编木为筏之后,《周易·系辞》中说“刳木为舟”。
“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周易·系辞》中说“剡木为楫”,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表明至迟在大约7000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3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
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大大缩短了地域上的阻隔。
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直接用木板造船,创制出新型的船,这就是木板船。
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块底板和两块板组成的最简单的“三板船”。全船仅由3块板构成,底板两端经火烘烤向上翘起,两侧舷板合入底板,然后用铁钉连接,板缝用刨出的竹纤维堵塞,最后涂以油漆。
舟船的出现原本是人类为了满足载货、运输和生产的需要,但在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舟船和马车一样,也成为战争的工具。
战舰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战舰既要装备进攻武器,又要防御敌舰攻击,所以其结构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优越得多。因此可以说,战舰是当时造船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
秦汉时期的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而且行船的动力系统、系泊设施基本完备。
从文献记载看,当时水军的战舰种类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戈船”等。
“艅艎”又称“余皇”,船头装饰鹢首,专供国君乘坐,因此又称“王舟”。战时则作为指挥旗舰。“三翼”
指大翼、中翼、小翼,即3种同类型轻捷战舰的合称。
“突冒”是一种冲突敌阵的小型战船。“戈船”是一种船上安有戈矛的战船。
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五代,我国船舶制造有两个方面值得提出来,一是沙船的出现;二是设置水密舱。
沙船是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船型。据专家考证,沙船始造于唐代的崇明岛,首尾俱方,又增强了抗纵摇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