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发明发现》(3)
传统医道——医疗卫生我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它传播至全世界,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被公认为一项“大发明”。
我国传统医学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四诊法,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瑰宝。汉代医生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醉方剂。中医学在理论体系、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外科、免疫、养生等方面的成就独步天下。
传统医学瑰宝四诊法
四诊法是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
四诊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到晋国,正遇上赵简子患重病,已经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亲人和幕僚非常担心,请扁鹊来给赵简子治病。
扁鹊通过切脉,察觉赵简子的心脏还在轻微跳动,又通过问诊,了解到当时晋国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于是断定赵简子是由于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一时昏迷,并没有死。
经过扁鹊精心治疗,3天之内,赵简子的病就好了。
这说明,扁鹊非常精通望、闻、问、切四诊法。几千年来,“四诊法”已经成为了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进行的诊法。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果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了变化,必然反映到人体外部而表现为神、色、形、态等各方面的变化。所以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以推断内脏的变化。
在具体步骤上,望诊可分为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脉络、望排出物等。望诊的重点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诊。因面、舌的各种表现,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脏腑功能变化。
闻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散发的各种气味来推断疾病的诊法。通过听声音,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听声音包括:语声、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
嗅气味分为嗅病体和病室的气味两种。其中,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病室的气味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散发的,如瘟疫病人会使霉腐臭气充满室内。
问诊是医生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情况的诊法。
问诊主要是对客观难以察知的疾病情况,如在疾病体征缺乏或不明显时,发现可供诊断的病情资料,或提供进一步检查线索;同时,可全面掌握与疾病有关的一切情况,包括病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环境、饮食嗜好、婚姻状况等。
问诊的基本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现在症状、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其中,现在症的问诊主要为:问寒热、问睡眠、问情志、问二便等。
切诊是医生用手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的诊法。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脉诊又称为切脉、诊脉,是通过对脉象变化的体察,了解体内病变的切诊方法。
按诊,是用手触摸按压病人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病变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切诊方法。
以上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判断。
扁鹊所总结出来的“四诊法”,完全符合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辩证方法等理论,这不能不令人敬佩。扁鹊也被医学界称为“脉学之宗”。千百年来,我国的“脉学”一直在百家争鸣中前行。
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撰成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
此书是对3世纪以前脉学的系统总结,共10卷,摘录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论说,对脉理、脉法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脉经》一书中,王叔和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对每种脉象的形象、指下感觉等作了具体的描述,并指出了一些相似脉象的区别。
分8组进行了排列比较,初步肯定了左手寸部脉主心与小肠、关部脉主肝与胆,右手寸部脉主肺与大肠、关部脉主脾与胃,两手尺部主肾与膀胱等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241年,宋代医学家施发著《察病指南》一书,以阐述脉学为主,兼附听声、察色、考味等诊法,是我国现存较早而系统的一部诊断学专著。
《察病指南》以论脉为主,对平脉、病脉以及诊脉原理皆根据古圣贤的遗论,加以推广补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书中以脉搏跳动的现象,创制33种脉像图,以图示脉,形象生动,别开生面。此图距今已700多年,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脉像图。
我国的“脉学”发展至明代,又有了新的突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撰的《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27种脉象,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诵记。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对学习和研究“脉学”具有参考价值。
《脉诀考证》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脉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探讨“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对研究“脉学”起到了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
[阅读链接]
悬丝诊脉指的是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就把丝线的一头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头则由医生掌握,医生必须凭借着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
《封神榜》描述说,商纣王宠妃妲已化成美女,淫乱朝纲,祸国殃民。有3只眼睛的闻太师识破了妲己的真面目,再三向纣王进谏,纣王不信。
闻太师说:“她是人是妖,我只要一切脉便知分晓。”
纣王说:“我的爱妃怎能让你这臣子诊脉?”
闻太师说:“可以悬丝诊脉。”他将3个指头接到线上,诊出妲己果真是妖精。
世界最早的麻醉剂
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醉方剂。是我国汉代医生华佗发明的麻醉方剂,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举。
腹腔手术的难度非常大。早在东汉三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就已经能够运用当时的麻醉术对病人进行一些复杂的腹腔手术。华佗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东汉时期末年在我国诞生了3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
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古代医家,如战国时期的扁鹊,西汉时期的仓公,东汉时期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关于华佗行医的记载有很多,如《三国志》: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做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
华佗本是士人,一身书生风骨。数度婉拒为官的荐举,宁愿手捏金箍铃,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在疾苦的民间奔走。行医客旅中,起死回生无数。
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华佗的医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华佗在行医过程中创制的麻沸散,在他的诸多医术中独树一帜。他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继承了原来先秦时期用酒作为麻药的经验,创造了用酒服麻沸散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