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四大发明》(3) - 文化之美·文明之光 - 曾勋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三章《四大发明》(3)

水上之友——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判别方位的简单仪器,又称“指北针”。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人们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指南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期间有许多创建,如发现并考虑到了地磁偏角现象,实现了磁针与罗盘一体化等。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等国,开启了世界计量航海新时代,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

古人对磁石的运用

指南针的前身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其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我国古人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汉武帝时期,天下众人皆知汉武帝喜爱奇珍异宝,如果能寻上一两件讨得他的欢心,这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享不尽了。

当时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特殊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

汉武帝见过很多斗棋,黄金造的、玛瑙造的、象牙造的,天下该有的他应有尽有。所以他一见到这副棋,立刻就没了兴致,不相信这个黑漆漆的铁疙瘩有什么非同寻常之处。

栾大也没多解释,只是淡淡说了一句:“陛下,你看好了。”说着,从袋子里摸出几枚棋子,往棋盘上轻轻一摆。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几枚不起眼的棋子突然好像活了一样,自动在棋盘上相互碰撞打斗起来,直看得汉武帝目瞪口呆,老半天才缓过神,忍不住连声称奇。

栾大见龙颜大悦,心里窃喜,垂手退到一边等待着汉武帝的奖赏。

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

其实,棋子相互吸引碰击并不奇怪,栾大只不过是充分利用了磁石的吸铁功能罢了,但汉武帝却不晓得这里面的道理。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

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

我国古代对磁性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比较早的,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

古代人认识磁性,是从发现磁铁矿具有磁性开始的。

古代人把磁铁矿称为“磁石”、“慈石”,又把磁铁矿中具有极强磁性的亚种称作“玄石”。

东汉时期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诗中也用过“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

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

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10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两千克重的刀器。

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古人对磁石的认识在医学上多有体现。古代先民在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比如历代都有应用磁石治病的记载。

据战国末期成书的《管子》和《吕氏春秋》记载,我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山上的一种石头具有吸铁的神奇特性,他们管这种石头叫“磁石”。

在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书中的“仓公传”便讲到齐王侍医利用五种矿物药治病的事。这5种矿物药是指磁石、丹砂、雄黄、矾石和曾青。

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药书中,讲到了利用味道辛寒的磁石治疗风湿、肢节痛、除热和耳聋等疾病。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名医别录》医药书中,也讲到磁石可以养肾脏,强骨气,通关节,消痈肿等。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药书中还讲到用磁石等制成的蜜丸,说经常服用可以对眼力有益。

北宋时期医学家王怀隐等著的《太平圣惠方》中还讲到磁石可以医治儿童误吞针的伤害,这就是把枣核大的磁石,磨光钻孔穿上丝线后投入喉内,便可以把误吞的针吸出来。

在南宋时期医学家严用和著的《济生方》医药书中,又讲到利用磁石医治听力不好的耳病,这是将一块豆大的磁石用新绵塞入耳内,再在口中含一块生铁,便可改善病耳的听力。

在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关于医药用磁石的记述内容丰富并具总结性,对磁石形状、主治病名、药剂制法和多种应用的描述都很详细。

例如磁石治疗的疾病就有耳卒聋闭、肾虚耳聋、老人耳聋、老人虚损、眼昏内障、小儿惊痫、子宫不收、大肠脱肛、金疮肠出、金疮血出、误吞针铁、丁肿热毒、诸般肿毒等10多种疾病,利用磁石制成的药剂有磁朱丸、紫雪散和耳聋左慈丸等。

总的说来,在各个朝代的医药书中常有用磁石治疗多种疾病的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研究和利用,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原始基础。事实上,指南针的发明,就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

[阅读链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造阿房宫。据说,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的,也叫“却胡门”。

磁石有吸铁的特性,如果有人穿着盔甲或身上暗藏兵器入室,那就会被磁石门吸住,这样,秦始皇住在里面,就不怕有人去暗杀他了。

秦始皇曾经3次遇刺,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公元前218年博浪沙遇刺;公元前216年“逢盗兰池”,因此他想到一种防范措施。秦始皇利用“磁石召铁”的性能,“以磁石为门”也算是别具匠心的一种创造。

司南的发明及运用

古人把磁石比喻为“慈母”,后人则称它为“吸铁石”

或“磁铁”。磁铁的用途很广,早在战国时,就已被人用来做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了。

司南是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勺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

相传在4000多年前,在北方中原地区,黄帝和蚩尤发生“涿鹿之战”,战斗持续了半年没有分出胜负。

应该说,黄帝在这场战斗中能够取胜,因为他的部落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而且他代表着正义。

但是,每当战斗即将胜利之时,总是有大雾迷漫四周山野,让人辨不出方向,所以总是前功尽弃。黄帝决定派人探个究竟,这雾到底是怎么引起的。

于是派一个重要将领随自己上山,侦察蚩尤部落的动静。

黄帝等人到了山上后,各处山谷里晚霞即将落山,雾悄然弥漫山头,好像一个恶灵,寻找安息之处,缓缓飘来。只见浪潮起伏,互相追逐,犹如险恶的海面上的波涛,慢慢封闭了所有景物。

就在黄帝准备命令返营时,身边的大将突然发现了一个奇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