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四大发明》(1) - 文化之美·文明之光 - 曾勋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一章《四大发明》(1)

文明之母——造纸术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我国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西汉时期,轻便廉价的书写工具纸被发明出来了。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我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作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人类文明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

我国最早的纸张

我国最早的纸在考古发掘中已有发现,表明早期造纸术源于生产实践。如发现有植物纤维纸,丝绵做成的薄纸,还有通过蚕丝加工时的漂絮法得到的丝片等。

早期纸原料及制作方法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重要开端,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造纸技术走向成熟。

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两人都被召入了后宫,得到了汉成帝刘骜的宠幸,一个当了皇后,一个当了昭仪。

宫中有个女官叫曹伟能,生了一个孩子,按说应该是皇子。

赵昭仪知道了,就派人把伟能的孩子扔掉了,并把伟能监禁了起来,还给她一个绿色的小匣子,里面是用“赫蹄”包着的两粒毒药,“赫蹄”上还写着:告伟能,努力饮此药……就这样,伟能被逼服毒而死。这张包着药还写上字的“赫蹄”,东汉时期著作家应邵解释说,它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

原来在西汉时代,我国已经能制作丝绵了。制作丝绵的方法是把蚕茧煮过以后,放在竹席子上,再把竹席子浸在河水里,将丝绵冲洗打烂。丝绵做成以后,从席子上拿下来,席子上常常还残留着一层丝绵。

等席子晒干了,这层丝绵就变成了一张张薄薄的丝绵片,剥下来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这种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丝绵纸。

后来,在陕西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附近发现了一座西汉古墓,墓中发现了数张包裹着铜镜的暗黄色纤维状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黏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有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0.1米。

后来经过化验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做不规则的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这说明古人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

根据这一发现,考古学家认定,这就是西汉时期麻类纤维纸,并将其命名为“灞桥纸”。灞桥纸色暗黄,后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灞桥纸虽然质地还比较粗糙,表面也不够平滑,但无疑是最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至2世纪。这一发现,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灞桥纸发现后,后来又有了新的发现。在陕西扶风中颜村发现了一个残破的陶罐,里面有一些铜器,后通过清理,发现陶罐里装的都是些西汉时期做装饰的铜饰件,还有一些西汉时期通用的铜钱。

在清理过程中发现,有三个与一个铜饰件锈在一起的东西。其中锈在一起的铜钱,没想到里面的东西是一团黄颜色的纸状物,展开以后,共有3块。

这些纸状物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铜饰件分底座和盖子两部分,而盖口并不平,将纸状物塞入其中便可使盖子平整地盖在上面。也正是由于铜饰件两部分的密封,才使得纸状物得到了很好密封,从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后经鉴定,这几块纸状物完全符合纸的特征,是名副其实的纸。后经过断代研究,发现出土的铜饰件都是西汉时期以前非常流行的装饰物,而西汉时期以后却使用得很少,而这些铜钱也是在西汉时流通的。

更为重要的是,装这些东西的陶罐也是西汉时期的,如果这些文物是后人装进去的,不可能找来一个西汉时期的陶罐来装。如果确定这些文物是从西汉时期保存下来的,那么被密封在铜盖里的纸肯定也是西汉时期的纸。

通过初步判定,这些纸是西汉早期的纸。虽然这些纸与现代纸相比显得比较粗糙,但是它比灞桥纸无论从工艺水平和制作质量来看,要成熟得多,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生产的纸了。后来将从扶风出土的古纸依据出土的地名,定名为“中颜纸”。

后经鉴定,这几张纸是西汉时期汉玄帝和汉平帝之间的物品。由于纸是作为衬垫物在锈死的铜饰件里面发现的,隔绝了外部环境的破坏,具备了长期保存下来的条件。

这次的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关于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可以从后来蔡伦造纸向前推进100年至300年。事实上,如果从纸的原料上考察,我国造纸的历史更为久远。

那是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太笨重,书写材料又有了新的发现。

我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从远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和缫丝了。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和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就可用于书写了。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是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表明了我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了造纸中的打浆。

特别是在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十分旺盛,除了丝绵纸外,麻类植物纤维造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了应运而生。

对于西汉时的麻类植物纤维纸,后来北宋时期的官员苏易简在所著的《纸谱》中说道: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当时人工造纸,先取质量柔韧的植物类纤维,煮沸捣烂,和成黏液做成薄膜,稍干后用重物压之即成。

此外,我国古代还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阅读链接]

我国古代字画的物质载体大体上经历了陶土、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几个阶段。每一种载体的材料和形式变化,其中影响至今的西汉时期纸张有2000多年历史。

汉代是我国书画用具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期,因为笔、墨、研、砚等书画用具虽然起源于先秦时期,但至汉代时期才由于纸的发明,开启了我国书画载体的转变之路,从而导致这些书画用具开始朝着适应纸质的技术方面改进,并形成了以“文房四宝”为核心的书画用具体系,影响至今。

蔡伦改进造纸术

在古代,人们书写多用竹和帛。由于简牍笨重,缣帛昂贵,不适合老百姓用来记载文字,于是,人们就一直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

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皮、废麻、破布和旧渔网等原料制造出了一批纸,人们称为“蔡侯纸”。蔡侯纸的出现,使人类跨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标志着纸张正式开始代替竹和帛。

我国纸张原材料的发明虽然很早,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那时官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严重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到了东汉时期,造纸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才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那是汉明帝刘庄永平四年,在湖南的耒阳,有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出生了一个小男孩,父母给他取名叫蔡伦。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但他聪明伶俐,很会讨人喜欢。

汉章帝刘旭继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15岁。

蔡伦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入宫第二年任小黄门,后升为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再后来,蔡伦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地位与九卿等同。

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在任职期间,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

103年,京师洛阳一连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刚过蔡伦就去民间探访,这一次他来到了洛阳城外的洛河附近的缑氏镇,向当地的工匠讨教一些技艺。

蔡伦在路过洛河边的时候,有好几棵大树腐烂倒地,树上还缠绕着一些破渔网,而在这些破树上,他惊奇地发现了一层和以前的纸“赫蹄”很相似的东西。他拿着这种东西向当地的村民求教。

当地的村民告诉他,这三年来京师年年下大雨,导致洛河水位上升,河边的一些树全部浸泡在河水里腐烂,过了几个月树上就会自然形成这种东西。

难道这是树皮形成的东西?蔡伦忽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他苦苦寻找了数年的东西!于是蔡伦就在洛河边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作坊,用树皮开始了他的实验。

为了模拟树皮腐烂的方式,蔡伦在洛河边上修了一个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将树皮投入池中浸泡;为了模拟树皮日晒雨淋的方式,他有将树皮放在太阳地下暴晒。经过这两道工序后,树皮变得脆弱,然后,用石臼将树皮捣成浆,又做成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