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故人
汴京的铁塔行云,金池夜雨,依旧是繁华瑰丽。宝津楼上雕栏画栋,高台平座,斗拱飞檐如昔。
长桥卧于清波之上,金池秋日里,夜雨打金荷的胜景,依旧是文人墨客,痴男怨女的向往之所。
当然,倘若是来年春及之时,或登临高楼凭栏依窗,或立于金池水畔游目骋怀,丽日和风相映,金明池水碧蓝连天,也另有别样情致。
距离九宾之礼三年后,汴京的“文艺”圈子,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动。
当初的京城第一公子柳阮君,身陷五石散风波之后,如日中天的名声从此一蹶不振。
据传言,自那日之后,这位柳公子便像是突然换了个人,整日寻花问柳,饮酒作乐,再无半点往日的风采。
而那位名满京城的天下第一歌姬,锦轩仙子则依旧白衣如仙,凌驾绝地,不食人间烟火。
让汴京人大惑不解的是,在迎宾宴上,以一首《水调歌头》一举夺魁的沐迎初,却从此之后,深居简出,一时被汴京文人士子,引为嗟叹。
关于此中缘由,汴京的“文艺”圈子对此,也有着诸多猜测。
有人说,是因为青衫先生离去,沐迎初少了助力支撑,对汴京的词家的作品,又不屑一顾,故此缺乏新作问世。
亦有人说,青衫先生不辞而别,让沐迎初黯然神伤,从此心无旁骛,不问红尘。
不论是哪个版本,却都与那位神秘的“青衫先生”脱不开关系。
当然,这三年的时间里,汴京的后起之秀,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中不乏有惊才绝艳之辈。
不知是哪一位好事者,闲来无事,弄出了一个“汴京人杰榜”,根据其人才学根基,罗列出三十六位年轻俊才的排名。
当然,这名次也会根据榜中俊才的才学精进,而有所变动。
除此之外,才俊间的彼此艺业切磋,也是排名更替的重要原因。
尚书府。
头戴青帽的小厮,立在石阶上,神情肃然。
他的目光在门前官道上来回逡巡,目光落在面色各异的行人的身上,不免露出些高门阔府的颐使之气。
正当此时,街角的某处,一个青衫磊落,身形清瘦却硬挺的青年朝着尚书府的门前走了过去。
他的嘴角噙着一抹微笑,脚步不急不缓,表情从容不迫,似带着些许出尘之意。
虽然他的样貌身形并不出众,可是身上隐而不发的内敛沉静的气质,却似乎与周围的普通大众,有些格格不入。
缓步走到石阶前,青年站住了脚,抬起目光,落在那青帽小厮的身上。
“不知尚书大人是否在府?”
见他在眼前站定,又开口询问,这青帽小厮顿时愣了愣,上下打量了几眼,不由道:“阁下是?”
“在下的名姓不提也罢,只烦请通报尚书大人,说有故人来访便是!”
青年面带温和笑意,声音淡然。
那青帽小厮更是有些讶异,自家老爷身份地位崇高,虽然郊游甚广,可认识的无不是达官显贵。
眼前这家伙不过是一介布衣,怎么会与老爷有交情?
何况,眼前的这家伙如此年轻,与尚书大人相差悬殊。
青帽小厮略一迟疑,便回过神来。
他看了一下青年,脸上那淡然不波,看上去透露着几许高深莫测的表情,顿时也有些吃不定真假。
心中暗自计较,先去通禀一声,倘若尚书大人不认识这厮,再把他轰出去不迟。
“那便请先生稍待!”
青帽小厮点点头,转身朝着府内快步走了进去。
高檐之下,朱漆镂空雕刻的大门敞开。
沐白允面含微笑,坐在上首。
其余几个中年男子,依次列坐,都是一身锦衣华服,腰环佩玉。
中间是一张茶几,一个少女将炙烤后的茶饼,研磨成粉状。
煮茶的陶瓷水器中,甘冽的山泉水,在果炭的热力下,边沿涌起微微的细小气泡,细微的破裂声,被陶瓷水器放大了不少。
少女一面投入些许沙盐,一面用舀子调味。
几个人则是望着她这不温不火,带着别样韵味的动作,不时开口攀谈几句。
“老爷!”
刚刚走到门边的小厮,微微躬身垂首,语气恭敬。
众人闻言,不由都将视线望向了门口。
沐白允微微皱了皱眉,轻声道:“何事?”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回禀老爷,门外有位客人来访。”
小厮赶忙答道。
沐白允眉头皱的更紧,呵斥道:“我不是吩咐过你,今日不见外客,你莫非没听见么?还不快退下,休要再来打搅几位大人的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