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被人欺负
当袁崇焕死亡的消息传来之后,这些帮派的人心有不甘,但也还是在军中待着,可是他们怎么知道,迎接他们的即将是猛烈的打击,这些帮派的青壮年直接是被皇太极的大军全部歼灭。失去了自己的这些青壮年之后,这些帮派直接是人才断层,只有年纪大的,以及年纪小的孩童,于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帮派带头人直接将这些所有的帮派都给融合了起来,组成了天地会对外宣称洪门,但是因为人力的不够,所以他们全部都沉入暗中到处发展,吸收青壮年加入自己。
正在他们暗中发展实力准备再次浮出帮扶大明王朝的时候,大明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是轰然倒塌,直接被皇太极以及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给灭掉了,大明王朝已经改名叫做大清王朝了。
名族大义告诉他们,这不是他们汉人的政权,他们不甘心,一心想着反清复明,于是一部分人转向了台湾,联合了台湾的郑家,就这样一直到了康熙时,郑成功的侄子郑君达偕妻,妹投居少林寺。
但是作为敏感人物的郑君达想的太过于理所当然了,后清帝原本就对郑家怀有敌意,再加上耳边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们的吹的耳边风,清帝终于是动了杀心,直接派兵围攻少林寺,由于内奸出卖,少林寺被焚,自己全家死亡,就连天地会的人也只有蔡德忠,等几个人得以逃脱。
蔡德忠等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湾口幸有勇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林大江五人掩护得脱,此五人之后也是召集了许多反清复明的人加入了洪门,之后这五人在洪门中被称为“中五祖”。
此后吴天成等随同蔡德忠等至南方,途遇清兵追迫,又被惠州宝珠寺和尚吴天佑,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五人救护脱险,此五僧洪门中称为“后五祖”。
蔡德忠等十几人之后遇上了让天地会大兴之人陈近南,陈近南是翰林院学士,湖北人,因反对清帝焚烧少林寺,力谏无效辞官云游,这中后“五祖”再加上陈近南,天地会的兴起终于来了。
陈近南经常组织各地的洪门义士举行秘密会议,商讨反清复明的大计,于是久而久之,陈近南便成了湖广一带的洪门主持人,之后虞越来越多反清复明的人假如到了陈近南的组织之中形成了一个团体。
洪门团体形成后,陈近南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将这团体直接发展成了军队,眼见时机愈发的成熟,陈近南终于是发动了战争,直接由湖北襄阳进军,连战皆捷,但到了武昌,被清军大败,损失沉重,直接伤筋动骨。
得知和这个消息之后陈近南不得已,于是退守襄阳,三个多月不得进展,由是改变战略,分散部众,到各地自行开山立堂,以图日后发展,再行分合,临别时并以一诗作为日后相会时的证词。
其诗词是“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洪英无人知,此事传与众兄弟,后来相会团圆是。”
这些堂口也是直接就分散开来,之后陈近南也是郁郁寡欢,不久之后就死了,于是天地会就变成了无主帮派,所以反清复明这句话就直接成了一句空话,之后的二百年里边没有一个人在提过反清复明。
所以这些堂口就各自为政,之后的三合会,哥老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的。
虽然这些堂口都各自为政,但是他们从来不曾忘记过当初天地会成立的初衷,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一切都是为了名族,所以之后清朝腐败,被外国欺负的时候,他们又再一次合体了,这次不再是天地会了,而是洪门。
整个洪门的人投靠了孙中山,在孙中山先生发动的辛亥革命中洪门力量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为了名族大义在积极地活动着,奉献着他们的心血。
之后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盗取了,并且袁世凯意图复辟,所以洪门就直接退出了袁世凯的阵营,之后的中日战争也是在各方面开始援助两党。
洪门的存在并不是如同李青玉这些家伙弄出来的什么青玉帮能够相提并论的,洪门有着名族大义,从来不会做出危害人民祸害国家的事情,名族出现危机的时候也是会勇于献身的,所以这也是国家能够容忍它的存在的原因之一。
只是我在想,洪门与青玉帮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两个帮派,这到底是怎么才能够引起这种冲突的呢?
“你们是怎么惹到了洪门这个大家伙的?”
听到我这一说,白浩也是摇了摇头,深深的叹了一口气之后说道。
“色字头上一把刀啊,古人诚不欺我。”
咳咳,色字头上一把刀?这是在说谁?李青玉吗?
“李青玉?”
“是帮主的二儿子李明洋惹出来的事情。”
“李明洋,这可是你们青玉帮的宝贝儿啊,居然会给你们找事情做?哈哈。”
原文在六#9@书/吧看!
李青玉有两个儿子我是知道的,大儿子李明亮是个草包,干事情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基本上都是不经过脑子的,从来不管后果是什么,因为自己的父亲是青玉帮帮主李青玉,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让父亲来解决,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小的时候和父亲李青玉一起吃过苦,经常被人欺负。
后来李青玉发达之后这个李青玉的大儿子李明亮心中的暴戾之气就变得越发的放肆起来,直接是利用父亲李青玉的势力将以前欺负过自己的人全部都给报复了一遍,其中还有一个是个女的,直接是被这个家伙给叫了一大群男子将其残忍的先奸后杀了。
李明亮的这种做法直接是引起了一阵震动,要知道引出这种震动之后的人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但是最后李明亮却是毫发无损了,这些都是因为李明亮的二弟李明洋的聪明才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