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信念:生命的支柱
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
对孩子的梦想要支持,而不可用冷嘲热讽将之摧毁。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因他人而轻易改变。美国某个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一位犹太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个题目,在他的簿子上,飞快地写下他的梦想。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庄园,在壮阔的土地上植满如茵的绿草。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外,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有住处供他们歇息。
写好的作文经老师过目,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被划了一个大大的红“x”,发回到他手上,老师要求他重写。小朋友仔细看了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便拿着作文簿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他:“我要你们写下自己的志愿,而不是这些如梦呓般的空想,我要实际的志愿,而不是虚无的幻想,你知道吗?”
小朋友据理力争:“可是,老师,这真的是我的梦想啊!”
老师也坚持:“不,那不可能实现,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写。”
小朋友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愿意改掉我梦想的内容。”
老师摇头:“如果你不重写,我就不让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
小朋友也跟着摇头,不愿重写,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个“e”。
事隔30年之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旅行,在尽情享受无边的绿草,舒适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余,他望见一名中年人向他走来,并自称曾是他的学生。这位中年人告诉他的老师,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犹太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老师望着这位庄园的主人,想到自己30余年来,不敢梦想的教师生涯,不禁感叹:“30年来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绩改掉了多少学生的梦想。而你,是惟一保留自己的梦想没有被我改掉的。”
《塔木德》中说:不要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想,因为只有你才对自己的梦想享有发言权。你认为它值得追随,值得实现,它便具有了那份意义。并且,不要让现实篡改了你的梦想,不要因为困难轻易放弃。经过努力而没有实现梦想的人并不失败。因为他心底的坚持使他更值得尊敬。
不害怕,人生才会精彩绝伦
怯懦者安于平凡,不敢跨越雷池一步,因此永远无法享受精彩的生活。克服生命中的恐惧,勇敢地活出自己吧。
《不带钱去旅行》的作者麦克·英泰尔是一个犹太人,他原本只是个平凡的上班族,就在37岁那一年,他做了一项疯狂的决定。他放弃了收入丰厚的记者工作,并将身上仅有的3美元捐给街角的流浪汉后,只带了干净的内衣裤,从阳光明媚的加州出发,以搭便车的方式走遍了整个美国。
然而,这个决定,竟是他在精神快崩溃时所做的仓促决定,而这趟旅程的目的地,则是美国东岸北卡罗莱纳州的恐怖角。
一切缘起于某个午后,他莫名地哭了起来,因为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就要死了,我会不会后悔?”
停顿了一会儿,英泰尔肯定地说:“会!”
面对一直以来平顺的日子,他发现,生活中从来没有激起过丁点火花,甚至连一场小赌注都玩不起。
继续回想这30多年的时光,他又发现,因为个性懦弱,即使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却因为“害怕”两个字,而一再退缩。
不断地回想、反省,他懊恼地对自己说:“什么都怕,活着能干什么?什么都听别人的,活着有什么意义?”
当他强烈质疑着自己的存在价值时,忽然鼓起勇气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突破这一切!”
一个什么事都担心、害怕的人,要独自来到传说中的恐怖角,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特别是当亲友们还语带恐吓与嘲讽地说:“你确定自己行吗?这一路你恐怕会遇到各种麻烦,你一定很快就会退缩。”
“不会的!”英泰尔对亲友们说,也向自己保证。
凭着一个冲动的决心和一份坚强的毅力,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一件事的英泰尔,真的成功了,他仰赖了82位从小到大最害怕面对的陌生人,完成了4000多英里的路程,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一毛钱也没有花的英泰尔,在成功抵达目的地时,立即对着那些等待他的人们说:“我不是要证明金钱无用,这项挑战最重要的意义是,我终于克服了心理的恐惧!”
望着“恐怖角”的路标,英泰尔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恐怖角一点也不恐怖,这就像我的恐惧一样,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过去实在太胆小怕事了。”
我们都希望梦想能够实现,更希望能拥有精彩的人生,然而,当我们准备迈出步伐时,难免会像英泰尔一般,犹豫半天,“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万一出现问题,要怎么解决?”
步伐都还没有迈出去,心中就开始想象跌倒的姿势,当然只能在原地踏步,然后一再地懊恼机会的错失。
别再给自己那么多的恐吓,唯有亲自体验,你才会明白英泰尔的体会,“原来,一切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困难。”
德国犹太诗人海涅曾经写道:“命运并非是一种选择,我们不应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勇于突破,就没有难得倒自己的事。同时,也不要害怕未来的不可预测,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不在于预知,而在于一再地挑战未知。
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犹太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犹太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在给以色列首脑的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以色列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告诉你的孩子: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成功的捷径
成功其实没有所谓捷径可循,唯一的办法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大卫统治时期,犹太国有个叫奈哈松的人,一心想成为一个人富翁。他觉得成为富翁的最短的捷径便是学会炼金之术。
此后他把全部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用在了炼金术的实验中了。不久以后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家中变得一贫如洗,连饭都没得吃了。妻子无奈,跑到父亲那里诉苦。她父亲决定帮女婿改掉恶习。
他让奈哈松前来相见并对他说:“我已经掌握了炼金之术,只是现在还缺少一样炼金的东西……”
“快告诉我还缺少什么?”奈哈松急切问道。
“那好吧,我可以让你知道这个秘密。我需要3公斤香蕉叶的白色绒毛。这些绒毛必须是你自己种的香蕉树上的。等到收齐绒毛后,我便告诉你炼金的方法。”
奈哈松回家后立刻将已荒废多年的田地种上了香蕉。为了尽快凑齐绒毛,他除了种以前就有的自家的田地外,还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当香蕉长熟后,他便小心地从每张香蕉叶下收刮白绒毛。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则抬着一串串香蕉到市场上去卖。就这样,10年过去了。奈哈松终于收集够了3公斤绒毛。这天,他一脸兴奋地拿着绒毛来到岳父的家里,向岳父讨要炼金之术。
岳父指着院中的一间房子说:“现在你把那边的房门打开看看。”
奈哈松打开了那扇门,立即看到满屋金光,竟全是黄金,她的妻子儿女都站在屋中。妻子告诉他这些金子都是他这10年里所种的香蕉换来的。面对着满屋实实在在的黄金,奈哈松恍然大悟。
如果把捷径理解为一蹴而就的话,成功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如果把捷径理解为到达成功最短的距离的话,成功的捷径就是我们脚踏实地的奋斗,扎扎实实的努力!
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有时候需要的只是持久的耐心,把人人都能做到的简单的事情持续做下去,日积月累,你就成功了。
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职业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