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1) - 养成好习惯的150个智慧故事 - 青卿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5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1)

第25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1)

坏习惯大盘点

上课不爱提问;迷信权威;

遇事不思考,人云亦云;

做事情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思想;

缺乏好奇心,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想成功就要善于思考,想优秀就要敢于质疑。如果你不培养这样的习惯,那么成功、优秀永远与你无缘。

成功需要思考,优秀缘于“质疑”

法国著名的自然学家约翰·亨利·费伯勒曾用一些被称作“宗教游行毛虫”的小动物做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实验。这些毛虫喜欢盲目地追随前边的一个,所以得了这个名字。

费伯勒很仔细地将它们在一个花盆外的框架上排成一圈,这样,领头的毛虫实际上就碰到了最后一只毛虫,完全形成了一个圆圈。在花盆中间,他放上松蜡,这是这种毛虫爱吃的食物。

这些毛虫开始围绕着花盆转圈。它们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晚又一晚。它们围绕着花盆转了整整七天七夜。最后,它们全都因饥饿劳累而死。

一大堆食物就在离它们不到6英寸远的地方,它们却一个个地饿死了。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它们按照以往习惯的方式去盲目地行动。

费伯勒的笔记本里有这样一句话:“在那么多的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它就能改变命运,告别死亡。”

许多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对生活提供的巨大财富,只能收获到一点点。尽管未知的财富就近在眼前,他们却得之甚少,因为他们盲目地、毫不怀疑地跟着圆圈里的人群无目的地走着。

他们随波逐流,只是因为“事情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在这个方面,他们的行为就像“老男孩”遇到的事情一样可笑。

“老男孩”的妻子派他去肉店买火腿,他买回来以后,妻子问他为什么没让肉店老板把火腿的尾端切去。

“老男孩”问她为什么要切掉火腿尾端,她回答说她的妈妈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这个理由足够充分了。当妻子的妈妈来探望他们时,他们问她为什么总要切掉火腿的末端,她回答说因为她妈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妈妈、女儿和“老男孩”决定打电话给祖母,以解开这个三代之谜。祖母回答说那是因为她的烤肉架太小了,放不下整个火腿,所以要切掉一块。

好习惯加油站

盲从是缺乏思考,不敢质疑的表现。如今,很多青少年已经或正在做一些没有理由的事情,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明天该怎样做,其做事的惯例就是:漫无目的地盲目行事。殊不知,想成功就要善于思考,想优秀就要敢于质疑。如果你不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成功优秀永远与你无缘。

相信自己的判断

享誉世界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参加一次在欧洲举办的指挥大赛。进入最后决赛时,他是三名选手中最后一个上台的。评委会给他一张曲谱。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章。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

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难堪。在这庄严的音乐厅内,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还是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评委们立即站起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前两位选手也发现了问题,但是他们以为评委都是权威,一定是自己的判断不准确,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盲从权威,因而获得了大赛桂冠。

好习惯加油站

所谓的权威,原来也是普通人,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潜心钻研后,才成为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然而他仍然是人类,不可能不出现错误。

迷信权威的人往往是因为不够自信,其实,很多时候,当你怀疑出现错误的时候,可能就是真的错了。把你的怀疑说出来,不要被权威的光环吓倒,这样,你才会离真理更近一步。青少年朋友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这种不迷信权威的自信心。

想人之不敢想,问人所不敢问

爱因斯坦从小爱动脑筋,他常常想人之不敢想,为人之不敢为。

有一天,爱因斯坦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书。而他爸爸要他把一张刚买来的油画挂到墙上去。他心不在焉地将梯子靠在墙上,将油画拎着,自己爬上梯子,由于他的心思还在书本上,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屁股跌得生痛。忽然他眼前一亮:人为什么从高处掉下来是垂直线而不是打斜的呀?他缠住爸爸妈妈一个劲地追问,爸爸妈妈答不出,这个问题便老在他脑子里转,促使他不断地观察、实验、思索。长大后,他得出了一个物理学界划时代的定理:“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程运动的。”

爱因斯坦上小学不久,老师在教室里教加法。他拿出一个苹果,又拿出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几个苹果?”

“两个。”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回答。

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上1+1=2。

爱因斯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1加1也等于1。”同学们哄堂大笑。爱因斯坦不慌不忙,从袋里掏出两块小软糖,把它们用力捏在一起,说:“你们看,1加1不是还是等于1吗?”

同学们先是一愣,后来都开心地笑了。

老师和气地说:“两块糖粘在一起,是一块,可那是一大块。”

爱因斯坦说:“一大块也是一块啊。”

教师被问住了,摊开手,耸耸肩,只是轻轻嘟哝:“对,一大块也是一块……”

有一次上手工劳作课,同学们各自施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在自制的物品上,快要下课了,有的交出用黏土捏成的鸭子,有的交出用碎布做的洋娃娃,还有的交出用色蜡捏成的水果,唯独爱因斯坦什么也没交。

第二天,在老师的追问下,爱因斯坦才交出一个简单粗陋的小凳子。老师看了很不高兴,摇着头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丑陋的凳子了。”同学们也向爱因斯坦投去嘲笑的目光。

爱因斯坦站起来坚定地回答:“有,有比这更坏的!”说着,他从桌子下面拿出两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解释道:“这两个凳子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交出的这只,是我第三次制作的,虽然它还不能让人满意,可总比前两只要好些。”

老师拿起这3只小板凳看了一会儿,他暗自想:这孩子不简单,他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一种可贵的素质。

好习惯加油站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提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去积极思维、积极主动地提问。学会提问,须经历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

对一个青少年而言,学会提问更是学习积极主动的表现,有疑而问,由问而思,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相反,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你的学习过程还不够深入,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还不到位。

如果我们能像爱因斯坦那样善于动脑、善于思考,能想人之不敢想,问别人所不敢问,为人之不敢为,那么我们也能激发内心的潜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问号成就的辉煌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