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以十开头的成语接龙(3)
第31章以十开头的成语接龙(3)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厉兵秣马
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go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后来人们引用“厉兵秣马”表示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准备作战,也常常用来比喻积极进行准备工作。厉,磨刀;秣,喂牲口。
十里长亭
成语接龙连连看
追根溯源学成语
十里长亭: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
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立地成佛: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佛头加秽: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秽言污语: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话。
语真语切:言辞恳切,情感真挚。
切磋琢磨: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磨刀擦枪:形容作战前的准备工作。
枪林弹雨: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片甲不留: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留有余地:比喻说话办事留下可以回旋的地方。
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齐烟九点: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点头哈腰: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腰金拖紫:比喻身居高官。金,金印;紫,紫绶。
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来者不善:善:亲善,友好。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径一周三:径:圆的半径;周:圆的周长。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3,比喻两者相差很远。
三坟五典: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典身卖命:典当身体,出卖性命。指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命蹇时乖:蹇:一足偏废,引伸为不顺利;乖:不顺利。指命运不济,遭遇坎坷。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
乖嘴蜜舌: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好人的甜言蜜语。
诗词小游戏
绿
遍
山
原
白
满
川
子
规
声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