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组建班底,新的命题,以及婚礼 - 激荡1979! - 泥白佛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激荡1979! >

第428章组建班底,新的命题,以及婚礼

第428章组建班底,新的命题,以及婚礼

今天魏明是在华侨公寓住的,小红也在。

她心情不太好。

“哥,你说我还算神童吗?”

“咋的了。”

魏明端坐在电脑前,正在创作新的英文小说,《第九区》的收尾工作结束后梅琳达就要自立门户了,自己得给她写一部能好卖的英文小说。

小红拿着一份《中国青年报》,让他看上面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叫秦志斌的15岁华裔美国儿童考上了剑桥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标题上大大的“神童”两个字刺痛了小红。

“我今年16岁了,才大二,就算明年考上斯坦福的研究生,那也17岁了,比人家大两岁呢!”

魏明哈哈一乐,就这。

他拉着小红坐在自己对面:“你的聪明肯定是没问题的,哪怕是在人才如云的清北也是拔尖儿的人才,而你要等到17岁才能读上研究生,不是因为你比他笨,而是因为你小时候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你现在追赶也不迟啊,努努力争取20岁博士毕业,当个大学教授。”

二十岁的大学教授?魏红想一想都觉得兴奋,顿时有了目标。

“嗯!哥,我明年就去美国读书,到时候你陪我!”

“肯定的啊,我怎么能放心你一个人在国外呢。”

把魏红哄走后,魏明拿着那份报纸细看起来。

青年报如此大张旗鼓地报道一个海外华人的神童,这肯定是一种信号,估计很快少年班的就要在全国开花了。

现在其实只有中科大才有少年班,那是78年在李政道的倡议下建立的,为的是给祖国储备高端科技人才,后来这些高端人才有的成了美国的人才,有的回国当了教授或者创业,还有出家为僧的。

而秦志斌的报道在中国走红后,全民掀起神童崇拜,清华北大等名校纷纷跟进开办少年班,父母们都在为“制造”神童而着迷,自然也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魏明继续写自己的小说,第二天一大早,他接到了梁晓生的电话。

“魏老师,我们于厂长回来了,她请你过来聊聊。”

魏明:“好嘞。”

今天太阳很好,魏明骑上座子有些发烫的摩托车来到了北影厂大院里的儿影厂。

当他走进于兰厂长的办公室时,发现汪阳厂长竟然也在,另外还有一个是跟他有过几面之缘的上影副厂长石方禹,他一个上影厂的人跑到这里来干嘛?

不过三位厂长一起面对魏明,这是要三堂会审啊,魏明知道,这样的阵容不管成与不成,今天肯定会给自己一个说法。

汪阳厂长首先开口道:“昨天文化部刚刚开了一个会,以后石方禹同志就是文化部下属的电影局局长了,七月一号正式履新,所以老于跟我说起你这件事,我就把石局长一起叫来了。”

前几天还在跟龚樰聊《大桥下面》的石副厂长这就成了电影局局长,本以为他会接上影厂徐桑楚的班,没想到接过了电影局这一摊子事。

石方禹笑道:“咱们跟魏老师都不陌生,就开门见山吧,我听于大姐说,你要自己导演这部《放羊班的春天》。”

“是的。”

石方禹看了看左右两位:“难怪不肯交给谢进导演,原来是这个原因啊,那谢导输得不冤。”

于兰笑道:“原来还有这段往事?”

汪阳也道:“看来打从一开始你就想着自己拍了。”

魏明点头,确实如此,他不会做全职导演,可如果玩玩票的话,他觉得这部自己写的小说很合适,简单,纯粹,传递了自己喜欢的价值观。

石方禹又道:“不过你怎么证明自己能拍好这部电影呢,毕竟拍电影的投资可不小,每个制片厂的生产指标也很珍贵,我们怎么能放心由着你一个外行来操作这个项目呢,如果传出去,恐怕其他导演会有不服吧。”

魏明道:“拍好我确实不敢保证,毕竟在我心中好电影的标准很高,在我看来,全国每年生产一百来部电影,能符合这个标准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大部分也都是滥竽充数的。”

嚯,这个说法一出,三位厂长面面相觑,果然不愧是魏明魏老师啊,辛辣!

但他们倒也不觉得夸张,魏明常去香港,也出过国,是见过大世面,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他对优秀的标准高一些也没什么奇怪的。

不过能直接说出来还是很厉害,回头得给他写到回忆录里。

魏明:“能否拍好是导演、演员、摄影、美术等所有剧组成员协同合作的结果,我不敢保证,但起码拍出来我是能够保证的,剧本里有我画的分镜头,那可以算做我电影基本功的体现吧。”

于兰把那些分镜图稿拿出来给汪厂长和石局长瞅了瞅,两人眼中果然流露出惊艳之色。

汪阳直接问:“你什么时候学的啊?跟谁学的?”

“就跟我写小说一样,自学成才,”魏明道,“当然,这里面谢进导演、王好为导演功劳很大,在观看他们拍《牧马人》《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偷师,而且我平时喜欢玩相机,所以基本的构图和光学原理我还是清楚的,我从电影学院借过不少导演和摄影方面的教材,只是静态的相片已经无法满足我了,所以我想拍电影。”

在魏明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强烈意愿后,三位老人沉默了,拍板这件事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如果是在上影厂和北影厂这样的大厂,基本不可能,导演们争夺拍摄机会争的太厉害了,怎么可能儿戏地让一个作家当导演。

儿影厂是新创办的,人员简单,会好一些,但也需要面临全国电影厂和导演的审视,一旦魏明把这个项目玩砸了,他拍拍屁股继续去写小说赚外汇,没什么损失,但决定这件事的领导少不了要承担相应后果。

见他们都不敢下决心,魏明继续道:“其实作家做导演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法国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也不是学导演的,他最早是写影评出身的。还有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从十几年前开始她就开始自编自导了。”

汪阳笑道:“好家伙,连戈达尔都知道,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也看过?”

这些基本都是只有电影学院的学生才能偶尔能接触到的,国内根本没有正式引进。

魏明道:“在香港和美国的时候我没少看录像带,好莱坞商业大片,法国新浪潮,日本黑泽明,香港功夫片,没有一百部,大几十部也是有的,而且也没少在片场观摩。”

于兰厂长道:“你刚刚说的戈达尔、杜拉斯他们拍的基本都算是作家电影,这种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拍摄没计划,想到哪拍到哪,需要靠灵感推进,尤其你之前连短片都没拍过,万一你拍着拍着拍不下去怎么办?”

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旁边的石局长和汪厂长也点点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