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终身为敌
第132章终身为敌
所有曾经的故事,说起来,都只是一次次不堪的经历,道尽辛酸,吐尽无奈,换来的却只是仰天的叹息。那忠心体国的,终没有好下场,那陷害忠良的,却也同样为国捐躯。人之正邪奸恶,谁人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
为之效死命的长官,可以一下子把人打进十八重地狱,敌对的仇人,却可以大度对己,到底谁人是仇,谁人是友,又怎能分辨得清?
或许,这世界正如浅水清所言,战争本无分正邪,只看强弱吧?
杨铭浩怜悯地看着这个自己最疼爱的小弟,终究还是叹息道:“这么说来,你这盒子里装的,就是惊风展的人头了?浅水清要你率民保坝,替他背上杀惊风展的罪名,你也接受了?”
易星寒苦笑道:“浅水清这个人,我跟了他有近半年。这些日子以来,他做了些什么事,是怎么想的,我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凭心而论,这个人是天纵将才,精于人心,善于韬略,长于军事,优于谋划,是我见过的最可怕的人。”
“这个人做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他想要利用一个人的时候,他不单单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事实上,他会先从你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考虑得比你自己还周全,然后定下应对之策。他策反拓拔开山是这样,利用我也是一样。”
不,那是因为它的确对攻城下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血香祭大旗,其目的,不在于屠城,而在于强化投降的意义。因此,浅水清的屠城,是以驱逐,恐吓,震慑敌人为主,而非真正的杀光所有人。
因此,屠城令的弊远大于利,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敢于搞屠城的将军越来越少的原因。
二:屠杀可以平息因为攻城而带来的巨大损失导致的不满,有许多士兵在攻城中会失去自己的亲朋好友,肢体受伤,并因此满腔怨愤。屠杀无辜,可以给士卒一个发泄的渠道。让他们将所有的怒火,包括对长官不满与怨怼尽情发泄。这样可以有助于自己的控制,同时培养士兵的血性与忠诚。
但是浅水清不这么看。
它在战术上完全可以压制住对手,令民众害怕,并产生大量的投降行为。
这个时候,一样是死,他们会选择死得象一个烈士了。
然而,屠城的行为,同样会引起被攻击方的愤怒,甚至可以点燃烧全国反抗的激情。
所以,浅水清根本就不用考虑李官堰的安全,因为自有易星寒来头痛这件事。同样的,由于易星寒势必要进行的保坝之举,它会让很多人对国家失去信心。
其一:就是反过来利用民众来守卫大坝。他以毁坝为最好的突破点,指出止水国家无视民众苦难,天风人过来是解黎民于倒悬。无论民众是否接受,但至少他们明白一点:大坝绝不可毁。无论毁坝方是止水官军,还是天风敌军。因此,易星寒不得不接受浅水清的安排,包括接过杀死惊风展这个罪名。没有这个罪名,他就没有在止水号召民众的基础。
解释过梁史案与血香祭大旗背后的真实意义之后,易星寒无奈道:“浅水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谣言只有从内部产生才具有功效。自始至终,浅水清对粱史一案三缄其口,其目的,就是在等我来说出这件事。”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对手才了解对手吧。
民众的爱国热情,其实大都是建立在一个有限的基础上的,那就是——自己得先活着。
而这,才是血香祭大旗的真正目的。
战必屠城。
因此,民心在卫国大战里,从来都是重中之重,双方都渴望利用,又渴望不被对方利用。而在这里,被攻击的一方在争取民心方面,总是有着天然优势的。
6◇9◇书◇吧
这是古军事战争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
“所以,浅水清看准了我不能不同意。他有他想要的,我们有我们想要的。他想让止水换天易帜,让自己立下盖世之功,而我们,则想要家园平安,生活安康。他和我们,各取所需。”
“我是梁史案的见证人,经历了一切所经历的。我又是止水子民,很快还将号召所有人一起来保护大坝。若我能成功守坝,我所说的话,人们自然会信。这样的谣言,其威力远远大于出自天风人之口。”
当一名将军,对着敌国的领土子民举起屠刀时,人们只知道这个将军残暴嗜杀,却从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一切所谓的爱民,害民,在这些身居高位人的眼中,都仅仅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罢了。
通过血香这个信号的传递,它等于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被攻击方的民众这样一个消息:凡顺我者,皆可活命。逆我者,惟死路一条。
凡是经历过大屠杀的战士,鲜有背叛自己主将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做过了那些抿灭人性的事情后,就再也无路可走。
历史学家们评价,屠城令是建立在一个将军们臆想的基础上的,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屠杀可以让对手胆寒,而实际效果却是反而进一步激怒对手。
其二:就是易星寒的梁史案。抛出易星寒这个人,就象是在整个止水国内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其效果之佳,反映之猛,将会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因此,当一个敌对国入侵某个国家时,最多遭遇的情况就是——被入侵的一方,拼尽一切手段,通过搜刮粮食,爱国宣传,藏兵于民等种种方式,发动民众反抗。而入侵方在最初,则会尽可能的表现出爱民如子的态度。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粮食不济,被迫需要与民争粮,又有少量民众开始攻击自己,导致一定程度伤亡时,愤怒就会让他们失去理智,从而采取大屠杀的手段。
有些事,终究是不说不明白的。
在这里,不得不对民心做一番剖析。
在这样的前提下,兔死狐悲的心理和家国不灭的教育就会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催生民众爱国热情,鼓励其积极反抗,保家卫国。
当然,在此基础上,浅水清还有两招用来摧毁民众反抗意识的杀手锏。民心这种东西,若不能为我所用,至少也不能为对手所用。
后世的历史学家在研究战必屠城的现象中,分析将军们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点:
一:以屠城令来刺激己方将士奋勇杀敌,悍不畏死。以可能得到的巨大利益来诱惑士兵勇猛作战。所谓的屠城令,其实以洗劫全城为目的。
而浅水清,他之所以敢屠城,就在于他看穿了这一点。
血香取代屠城令,已经成为一个活动的标志。它淡化爱国精神,反过来却将城市安危与百姓安危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捆绑在一起,重点突出顺昌逆亡的观念,这对止水人的抵抗热情,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打击。通过那一点血香的燃起,熄灭,来催化人们内心中的恐惧,消弭一切潜在的可能抵抗。
易星寒知道他们不懂,只能苦笑道:“我知你们不明白,但你们可知,浅水清为何一定要以血香祭旗的形式来屠城?”
这也就是是浅水清所说的事物的利弊两面。当每个人都只看到抱飞雪决堤顷国的无畏勇气时,浅水清看到的,则是此事对止水民众带来的恶劣影响。通过有效的宣传,它会成为打击这个国家民心士气的最好武器。
“这正是我为难的地方,浅水清的意思,我很明白,可是稍有不慎,则会酿成大祸。在这个问题上,我也考虑好久,才最终得出结果。”
风雷十三道的一群当家人,一起听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理解易星寒话中的意思。
三:在洗城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屠城血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震慑住其他地方的守卫,并给予足够的警告,令其后的战争中出现敌不战自溃的局面。这样就可以少打许多仗,少死很多战士。
但是对民众来说,自己的命是最重要的。国家没了又如何?换个人来统治,只要自己听话,对方也不可能斩尽杀绝。毕竟没有人的国土,毫无价值与意义。因此,当国家决定牺牲民众以换取国家存亡的时候,百姓们更多的选择是先保存自己。必要时,他们会投降,会反叛,甚至会主动带着敌人进攻自己的国家。
屠城,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手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