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苏秋生的人生目标
第249章苏秋生的人生目标
随后,元宝双眼晶亮地看向了苏秋生,“我相信你,两年以后你也一定能考上禀生!”苏秋生的脸又一次涨红了,声音却带着坚定,“不,先生让我晚两年考,是希望我能考出‘小三元’。”
元宝呆住,她有点糊涂。
苏秋生的解释非常简短,“县试、府试、院试如果能一起得案首,也就是第一,那么就叫做‘小三元’!”
元宝倒吸了一口冷气,别的也就罢了,在她的印象中,本朝的“府”就相当于前世的“省”,而院试第一不就是相当于前世全省的高考状元吗?那还是年年高考,现在却是三年考两次,这真是太难了!
元宝早知道苏秋生心大,但她没想到苏秋生的心会这么大,不由劝道,“秋生啊——”
可她刚一开口,苏秋生就打断了她,“我知道,先生也说这虽然是一次机会,但不应执着于此。”
道理是没错的,但元宝怎么能放心呢?到底还是问,“你确定如果考不上这个小三元,你不会哭鼻子,不会生病?!”
“元宝,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我们都长大了!”苏秋生有些恼羞成怒。
元宝心道,什么时候,还不就是去年?!再说,就算是三年之后去考,苏秋生也不过才十六岁,根本就是个小屁孩儿,偏又把目标订得这么高,不由感叹道,“可这也太难了,把你累坏了可怎么办?!”
苏秋生说,“不难的,除了‘小三元’,还有乡试、会试、殿试连中的‘大三元’,那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中三元’,而最厉害的则是‘连中六元’,相比之下,‘小三元’真的不算什么,等到了京城会试时,连提都没脸提!”
乡试和院试一样,都是在各府城考的,考中了就是举人,而会试和殿试都是在京城考的,会试考中的进士,殿试时就不往下刷人了,就是给这些进士排排名次,共分为四等,前面三等叫一、二、三甲后面的那些叫“同进士”。
看着苏秋生对各种“元”如数家珍,还有说到时的那热切目光,元宝的心沉了又沉,可她不敢再触怒苏秋生了,只得绕着弯儿问,“那你给我说说,有多少人曾中过这些‘元’呐?!”
苏秋生慢慢地思索着,“史书中记载,这‘连中六元’者……似乎是有两个……但至少有……一个,对,我肯定,有一个!”
元宝汗都下来了,还“史书中记载”那得多少朝代,多少年的历史了?!还“肯定有一个”,她就知道,这玩意儿绝对不是那么好考的,声音有些尖锐地说,“别跟我说那些没用的,你就说吧,本朝,到底有多少人中过?!”
苏秋生很冷静地回答,“一人皆无!”不仅“连中六元”和“大三元”,就是“小三元”也没有,所以施远道才建议他出这个风头,以便在仕途上捞捞资本。
“咳咳,”元宝反倒激动起来了,“一个都没有这还叫不难?!苏秋生,我告诉你,发家致富也好,出人头地也好,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家人平安的基础上,我让你们读书科考,想的是锦上添花,可不是什么火中取栗,咱家还没到了你考不上科举就过不下去的地步,何况,谁不让你科考了?!你怎么就偏偏要考这些乱七八糟的什么‘元’?!我告诉你,我,不同意!”
苏秋生见元宝这是真急了,连忙把他最不愿意说的话说了出来,“那个,元宝,其实考科举并不是全靠实力说话的……”
元宝立马安静了,声音小了不是一点半点,“怎么,这里面……你说说吧,需要多少银子?”很是豪气地说,“只要能用银子解决的事就不是大事!”为了圆苏秋生的一个梦,元宝宁愿拿出几十万上百万两银子直接拍死那些贪官污吏,她不在乎!
元宝忽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不会出什么事吧?”转念一想,“没事,就是出了事,我也会让倪余泽把你们给捞出来的!”
元宝这三顿两顿的一篇话说完,苏秋生立刻变了脸色,“元宝,你说啥呢?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呃……”元宝看着苏秋生那满脸正气的样子,觉得自己好像确实有教坏孩子的嫌疑,连忙遮掩道,“秋生啊,我有多少斤两你还不知道吗?这读书方面的事,我根本就是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啊!偏你还说得这么含含糊糊,你让我怎么想?!”伏低做小地示弱,这是元宝刚总结出来的对付苏秋生的法子。
这法子相当管用,苏秋生在弟弟妹妹面前当兄长的责任感和耐心油然而生,解释得特别详细,这些东西都是施远道给他们分析出来的,苏家兄弟根本就没这么高的层次。
本朝之所以到现在连个“小三元”都没有,主要责任还在先皇身上,先皇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夫,将抑文尚武贯彻了个彻底,偏生他在位的时间又那么长,五十来年啊,在这个时代那就是整整三代人了,把个读书人给憋屈的,连文举都不愿意考了,谁还惦记什么“元”不“元”的?
就拿苏家村来说,以前开过武馆的人家就有三家,只不过是以梁品正水平为最高罢了,其余会点拳脚的人竟然占到了三成,让苏春生组建自己的人手进行得别提多顺利了。
可读书识字的呢?简直是凤毛麟角,那么大的苏家村,别说秀才了,就是童生也只有苏春生一个,只占到几千分之一,这还是富裕村子,有的地方童生这样的身份几万个人里也未必有一个!
今上继位,为了更好地让国家摆脱困境,出于治理需要大力选拔文士,扶植文官,广开恩科,一时间长期被抑制的读书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急不可耐地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想要扬名立万、光宗耀祖。
然而,皇上即位之初实力着实有限,原来代表武官势力集团的大鳄们,怎么甘心就这么放弃手中的权力?!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反扑之下,很多刚被提拔上来的新文官和冒尖的学子纷纷折戟沉沙。
这场血腥而残酷的权力争夺战,最后以皇上的胜利而告终,但谁都说不出,有多少文官和学子为此付出了生命和前途的代价。
元宝一下子就想到了施远道的两个儿子,怪不得施远道开始一力阻拦,后来又不让人去救,试想,当时连皇上都没办法的事,旁人又怎么可能帮得上忙呢?
施远道,真是个老油条!
“到了现在,皇上已威震天下,读书人的出头之日彻底到了,只不过前些年的事不仅文士们损失惨重,还让很多人读书人心有余悸,尤其是那些书香门第,宁可再多观望几年,越是高中可能性大的,越是胆小,不一定出来参考,所以说,想要连中三元的话,这绝对是个机会,只可惜,我的实力太差,只能试试‘小三元’罢了。”苏秋生略带遗憾地说。
元宝没好气儿地瞪了苏秋生一眼,“你可行了吧!既然机会这么好,那么施先生怎么不让他的两个孙子来考?!他家可是实打实的书香门第,而且是他亲自教导出来的,听说都是三岁就开蒙了,难道还能比你差?!”
苏秋生倒是坦然承认了,“两位师兄自然是比我强的,可他们家境不如我,寡母幼弟在京城等着他们照顾,十五岁去京城前又必须在本府通过乡试,以免为了三年后赶考来回奔波的劳累和花费,哪里能像我这样,想拖几年就拖几年?”其实明年、后年苏秋生都有机会考的,可他偏要等到三年之后,着实奢侈。
对施家的情况,元宝当然了解,想到他们连去京城的路费都要蹭倪余泽的,顿时没话说了。
但苏秋生还没说完,“再说,他们也不如我的运气好,户籍落在了宁南府,想考案首实在是太难了,据说咱们安平府的案首到了宁南府,连取到前二十名的把握都没有,而且全朝唯有宁南府的举人是不可以去京城考的!”
这个,元宝是知道的。
宁南府是全朝面积最大的一个府,也是人口最多、最稠密的一个府,还是最为富庶的一个府,它历经几朝没有战事,盛产文人雅士和美女,出过太多的风流人物。
就因如此,宁南府每次取士的数量都是其他府的三倍,可即便这样,还是宁南府的举子水平最高,朝中很多文职高官都出身于宁南府。宁南府的文人们傲气得不像话,有事没事就拿这一点出来说道说道,以至于元宝这样的“科考盲”都知道。
所以苏秋生才会说,就算他考中安平府的“小三元”,到京城会试时也不敢提,否则会招人耻笑,这绝对不是言过其实,而是宁南府在读书一道上实在太厉害了!
“啊——”元宝猛然间想到,“要不然你和春生都来宁南府上学吧!”
苏秋生立马摇头,“没必要,宁南府书院的先生都不如施先生!”
书院是比学堂更高一等级的学府,通常来说,只收秀才,不过元宝猜如果苏氏兄弟真想去的话,倪余泽一定有办法!
但苏秋生的话更有道理,元宝拍拍额头想,可不是嘛,施远道那家伙厉害着呢,再说他们都来了,家里又要怎么办?!决定不再乱出主意了。
苏秋生则一锤定音,“说来说去,不过就是我晚三年参加科举考试,‘小三元’不管能否考中,我也不会放弃乡试的,说实在的,不管成绩如何,我就不信了,我能连参加会试的资格都没有?!”这意思是,举人也挡不住他的脚步,他的目标实际上是进士!
嗯,元宝点点头,这样的目标也不错,最起码他不会因为“小三元”的失利沉寂太久,而且还很清楚自己的实力。
6◇9◇书◇吧
元宝被苏秋生说服了。
刚刚放下科考的话题,苏秋生马上旧事重提,“元宝,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不回家?”
如果说刚甫一见面时苏秋生还顾忌着元宝被监视这件事,不敢和元宝就这个问题探讨得太深入,那么刚才元宝在谈话中两次提到倪余泽的行为,就彻底打消了苏秋生的顾虑,要知道,元宝每次提到倪余泽时,可都是连名带姓地叫,一点避讳都没有。